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篇】
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中代数知识的起始课,教学30多年来,每到教学这部分知识,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糊涂,作业错题连篇;怎么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呢?我想应该从孩子棘手的地方作为切入点,打开他们思维的大门,让他们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是否就可以降低学习难度了呢?于是,我从三方面入手:1、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2、怎样用字母表示数?3、这个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围绕这三点设计教学效果不错。
一. 让学生质疑问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为此,我没有利用青岛版教材的情境图,而是利用学生熟悉的情景,开学了,每人需要2个本,3个人需要几个本?4个人呢?10个人呢?100个人呢?照此算下去,什么时候能算完呢?这时学生提出问题了,能否用一个简单的式子来代替呢?有的孩子提出用三角符号,有的孩子说用字母,这样自然就产生了用字母来代替数,学生也就顺其自然的明白了在算很多同样的东西时,无法用算式表示完的时候,就产生了用字母来表示。这里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呢?用字母来表示有什么好处呢?通过刚才一系列的探讨学生自然就心领神会了。
二. 释疑解难
学生明白了为什么用字母表示数,但是如何准确的用式子表示数,又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题。比如:商店有水果300千克,卖出了4筐,每筐20千克,还剩下多少千克?让孩子们解答带有数字的问题不是难点,但是如果改为:商店有水果300千克,卖出了4筐,每筐a千克,还剩下多少千克?孩子就不知所措了;为此,设计了几组对比练习题,帮助孩子突破这一难点:
1(1)商店有水果300千克,卖出了4筐,每筐20千克,还剩下多少千克?
(2)把上题的“每筐20千克”改为“每筐a千克”
2、(1)一辆汽车,上午行了2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下午行了200千米,这一天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2)把上题的“每小时行80千米”改为“每小时行b千米”
由于有每组第一题的例子,学生解答第二题时难度自然就降低了,然后让孩子对比两个式子讲解他们的意思,从而明白了,他们的道理是一样,只是第二题用字母来表示了,由此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三、练习巩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节课没有让学生静悄悄地完成作业的时间,我就很怀疑这节课的实效性。”所以在日常性的数学课堂中,每节课确确实实要留有让学生独立作业的时间。检测自己对这节课的掌握情况,检测老师的教学情况,都是很有必要的。为此,每节课后我都备有相应的巩固练习小卷,检测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共同查找原因,改进教学,共同进步!
总之,设计一节课,如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现有水平考虑,你设计的教案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将会出现: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优秀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