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内容
本书作者娜塔莉·巴比特是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从小喜欢阅读童话和神话,并且受母亲的影响热爱绘画。婚后她先是为丈夫创作的童书绘制插画,受到编辑鼓励后开始尝试自写自画。1971年,小说《怪兽山》获得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1975年,《不老泉》出版,一举奠定经典地位,获奖无数,风靡世界。娜塔莉更是被《纽约时报》评价为“一位最有天赋和抱负的儿童文学作家”。
不死,是人类文化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东方,有秦始皇遍寻不死药,各朝皇帝迷恋方士炼丹;在西方,有寄托不死念想的天堂圣山、极乐灵台。或许,每个人都曾经设想过,如果能长生不老,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本书主人公温妮,就真的有过一次得到永生的机会……
温妮·福斯特住在林间村一幢坚固又气派的宅子里,宅子旁边有一片远离人间烟火的静静的林子。怎么说呢,人一向不会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有多稀罕,而这片小小的林子也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所以福斯特家的独生女儿温妮,从小到大都没有萌发过进林子去瞧一瞧的念头。
温妮家和村子里的其他人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林子和林子的另一端有什么不一样的景象?这种对比,预示着什么呢?
八月的一个中午,温妮来到屋外的草地上透气,遇见了一只蟾蜍。无人可以倾诉的温妮开始向蟾蜍抱怨起自己“不自由”的生活,时时刻刻都被严厉的奶奶和妈妈看管着,生活中充斥着教条和刻板。温妮想要做点什么,无论是什么,只要能打破这一成不变的生活。温妮想让自己下定决心,跟蟾蜍宣誓般地强调着。
这天晚上,温妮家来了一位陌生的客人。穿着一件黄西装,瘦,高,僵硬,像一个提线木偶。黄西装向温妮的奶奶打听一户曾经的人家,还没打听出来,三个人竟然一起听到了一阵隐隐的乐声。奶奶激动地认出这是她曾经听到过的“精灵音乐”,而黄西装在被拒之门外后竟然露出了满足的表情。这段音乐到底暗藏什么玄机?
第二天一早,醒来后的温妮不得不承认,自己是没有勇气离家出走的。外面的世界太过危险,她还不具备独自生存的能力。但是,至少她可以溜进林子里去,来一次变相的“冒险”。温妮想要有所改变又纠结踟蹰的心理,或许每一个人在成长历程中都曾有所体会。
在这片神奇的林子里,温妮的命运迎来了拐点,她遇见了杰西·塔克,一个英俊的男孩子。再通过杰西,认识了不老不死的塔克一家。塔克一家离奇的经历让温妮难以相信,但那又如何呢,他们善意、温柔的对待和信任,让温妮深深喜欢上了他们,她也有自己的朋友和小世界了。
塔克一家四口,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对于永生不死,也有着完全不同的态度和看法。梅的淡然处之,塔克的悲伤忧虑,迈尔斯的沉稳成熟,杰西的飞扬跳脱,折射出了普通人在乍然得以永生后,可能会有的正面的不同反应。而梅、塔克和迈尔斯跟温妮的谈话,不禁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接受命运的安排,跟随命运的曲线过好当下的每一天,还是与命运相抗争,努力活出自己的意义?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宿命,但跳出生命的轮回,就真的是一件好事吗?塔克对温妮说,生命就像轮子,不停转动,永无停歇。而死亡是轮子的一部分,就在新生的旁边。人不能只活不死,所以他们这种生活不能算是活着。他们只是存在,就像路边的石头一样。
塔克一家希望温妮能够保守不老泉的秘密,以免人类世界因它而疯狂。但有正面就有反面,不是所有人面对永生,都像塔克一家一般。黄西装费尽心机寻找不老泉,不仅是想让自己长生不死,更是想利用不老泉攫取巨大的利益和财富。如若让他得逞,整个世界将会彻底乱套,陷入极度的混乱状态。人性之恶,从中可窥一二。
在梅为了保护不老泉的秘密,杀死黄西装而被判处绞刑后,温妮几经挣扎,还是决定要救出梅。梅做了她认为正确的事情,温妮也要做她认为正确的事情。
塔克一家安然离去,他们有很多年不能再见面了。温妮的生活又重新回归了平静,甚至因为她帮助梅的举动,多出了很多支持她的小伙伴,打破了福斯特家曾经与林间村隔着的那一道隐形的墙,开始有了正常孩子该有的生活。但温妮的内心深处,一个隐秘的角落里,还有一瓶泉水在向她招着手,问她是否要在十七岁那年履行承诺,喝下泉水去寻找杰西。永生,对于温妮来说,既是蜜糖,也是毒药。不死像可望而不可即的传说,对任何一个人而言,都是难以拒绝的诱惑。但塔克一家的境遇也让她不知所措:被村民和朋友认为是巫师邪术;把媳妇吓得带着孩子逃出家门;从不敢在一个地方停留过久,每隔几年便要变换身份……种种现实击穿了永生那美妙传说的面纱,在漫长没有尽头的岁月里,在被世界所“抛弃”的边缘夹缝里,幸福和美满人生有如梦幻泡影,再也无法触及。
多年后,当塔克一家再次回到林间村,看到温妮的墓碑时,他们就明白了她的选择。“ 死亡就像秋季黑土地上小麦田里放的一把火,只有把上一年的麦秆烧成灰盖在土上,来年的小麦才能茁壮成长。”
故事末尾出现的蟾蜍,是被温妮用不老泉淋过的那一只吗?如果是,它的永生,对比于塔克一家的永生,又昭示了什么呢?
选书理由
1. 克里斯托弗大奖获奖作品,20世纪经典之作。
2. 内涵深刻,启发孩子思考,关于生命、死亡与人生的选择。
3. 语言优美生动,培养孩子的语言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