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舍人蔺相如可使。”若说贝壳孕育珍珠的奇迹,得从一粒小小的沙石说起,那么完璧归赵这一故事,便是从这句话开始“发芽”的。
田光举荐荆轲,是因为自认年迈体弱、胆识不足,担当不起救国大任,于是另举荆轲,以“曲线救国”的方式报答太子的恩情。而缪贤,一个在《史记》中仅仅出现过两三次名字的宦官,不但为解君王燃眉之急举荐人才,而且亲口坦白曾有过叛国的想法,将个人名誉抛在了国家利益之后,其为人不得不令人敬重。
翻阅古籍,未曾见哪本史书详细记载缪贤其人。他,生卒年,不详;职位,宦官令;所处时代,战国时期。这个履历,似乎怎么看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若无秦王索璧一事,只怕他到死也只是个平平无奇、寂寂无名的宦官罢了。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人数不胜数,多如过江之鲫,渺如沧海一粟。
可那是战国——战事纷纭的时代,仿佛一面镜子,惊鸿一瞥,便折射出平凡人生的伟大光芒。缪贤正是如此。强秦素来被称“虎狼之国”,面对秦王索璧的无理要求,弱势的赵国自然不能不答应。那么,当务之急必然是寻得一位胆识之士,深入秦国,与之周旋。于是缪贤站了出来,他告诉赵王:“臣舍人蔺相如可使。”他自然是知道赵王会问“何以知之”的,大概也早已做好了自曝“黑历史”的准备。缪贤把自己犯了罪,曾想过要投奔燕王的想法一五一十地说出来,并一字不落地复述了蔺相如的劝言。究竟是犯了什么错,使得缪贤竟想要逃往燕国呢?想来必定是不小的罪名。于是,蔺相如在他的描述中出场了——冷静而又睿智地劝他打消叛国的念头,劝他好好认罪,必能得赦。细细一想,蔺相如固然明智,然而缪贤十万火急之时,也能听得进舍人的劝诫,权衡利弊之后改变选择,纵是宦官,也必然不简单。
若不是缪贤,恐怕蔺相如会成为历史上“不见者三十六年”的卑微舍人,至今无人知晓。缪贤好歹是个宦官令,门下舍人大概不少,且一定不乏大名鼎鼎之人,但是他却举荐了蔺相如。这说明什么呢?说明缪贤知贤善任,虽是宦官,却也知道什么样的人办什么样的事,“完璧归赵”的主角只能是蔺相如这样的人。
古往今来,宦官似乎一直扮演着祸国殃民的角色。从指鹿为马的赵高,到大兴冤狱的魏忠贤,从身败名裂的童贯,到凶狠残暴的李莲英,历史上似乎有名的宦官,大多是为了给一个朝代画上句号而存在的。甚至有人说,唯宦官与女人祸国。这么说显然是不公平的。面对强秦的要求,缪贤本可以默不作声,为自己图谋个安稳晚年;他也可以选择发声,推荐蔺相如,完璧归赵,同时也赠蔺相如一段青云路。他定然也是爱国的,只不过不似廉颇,不似荆轲,他没有多么悲壮的故事,没有多么伟岸的气魄。因为他不是廉颇,不是荆轲,他只是缪贤而已,他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自己的国家,把平凡的爱倾注在保住一国的名誉与利益上。
记得以前看过一句话:我非利刃,然我怀利刃;我不擅利刃,然我知擅利刃者。故我以之与擅利刃者,以护我心念之人。“臣舍人蔺相如可使。”我想缪贤如此谏言时,大概也是这么想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