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皮皮阅读 · 经典文言文翻译
目录
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学生诗词 > 经典文言文翻译 >

《司马错论伐蜀》翻译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2-04-11 09:31:55

题注

本文选自《战国策·秦策》,记载了一场秦国的宫廷辩论,争论的焦点是秦国应当“伐蜀”还是“伐韩”。公元前316年秦王本意趁巴蜀动乱,出兵伐蜀,适逢韩师来犯,因而举棋不定,遂问政于臣下秦相张仪和秦将司马错。张仪主张攻韩,司马错则针锋相对主张攻蜀,二人的语言交锋构成了文章的主体。

不同于诸子谈辩重于是非,纵横家的谈辩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所以本篇论辩的目的并非“攻韩”“攻蜀”哪一个更正义,而是哪一种选择更容易实现、更有利于秦国。所以这场辩论的胜负判断可以从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利益最大化两方面来衡量。

原文

司马错①与张仪②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点评:明确表明双方观点:司马错欲伐蜀,张仪则认为不如伐韩。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③,塞轘辕、缑氏④之口,当屯留之道,(第一步)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⑤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第二步)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第三步)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⑥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点评:张仪正面展开论述伐韩,“挟天子以令天下”的三步走方案,然后反驳司马错伐蜀方案千里劳师、名微利薄,强调“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以功利诱之。

司马错曰:“不然。(针对张仪之论,司马错针锋相对)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第一条)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⑦。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第二条)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第三条)

点评:司马错提出三条伐蜀的理由:先从宏观上摆出建立王业的条件,再谈攻蜀的成本低、收益大,最后表示伐韩不易成功且恶名不能服众。层层铺垫、步步深入,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⑧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点评:张仪作为策士急功近利、故意造势,投人主所好,直奔一统天下的目标,可以说犯了“左倾”激进主义路线错误。司马错则是参与实战的秦国悍将,熟悉战争实务,他沉着冷静,注重实际,其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做法更为稳妥。秦惠王采纳了他的意见,一举灭蜀,从而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注释】

①司马错:秦将,公元前316年率兵伐蜀,前301年再次出蜀平定叛乱。

②张仪:魏国贵族后代,战国时著名纵横家。秦惠王(即秦惠文王,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十年(前328年)为秦相,曾以连横政策游说各国,有功于秦,封武信君。

③下兵:出兵。三川:指当时韩国境内黄河、伊水、洛水三水流经的地区,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灵宝市东部一带。

④轘(huán)辕、缑(gōu)氏:当时的两个军事要地。

⑤二周:指战国时周室分裂而成的两个小国东周、西周。东周都城在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西周都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

⑥戎狄:古代对西部落后少数民族的泛称。

⑦桀纣之乱:以夏桀、商纣之乱喻指巴蜀之乱。当时蜀王封其弟于汉中,号苴侯。苴与巴国交好,而巴与蜀为敌国。于是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蜀又伐巴,苴侯求救于秦。

⑧陈庄:秦臣。公元前314年任蜀相。

参考译文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进行了一场争论,司马错要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请你们说说各自的见解(让我听听)。”

张仪回答说:“应先与魏、楚两国表示亲善,然后出兵三川,堵塞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路,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逼近南郑,而秦国的军队则攻击新城和宜阳,兵临二周的近郊,声讨周君的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周王室知道自己不能获救,一定会交出九鼎和宝器。(我们)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用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于违抗的,这就能建立王业了。如今蜀国,只是西边偏僻(落后)的国家,戎狄的首领而已。(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百姓劳苦,却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即使夺取了那里的土地,也没有多少利益。我听说:‘争名的要在朝廷上争,争利的要在市场上争。’现在的三川地区、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大王不去争夺,反而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帝王之业远了。”

司马错说:“不对。我听到过这样的话:‘想使国家富庶,一定要扩大领地,想使军队强大,一定要让百姓富足;想建立王业,一定要广布恩德。这三个条件具备了,那么帝王之业就会随之实现了。’现在大王的土地少、百姓贫困,所以我希望大王先从容易办的事做起。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戎狄的首领,眼下还发生了像桀、纣一样的祸乱。用秦国的军队前往攻打它,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得到它的土地,能够扩大秦国的疆域;得到它的财富,能够使百姓富足。只要打上一仗,不需要伤害百姓,蜀国便已经归服了。因此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国也不认为我们贪婪。这就是说,我们用兵一次就能名利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如果现在去攻打韩国、胁迫周天子,可胁迫周天子,必然招致坏名声,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义的名声。去进攻天下人都不希望进攻的地方,这是很危险的!请允许我讲明这个缘故:周王室,现在还是天下的宗室;韩国,是周国的友好邻邦。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韩王自己知道要丧失三川,那么两国一定会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依靠齐国、赵国,并且向楚、魏两国求援来解除危难。(周)把九鼎送给楚国,(韩)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不能阻止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不如攻打蜀国那样万无一失。”

秦惠王说:“很对!我采纳你的意见。”最终出兵进攻蜀国,用十个月夺取了那里的土地,然后平定了蜀国。蜀国的君主改称为侯,(秦国)派遣陈庄去做了蜀相。蜀国归附以后,秦国就更加强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诸侯国了。

相关作文

学弈·文言文翻译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 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 杨氏之子·文言文翻译 东方朔《上书自荐》翻译 《郁离子·良桐》翻译 刘彻《李夫人赋》翻译 韩婴《韩诗外传·伯牙鼓琴》翻译 《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下)翻译

推荐热门作文

《墨子·兼爱中》翻译 《墨子·兼爱下》翻译 《墨子·非攻中》翻译 《墨子·非攻下》翻译 《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翻译 袁枚《与薛寿鱼书》翻译 《汉书·刘德传》翻译 《汉书·刘交传》翻译 《荀子·非十二子》翻译 《荀子·天论》翻译
课外书|读后感|话题作文|作文素材|专题作文|单元作文|英语作文|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