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磐安双溪通往东阳横锦水库的公路边,有一个魅力四射的村庄——潘庄。站在村口的大桥上,凝望潘庄,古村就像一块千年的翡翠闪亮在绿水青山之间。
村前有溪,名叫蟠溪,溪流弯弯,绕村流淌。溪前两山,层峦叠嶂。右边的叫五指山,形似五指,故得名;左边叫做笔架山,状若笔架。村后还是山,名叫钟山,极像一个倒覆的铜钟,高温时节爬山钟山,就像来到了风车口,顿觉凉爽。
村口有一千年古樟,古樟旁边就是潘氏祠堂,它们共同见证了岁月的传奇,是村民们顶礼膜拜的对象。村中,一条石子古街沟通东西,街边小石块垒成的石墙,透露出一种厚重、原始的气息,怕是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吧。
山依偎着水,水映照着山,山怀抱着村,静静的和谐,淡淡的美好。外婆家就在村口附近,那里记录了我美好的童年时光。
一、茶叶飘香
清明前后采茶忙,太阳还没有上山,薄雾笼罩的潘庄睡眼微起,在缱绻的晨风中慢慢醒来。此时,我和外婆早已穿梭在绿色的海洋里。
我用手轻轻地摘下一片片绿油油的茶叶,每一片茶叶都经过了春雨和阳光的荡涤,像是这青山孕育出的精灵,阵阵幽香,直入心脾。外婆那灵巧的双手不停地上下飞舞,如彩蝶蹁跹。她的双手已经刻满了风霜的印记,脸也布满了深深的皱纹,却依然笑的那么灿烂。
好山好水产好茶,潘章卫一家四口,两个儿子一个在建筑公司上班,一个在外地开手机店,他自己管理的6亩茶叶一年有一万多元收入。村委主任潘金桃家里种了4亩茶叶。就凭卖青叶,每年赚1万多元是很轻松的事。
外婆家茶叶不是很多,采茶季节收获的是忙碌中的充实和满足。童年的我,跟着外婆在茶叶的梯地里呼吸着大山的清新,在一片片嫩绿中采撷大山的精彩。
二、桑葚红了
刚刚步入五月,桑葚就熟了,紫红色的桑葚总是诱惑着我的童年。
从挂果开始,我和我的小伙伴总会情有独钟的守在桑葚地旁,和蜜蜂蝴蝶一起,在轻风暖阳里探看桑果一天天的变化。刚刚开始挂果的桑葚个头不大,表面有细细的茸毛,绿莹莹的像翡翠;慢慢的变得黄澄澄的,像琥珀;过了不多久,又变得红彤彤的,像绛珠;待到红得发紫,紫得发黑的时候,就肯定是大熟了。一串串沉甸甸的桑果挂满了树枝。这又酸又甜的桑葚,对我和小伙伴最有亲和力,贪嘴的我们总是吃得满手满嘴都是黑乎乎的。聪明的鸟儿也会来分吃,在枝头一边鸣唱一边觅食最甜的。
桑树全身都是宝哦,桑葚泡酒滋阴美颜,桑白皮是一味常用药材,而桑叶更是造就了丝绸之路。潘庄村养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现在村里养蚕人家不少。陈新康是其中的养蚕大户,从事养蚕已经七八年了。他最多的时候养过12张蚕,一张能产80到100斤茧,每斤能卖25元左右,算起来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因为养蚕技术“有一手”,他家被省农科院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省农科院给予一定的补助,还提供技术支持。每年春天,他家都要率先培育出蚕苗,再分给其他农户饲养。
外婆家里也养蚕,我和小伙伴们都去地里采桑叶,回来后洗净、切细,去蚕房把桑叶撒在蚕匾上,看着白白胖胖的蚕宝宝伏在嫩绿的桑叶上,我们开心的抹去脸上的汗水,感觉所有的劳累一扫而空。
晴采桑,雨采桑,田头陌上家家忙。
三、板栗熟了
秋天来了,天空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覆盖着小村,朵朵霞云映照在清澈的溪水上,四周的山们都穿上了花衣裳。选个晴朗的日子,我和外婆来到了板栗山。
满山的板栗树透露出成熟的韵味,茂盛的树枝四面展开,就像撑起了一把把大伞。板栗穿着硬硬的盔甲,把身子裹得严严实实,也有一些栗子很好奇,探出了棕色的小脑袋,东张西望,一阵微风吹来,它们就在树上摇摇晃晃,招着馋嘴的我。我们先把地上没有剥开的剥开,轻轻放入箩筐,再把挂在树上的板栗用竹棒打下来,捡起一块石头把硬壳敲开,一颗颗诱人的板栗果就出现了。
双溪乡是磐安县板栗主产区,自1998年开始发展板栗至今,已逐步走向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轨道。目前全乡板栗种植面积达12000亩,人均1.5亩,种植户达2000余户。双溪板栗在明清时代就以果大、色艳、味佳而闻名遐迩,一度列为贡品。1998年,“丽坑魁栗”在省农博会上获得优质农产品奖。潘庄村早熟板栗“毛板红”也是远近闻名。
板栗最好怎么吃?据史书记载道:用砂置铁釜中,加以饴糖置火上炒热,投栗其中滚翻炒炙,熟后栗壳呈红褐色,去壳后果实松、软、香、甜,为小吃珍品。炒熟后的栗子会在壳上露出一个可爱的小口,微笑得面对它的客人。拨去壳后,香气便肆无忌惮地从温热的体内窜出,直捣你的鼻腔、喉咙、胃。
“不争沃土立坡冈,百花过后独夏香。金杆银枝沐骄阳,栗蓬紫玉闪珠光。”
古老的樟木、古老的祠堂,古老的街巷,构成了魅力无限的潘庄古村,那是我外婆的家,那里有我童年的梦,那里的茶香,那里的桑葚,那里的板栗,无不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让我魂牵梦萦。她是一坛千年窖藏的女儿红,一旦揭开那朴实无华的封盖,立即浓香四溢,倾倒万千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