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记得小时候,我一心扑在动画片上面,每当父亲在旁边吟咏诗词,想吸引我的注意力时,我都会不耐烦的吼过去:“听不懂啦!”
父亲失笑。摸着我的脑袋瓜说,多读古诗文诗书,能让你升到新的高度啊,孩子。
我瞪圆了眼,不屑地说,我已经很高了。
父亲大笑摇头,不是身高,你会明白的。
我并没有把父亲的话放在心上,也并不明白所谓的“高度”为何。直到一次与同龄的孩子交谈时,一个孩子无心地对我说:“你懂的好少啊,你爸爸妈妈都没有让你背古诗吗?”
我蓦地感觉十分羞耻,脸上通红一片,张了张嘴却什么也说不出,最后落魄地一口气跑回了家。我气冲冲地跑到书房,怒瞪着满架子的史书,踩着板凳拿下一摞就开始读。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费尽地读出句子,确实在不理解它的意思。这时父亲推门而入,看了看我身旁的书,恍然大悟道:“想往高处走了?”不等我回答又笑道,“那也别这么急啊,上来就读《诗经》。来,唐诗三百首,从这儿开始读。”
从此,我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一点一滴地接触古诗文与史书。慢慢地,我开始明白父亲所说的“高度”了,它是一种境界与眼界。读史读诗,让我的境界更高,眼界更宽。
再后来,我已经完全沉浸其中,不用父亲指导,也能自己挑选来读。我开始有意地垒高自己。从《诗经》到《宋词》、从《战国策》到《三国志》、从《史记》到《资治通鉴》、从《聊斋志异》到《搜神记》,我接触的史书越来越多,读出的感悟也越来越多。我能感觉到,我的“高度”在不停上升。
我读出秦皇汉武的苍凉悲壮、读出三国鼎立的风起云涌、读出朝野政府的勾心斗角;我读出“生死契阔,与子成说”的山盟海誓、读出鬼怪狐仙的妖异美丽、读出古代名人坎坷多舛的人生旅途。
书籍是垒高自己的良品,而壮阔的史书又是其中的精华。
用史书垒高自己,用史书垒高人生。
【第2篇】
青年,不一定非要成功,只要有追求;不一定非要成熟,只要肯学习;不一定非要沉稳,只要善总结。牛顿说:“之所以我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题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高望远,自古以来就是天下游人之乐事,而天下之名山,除景色秀丽外,也多以险、峻、高而著称。人人都爱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浩荡情怀,而望之众山小的岳山,又是何等高大而峻拔!
在人生的风景区里,一座座或高或低的山矗立着,这些人工形成的山峰“望之蔚然而秀丽”。与其不同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怎样的奇迹?其饱飫之客多为外人也,览足了这天然雕刻的石山之林,无为人知的土丘再叹息中外扬名的高山也无能为力,力挽狂澜。
但这里是人生的景区,每个人都是修筑家,同时,也是游客。我们彼此都不能涉足他人之山,也没有额外的技能和帮助,只不过官绅富豪之后已占微隆之地,那是父辈留下的地基,但我们又是如何平等,每人的跟前都有着一把铲子和取之不竭的石土。有地基的子弟,倘其自满骄傲,则不会有多大的奇迹,而低谷的孩子也能创造辉煌。这不取决于天赋,而取决于后天的努力和勤奋。
在这不断筑山的过程中,会有劳累、伤痛等等各种伤害,也会有自我满足、自暴自弃的主观因素。当然,更重要的是细节,虽说诸多山川以险峻著称,但人生的山若岌岌可危则无任何美于其中,除非你安于现状,主动放弃,否则,面对每天的一点漏洞,一丝缺陷,主体的微立微倾,又怎敢继续砌垒?
结果的高度与付出是成正比的,每日收工都要在自己的山头站站,看看自己,望望他人,心有所思。是该值得骄傲还是思考,都要看你的勤奋和努力,直至生命结束,是“荡胸生层云”还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傲视群雄还是猥琐自卑,取决于心态,取决于细节。
已然夕阳在山,人影涣散,树林阴翳,鸣声上下,一俊朗少年,正站在自己踏实打下的山头,望着周围的高山,如有所思,他在思考着---如何垒高自己!如何“一垒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