贾诩是有着“倾覆汉室荼毒百姓的三国第一毒士”之称的那么一个人,他甚至被易中天教授认为可能是三国第一号聪明人,史书中的他与荀彧荀攸合传,那么贾诩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在那个战乱年代为何会以毒士留名呢?
贾文和是聪明人中的聪明人,他在那个乱世中也不是什么正人君子,毕竟没有点非光明正大的手段是难能“苟全性命于乱世”的,所谓临危应变以避祸,这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有这种本领的。贾诩之所以被后人称作“毒士”,这主要是由于他早期给李傕出的一个自保之计,但是此计同时心狠手辣到让整个长安城遭受了一场浩劫,说他因为一句话而荼毒了整个城中百姓一点都不夸张。由于贾诩的计谋让李傕尝到了甜头,他于是想要追封贾诩,但贾诩深有自知之明,他也知道由于他的自保之计而导致了一场灾难,所以婉拒了所有赏赐,当然了他这个人可能骨子里也不贪图这些虚名的东西,再者李傕对他表面亲近实则对他有戒心这也是个原因。在李傕郭汜为争权夺利,两人矛盾激化互相交兵时,贾诩帮助汉献帝得以出逃,后来又几经辗转波折来到了更适合自己安身的张绣的帐下。贾诩最善审时度势,深会识人,在战乱中往往能够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哪怕不择手段,过分的说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用来形容贾诩也是蛮贴切的。
由于木秀于林,贾诩在乱世中早早便有了名气,而在跟随张绣期间更是声名鹊起,这要源于他的计谋竟曾让乱世奸雄曹操吃过大亏。
曹操吃的这个大亏就是宛城之战的惨败,故事有点乱这里就不细说,只能说由于贾诩的出谋划策,张绣在投降反叛再投降曹操这个过程中得以成功保全自己,反而让曹操痛失长子曹昂(注意可是长子!)、侄子安民以及心腹大将典韦。但是曹操毕竟是曹操,毕竟是乱世奸雄,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他宽容了张绣的第二次投降,并且没有记仇反而封他作将军。当然这主要源于当时时势所致,因为曹操此时面对袁绍这个强大的外敌,包括像刘表这些人也需时时防备,所以拉拢到张绣这是明智人就该做出的举措,是必须这样做的事情,如果像普通人那样一心就想报仇那么曹操也就不是曹操了,而这一切,贾诩都是深深知晓的,所以他才建议张绣在袁绍与曹操间宁可选择有仇并且势力相对弱小的曹操。要知道,人家有所需要才会重视你接受你,如果张绣去投奔袁绍说不定人家根本就不摆着你。顺便说一句,据《魏略》载,后来曹丕因为曹昂战死之事对张绣格外不满这导致了他战战兢兢以致自杀,虽然陈寿没有明说但加上后来张绣之子因魏讽谋反案受牵连被杀可以看出很多端倪,而另一方面曾为张绣策划做这些事的贾诩却一直得到重用,曹操曹丕其实比谁都该清楚害死曹昂贾诩才是主谋,两种结局,值得深思。
随着张绣的归降,贾诩也来到了曹操阵营,曹操当然深知贾诩,于是拉着贾诩的手高兴地说“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好肉麻~)。当时官渡之战还没爆发,曹操表奏贾诩为冀州牧,注意当时袁绍是冀州牧,老曹果然阴损,这样一来贾诩你就死心塌地跟我灭袁绍再说吧,别想再溜了。曹操有多器重贾诩那就不用多说了,贾诩也是不负曹操所望。官渡之战时曹操粮快没了向贾诩请教计策,贾诩提出所谓的“四胜论”并劝说曹操要关键时刻做出决断。(不过大家都清楚这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当时像郭嘉荀攸也都在,打仗毕竟是件复杂的事情,不是说有好的谋士就一定会怎样怎样的,人的能力才智毕竟是有限的。)赤壁之战前贾诩曾经进谏已经拿下荆州的曹操采取安抚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这样可不战而使江东地区臣服,曹操不听。不过这里呢裴松之还是不赞同贾诩的意见的,并给出了自己的分析,个人认为历史第一手资料永远无法还原,真实情况是曹操打孙权好还是不打好不能简单评说,虽然从结果看来贾诩是对的,但是曹操在那时发动赤壁之战也不见得就一定错,毕竟很少有人能料到疾病的流行如此严重和那突如其来的东南风的。再后来曹操又用了贾诩离间的计策成功使马超韩遂产生矛盾,并最终攻破了韩遂马超。凡此种种,足见贾诩的智谋。
贾诩知道自己不是曹操老臣下,而且自己擅长深谋远虑担心日久被别人猜忌,所以他一般都是闭门不出不结交那些官门,包括自己儿女婚嫁也不准攀结高门,这真的是一位隐忍的智谋之士啊。曹丕曾经问过贾诩巩固自己(王太子)地位的方法,贾诩说了一番非常有道理的话,原文如下: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这番话不过看起来像是打官腔,甚至可以用到很多其他的地方,不就是教人做人的大道理嘛。不过也正是大道理实质也说到了根本上,与其你搞些歪门左道通过陷害别人来提升自己不如通过努力磨砺自己好好做人来提高自己,这才是正道,才是根本。于是曹丕“深自砥砺”,并最后终于做了继承人。在这里再说一个插曲,当时曹操征求贾诩的意见问该选谁做继承人,贾诩也深知自己毕竟是“外来人”,对于这种立嗣的大事往往又格外敏感,毕竟牵扯到许多政治问题,于是没办法的他含蓄的说“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这个巧妙的回答令曹操大笑,“于是太子遂定”。相比之下,杨修给曹植出的那些小聪明式的方法在贾诩这位大智慧的面前只能是愚人自娱的举动了,真是害了曹植害了自己。所谓恩威难测才是最大的恩威,真正的聪明人看透而不说透,随随便便就把君主的心意猜透并且还要说出来甚至是替君主做决定这是天大忌讳,为人主者怎么会喜欢自己臣下完全看破自己的心机呢,贾诩深谙此道而杨修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曹丕即位后任命贾诩为太尉,很受器重,直到77岁去世,在那个年代活到70岁真是古来稀啊,不过一心着急建功立业的曹丕对贾诩的“先文后武”政策不感冒,终于吃了大亏。陈寿最后评价贾诩说他算无遗策,经达权变,是和张良陈平一类的人才,也因此将贾诩和荀彧荀攸合传。但是裴松之认为魏国像贾诩这样的人才很多,他应该和程昱郭嘉这些人合传而不该和二荀一块,并且他还作了比喻说贾诩和荀攸为人相比,就像是烛光和夜光相比。在贡献上按史书已有记载贾诩确实不如荀攸,陈寿也承认荀攸是谋主,对曹操贡献上荀攸更大这是没问题的,但贾诩更多的体现在他个人利益这方面谁都没有他活得潇洒滋润,当然那个乱世明哲保身无可厚非。杨振宁评价自己说:很幸运地在每一个选择的关头作了对自己人生最有利的选择,这句话在我看来同样很适用于贾诩。总而言之,从保护自身利益而言贾诩还真有可能是三国第一聪明人,但是你要我去掉这个前提那么我就不敢苟同易教授的言论了,毕竟三国是个英雄人才辈出的时代,大师云集,这天下第一聪明人的称号还是虚位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