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海面上有一只小小的木船
在惊涛骇浪的颠簸中,急急地驶向海岸
壁陡的浪许多次把它吞没
但每一次它都又安然在浪尖上重新出现
我没有看见那小船的掌舵者
但我知道他已经历了千百次这样的危险
浩瀚的大海把自己粗犷的灵魂给了他
险恶的风浪早已把他磨炼得沉着而勇敢
1957年3月于青岛
选自《孙静轩抒情诗集》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出版
【赏析】
这首诗歌唱了在惊涛骇浪中航行的小船,以及驾驭小船“沉着而勇敢”的舵手,从而使人产生联想。
诗的前四句勾画出一幅小木船在大海风浪中航行的画面。船是“小小的”,航行是“急急地”,海大船小,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和悬殊的对比。为了烘托木船所处环境的恶劣,诗人特别强调了“惊涛骇浪的颠簸”和“壁陡的浪许多次把它吞没”,极尽渲染之能事,但在第四句又突出小船,“在浪尖上重新出现”,如电影镜头的远焦定格,画面清晰生动。这四句诗虽短,但形象的动感性很强,一下子就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此诗的后四句从前面的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的思索。如果说前面四句是诗人用客观的形象起兴,那么后面四句就是诗人在作主观的判断并赋予歌唱对象以积极的意义。诗人将外观形象的扫描集中到一点:与狂风恶浪搏斗的人!由于小船“遥远”,看不见“掌舵者”,但从乘风破浪的船体,可以想象到船上的人已经在大海上航行了千百次,经历了无数次危险,而每一次都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至此,船与人融为一体,小木船已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力量的源泉。最后两句是诗人的结语,蕴含着生活的普遍哲理,给读者以深长的思索和启示。
整首诗艺术结构完整,形象生动,层次分明,顺序递进。前面的形象描绘,是为后面对该形象的底蕴内涵的揭示作铺垫。这种起兴的艺术手法如果掌握得不好,常常会落入俗套。但由于这首诗所捕捉的大海的具体真实的形象,与人类社会生活的抽象形象,在本质上有某种相似之处,所以就具有一种象征含意,因此能使读者产生创造性的想象。
孙静轩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曾向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歌艺术汲取营养。因此他的诗作多采用自由体长短句的格式,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具有一种浪漫主义的色彩。从这首诗中,即可以或多或少地窥见其创作的艺术特点。
(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