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走在美的光影里,好像
无云的夜空,繁星闪烁;
明与暗的最美的形相,
交会于她的容颜和眼波,
融成一片恬淡的清光——
浓艳的白天得不到的恩泽。
多一道阴影,少一缕光芒,
都会损害那难言的优美:
美在她绺绺黑发上飘荡,
在她的腮颊上洒布柔辉;
愉悦的思想在那儿颂扬
这神圣寓所①的纯洁、高贵。
那脸颊,那眉宇,幽娴,沉静,
情意却胜似万语千言;
迷人的笑容,灼人的红晕,
显示温情伴送着芳年!
和平的、涵容一切的灵魂!
蕴蓄着真纯爱情的心田!
(杨德豫译)
①“思想”的“寓所”即肉身。
作者简介
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
拜伦,英国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1805年入剑桥三一学院。1807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闲散的时光》。
1809年发表讽刺长诗《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这部作品是为了回答批评界对他的第一本诗集的尖刻批评而写的。作品辛辣地讽刺了湖畔派诗人对中世纪的迷恋,以及他们诗歌中的神秘主义倾向,展露了他的讽刺才能,成为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同年出国旅行,先后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阿尔巴尼亚、希腊等,1811年7月返回英国。这次的旅途见闻反映在他的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里。
拜伦回国后,正值国内爆发破坏机器的工人运动——路德运动。为斥责英政府迫害工人的行为,拜伦在上议院发表长篇演说,并发表讽刺诗《“编织机法案”编制者颂》。后来又写了《路德分子之歌》。
1813-1815年拜伦发表6篇取材于东方的叙事诗,总称为《东方叙事诗》。其中包括《异教徒》、《海盗》等。作品富有浓厚的异国情调和传奇色彩。
1817年,迁居意大利。他在意大利度过了7年时光。这段时期是拜伦一生创作中最辉煌的时期,他在这里写出了许多重要作品,如诗剧《曼弗瑞德》《该隐》和讽剌长诗《审判的幻影》《青铜世纪》等。另外还完成《恰尔第·哈洛尔德》第三、四章的创作。
拜伦最后一部作品是未完成的诗体小说《唐·璜》。这是他最优秀的作品,描写了他亲身经历的和内心经历的各种冒险活动,集中反映了他的非凡天赋和进步思想。
热爱自由是拜伦性格的基调。在侨居意大利期间,他积极赞助意大利烧炭党人为谋求民族独立,驱逐奥地利统治者的斗争。1822年意大利烧炭党人失败后,他就把眼光转向希腊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823年他用变卖自己庄园所得的钱买了一艘战舰,开往希腊,去支援希腊人民的斗争,1824年在梅索朗吉昂要塞患病去逝,终年36岁。
【赏析】
该诗选自诗集《希伯莱歌曲》。这部诗集是拜伦抒情诗中的珍品,辑有24首诗歌,大多取材于《圣经》故事。但这首诗与《圣经》无关,是诗人于1814年为歌咏妩媚动人的威莫特·霍顿夫人而作。
这首诗是拜伦最著名的抒情诗之一,它充分展现了作为浪漫主义大师的拜伦将抒情与描写高度融合的非凡天才。拜伦擅长选用恰当而新鲜的比喻来状物抒情,他把霍顿夫人比作“无云的夜空,繁星闪烁”,把她的形相比作“恬淡的清光”,呈现出一副光彩照人的仪容。诗人还采用光与色、明与暗、动与静、虚与实的对比手法,来描写霍顿夫人那闪烁跳跃在眼波中、黑发间、脸颊上的无形而又无处不在的美,烘托出她端庄秀美的倩影,高贵淡雅的风姿,给人以仪态万方的美感。而她脸颊上、眉宇间透露的幽娴、沉静的气质,又进一步坦露了她“和平的、涵容一切的灵魂”和“蕴蓄着真纯爱情的心田”,于是诗人这样就把霍顿夫人的形体美和心灵的纯洁善良成功地融为了一体。
苏联评论家叶利斯特拉托娃在《拜伦传》中说:“在反动浪漫主义者的诗歌里,爱情是忧郁的,而且认为它的本质是罪恶的,因此他们把爱情看成命定的悲剧的情感。而拜伦的爱情诗抒发了人类崇高、美好的理想。《她走在美的光影里》便是一个范例。诗中那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已把精神与肉体的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了。诗人用自然界中类似的现象来塑造形象,不但没有损害人的本质,反而增添了它的高贵和美丽。”
(余石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