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注】
本文选自《战国策·秦策》。苏秦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本文写的就是他先以连横之策游说秦王,备受冷落;后又以合纵之术游说赵王,大获成功的经过。苏秦的发奋苦读,先主连横、后主合纵,都是为了博取功名富贵,这代表了战国策士谋利投机的共同心态。正如南宋鲍彪所说:“(苏)秦之自刺,可谓有志矣。而志在金玉卿相,故其所成就,适足以夸嫂妇。”而其亲属的前倨后卑,映衬苏秦的前窘困、后通显,并以前抑后扬的对比表现,造成讽刺当时世态人情、社会风气的强烈效果。
《战国策》中苏秦的说辞很多,大多是纵横家后学模拟假托之作,不可确信。太史公曰:“世言苏秦多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
原文
苏秦①始将连横②说③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④之利,北有胡貉、代马⑤之用,南有巫山、黔中⑥之限⑦,东有肴、函⑧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⑨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⑩,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唯恐不得王意,几近哀告)。”
点评:秦国商鞅变法成功,“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意图“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相比之下,其余六国则国势积弱,国政仍由旧贵族把持。因此,在揣摩天下形势之后,苏秦选中了最为富强的秦国,企图说服秦惠王“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⑪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⑫。”
点评:秦惠王认为秦国当下“文章不成”“道德不厚”“政教不顺”,进攻时机尚未成熟,故而“愿以异日”,不肯听从。
苏秦曰:“臣固⑬疑大王之不能用也(虽感被用已无把握,仍怀侥幸心理)。昔者神农伐补遂⑭,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⑮,尧伐驩兜⑯,舜伐三苗⑰,禹伐共工⑱,汤伐有夏⑲,文王伐崇⑳,武王伐纣㉑,齐桓任战而伯㉒天下。由此观之,恶㉓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㉔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㉕,诸侯乱惑,万端俱起㉖,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㉗,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㉘,明言章㉙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㉚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㉛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㉜,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㉝戟相橦㉞,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㉟万乘㊱,诎㊲敌国,制海内,子元元㊳,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不嗣主㊴,忽于至道㊵,皆惛㊶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沉于辩,溺于辞(直斥秦惠王昏乱、迷惑、沉溺不悟,意欲以激将法获得任用)。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点评:游说秦王,驰辩骋说、引古论今、高谈阔论,颇显辩士的口若悬河之才。语式排列整齐敷陈,冲击极具震撼力;语言说理递进分明,极具说服力。
【注释】
①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洛阳人,著名策士,纵横派代表人物,先用连横之说说秦,后又主张合纵,为东方六国所任用,后因在齐国为燕昭王从事反间活动被发觉,车裂而死。
②连横:战国时代,合六国抗秦,称为约从(或“合纵”);秦与六国中任何一国联合以打击别的国家,称为连横。
③说(shuì):劝说,游说。
④巴:今四川省东部。蜀:今四川省西部。汉中:今陕西省秦岭以南一带。
⑤胡:指匈奴族所居地区。貉(hé):一种形似狐狸的动物,毛皮可作裘。代:今河北、山西省北部,以产良马闻世。
⑥巫山: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黔中:在今湖南省沅陵县西。
⑦限:屏障。
⑧肴:同“崤”,崤山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函: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县西南。
⑨奋击:奋勇进击的武士。
⑩天府:自然界的宝库。
⑪俨然:庄重矜持的样子。
⑫愿以异日:愿改在其他时间再请教。
⑬固:本来。
⑭神农:传说中发明农业和医药的远古帝王。补遂:古国名。
⑮黄帝:姬姓,号轩辕氏,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涿鹿: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南。禽:同“擒”。蚩尤:神话中东方九黎族的首领。
⑯驩(huān)兜(dōu):尧的大臣,传说曾与共工一起作恶。
⑰三苗:古代少数民族。
⑱共工:传为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
⑲有夏:即夏桀。“有”字无义。
⑳崇:古国名,在今陕西省户县东。
㉑纣:商朝末代君主,传说中的大暴君。
㉒伯:同“霸”,称霸。
㉓恶:同“乌”,哪里。
㉔毂(gǔ):车轮中央圆眼,以容车轴。这里代指车乘。
㉕饬:同“饰”,修饰文词,即巧为游说。
㉖万端俱起:群议纷起。
㉗稠浊:多而乱。
㉘聊:依靠。
㉙章:同“彰”,明显。
㉚厉:同“砺”,磨砺。
㉛徒处:白白地等待。
㉜五伯:“伯”同“霸”,“五伯”即春秋五霸。指春秋时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㉝杖:持着。
㉞橦(chōng):冲刺。
㉟凌:凌驾于上。
㊱万乘:兵车万辆,指大国。
㊲诎:同“屈”,屈服。
㊳元元:人民。
㊴嗣主:继位的君王。
㊵至道:最重要的道。这里指战争。
㊶惛:不明。
参考译文
苏秦起先主张连横,劝秦惠王说:“大王您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的富饶,北面有来自匈奴族地区的贵重兽皮、代地的良马可以利用,南面有巫山、黔中作为屏障,东面有崤山、函谷关这样坚固的门户。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战车有万辆,武士有百万,在千里沃野上有多种出产,地势形胜而便利,这就是所谓的自然界的宝库,天下显赫的大国啊。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对此稍许留意一下,我请求来实现这件事。”
秦王回答说:“我听说:鸟雀羽毛不丰满便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便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便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便不能差遣大臣。现在先生您郑重地不远千里(前来),在朝廷上开导我,(我)愿改日再听您的教诲。”
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不会接受我的意见。过去神农讨伐补遂,黄帝讨伐涿鹿、擒获蚩尤,尧讨伐驩兜,舜讨伐三苗,禹讨伐共工,商汤讨伐夏桀,周文王讨伐崇国,周武王讨伐纣王,齐桓公用武力称霸天下。由此看来,哪有不用战争手段的呢?古代各国使臣的车辆来回奔驰,用言语说动对方缔结盟约,使天下成为一体,有的约从、有的连横,战争也就不停息了。文士个个巧舌如簧,诸侯听得稀里糊涂,群议纷起,难以清理。规章制度虽已完备,人们却到处虚情假意,条文记录又多又乱,百姓还是衣食不足。君臣愁容相对,人民无所依靠,道理愈是清楚明白,战乱反而愈益四起。穿着讲究服饰的文士虽然善辩,攻战却难以止息,愈是广泛地玩弄文辞,天下就愈难以治理。说的人说得舌头破,听的人听得耳朵聋,却不见成功,嘴上大讲仁义礼信,却不能使天下人相亲。于是(各国)就废弃文治、任用武力,以优厚的待遇来蓄养勇士,备好盔甲、磨好兵器,在战场上决一胜负。想白白地等待而获得利益,安然兀坐而扩展疆土,即使是上古五帝、三王、五霸,以及那些贤明的君主,也常想实现这一愿望,但在这种情势下势必不可能,所以用战争来解决问题。两军对垒,相距远的就摆开阵势对打,相距近的就持着刀戟相互冲刺,只有这样做才能建树大功业。因此对外军队取得了胜利,对内因行仁义而强大,上面的国君有了权威,下面的人民才能驯服。现在要想并吞天下,超越大国,使敌国屈服,制服海内,君临天下百姓,以诸侯为臣,非发动战争不可。现在继位的君王,忽略了用兵这一最重要的道,在教化民众上糊涂,在治理国家上混乱,迷惑于奇谈怪论,沉溺于巧言诡辩之中。像这样看来,大王您是一定不会采纳我的建议了。”
(《苏秦以连横说秦》未完待续,敬请期待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