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一千多米的山在浙北已算是高山了。高山上有20多个孩子,他们在一所破旧的学校里读书,过着近似与世隔绝的生活。
老师倒是山下来的,在大城市里读过书。第一次宿在学校里,他失眠了一晚上,山上的风太大,山上的生活太苦。这里的境况要比他以前想象的更艰苦。
上第一堂课,老师看到几个浑身湿漉漉的孩子。他问:“一大早是不是打水仗了?”
那几个孩子低着头不敢说话。
一个扎着辫子的女孩站起来指指窗外的一片远山说:“他们从深山里来,是路上杂草上的露珠打湿的。”
老师把目光投向窗外,那里是一片黑黝黝的去处,一条似隐似现的羊肠小道穿行在群山之中。
老师问:“你们需要走多长时间?”
一个孩子说:“两个多小时。”
老师第一次知道一个孩子上一次学的代价,这个代价即便是成年人也是较难承受的。老师很感动,但老师也很绝望。因为孩子的见识和海拔成反比,他们对山下的那个世界几乎一无所知。
他问这20多个孩子,最大的理想是什么?
最大的理想、也是最体面的理想是那个扎辫子的女孩说的,她说要当村里的会计。更多的孩子说他们长大了要学会在自家的毛竹上刻上父亲的名字,以防别人盗砍他们的毛竹。
后来,老师有了一台二手的笔记本电脑,可以通过村里唯一的一条电话联接互联网。那次教学设在村长家里,围观的大人比学生还多。
他给孩子们讲外面的世界,讲肯德基和麦当劳,讲杭州和上海,讲通过一台电脑可以联接世界的精彩。
那个扎辫子的女孩理想开始有了转变,她说将来要下山当会计。而一个住在深山中的孩子对他说,他以后要当个乡长那样的官,拿出一笔钱修一条通向山下的公路。
老师在山上呆了一年便走了。他说自己只能改变孩子们这么多,他希望后来的老师不要把孩子的理想变小,希望那个女孩有一天说自己想到大公司当白领,那个深山中的孩子说想当省长。
他说这些孩子也许永远走不出大山,但是必须垫高孩子的理想高度。这样,他们将来才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心灵絮语】
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交给孩子知识,还要升华孩子们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