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台送黎拾遗
【原文】
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①。
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②。
【注释】
①杳:深远宽广。极:穷尽,尽头。
②息:停止,休歇。
【译文】
在高耸的楼台送别朋友,眺望河流漫长、原野宽广,不知道尽头在什么地方。归巢的鸟儿在夕阳下飞翔。行人没有片刻停歇,离去匆忙。
【赏析】
《临高台》是汉代铙歌旧题,从汉代至唐代,有不少以此名为题的诗歌,如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南朝齐代诗人谢朓、初唐诗人王勃都有名为《临高台》的作品。王维的这首诗与谢朓同题诗比较类似。
此诗第一句中的“临高台”,应当是用古代的诗题“借题发挥”,用来实写送别的场所。第二、三、四句都是写诗人登临高台时见到的景色。第二句中用“杳何极”三个虚字,颇能写出从高处眺望河流原野的那种缥缈之感。第三句“日暮”二字,把视野从远方的大地转移到更加宏阔的天空。“飞鸟”与“川原”一动一静形成对比;“还”字以诗人自身静止的视角写出飞鸟的动态,“何极”则是以诗人目光的限度写出川原的无限。第四句“行人”又把关注的对象转到地上,“去”字照应“还”字,“不息”则从“杳何极”之意中引出。飞鸟尚且有飞还的既定时间,而行人在“杳何极”的大地上奔走操劳,似乎永无停歇。而“飞鸟”与“行人”的两种表现,正寄托着诗人珍重朋友之情。
我们可以把谢朓的《临高台》拿来和王维诗作一下比较。谢诗是这样写的:“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不难看出,王诗的遣词造句与谢诗前四句颇为相似;而二诗最大的不同,在于王诗中情绪的表达较谢诗更为含蓄。如谢朓直接写出“倦游者”,王维则只是简单说“行人”;谢朓声明“嗟此故乡忆”,王维却没有声张类似的慨叹。王维与谢朓两首《临高台》的不同写法之间,并没有优劣高下之分,写法的不同,对应的是作者气质的不同。谢诗表述直接却不浅薄,通篇透露着俊爽之气,如“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犹能表现这一点;王诗内敛而不晦涩做作,其中对虚字的运用最有意味。如果就诗的气势而言,谢朓《临高台》无疑占优。如果就诗的回味度而言,王诗当略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