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对子路说过这么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曾经有过这么一个故事: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对很多问题都表示“不知道”。听说他在为南航师生做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提问又是“不知道”:“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不知道。”“您能不能套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不知道。”三问三不知?这让在场所有同学意外,但不久就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也许,一些人在说“不知道”时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闻和无知的表现,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却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学问越深,疑惑越重:越是知识渊博,越要虚怀若谷。作为学生,对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不仅应当老实地承认“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说“不知道”。
与丁肇中“三问三不知”相似的还有帕瓦罗蒂在一个大型演唱会上的表现。他演唱到高潮之际,却突然停顿下来。举座哗然,连乐队都停了下来。帕瓦罗蒂坦诚地说自己忘记歌词了,请求大家原谅,希望大家再给他一次表演机会。在一阵沉寂后,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事后,有人告诉帕瓦罗蒂:“你完全可以做做口型,而不必承认自己忘了词。相信观众肯定会认为是麦克风坏了,而丝毫不会怀疑到你身上。”帕瓦罗蒂微微一笑:“如果还有下次,我同样会认错。因为事实早晚会被人知道,那对我的声誉影响会更大。”
“知之为知之”,可能很多人都可以轻易做到,然而“不知为不知”,又有多少人去说去做了呢?又有谁说“不知道”时能像丁肇中,像帕瓦罗蒂一样坦然、轻松呢?
大智如孔子,尚且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不知道的事物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那么像平常人当然不可能样样都知道。遇到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承认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种老实的态度,也是最聪明的态度。唯有孔子的有所“不知”,才能成就他的“有所知”。
成熟的谷穗低着头,成熟的苹果红着脸,它们启示我们:成功来自谦逊。
为什么成功来自谦逊呢?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他很明确地指出了学无止境的道理。也就是说,假如你知道的是天上的“一颗星”,那么知识就是整个宇宙,辽阔无边。一个人只有掌握了许多必要的,有用的知识,成功的大门才会向你打开。
有一次,齐国的国君要封扁鹊为“天下第一神医”。然而扁鹊却坚决不受,说自己不是天下第一,自己两个哥哥的医术都比他高明。国王闻之不解,问道:既然你的两个哥哥的医术都在你之上,为何此二人名不见经传?扁鹊答道:“我二哥扁雁能够治大病于小恙,还在那些重大疾病只出现微小症状之时,就能加以诊断并及时根治。所以他只是在家乡的村里小有名气,村里人知道有小毛病可以去找二哥。而大哥扁鸿的医术更加出神入化,能够防病与未然,只要看人一眼就可以判断出这个人可能得什么毛病,然后在其得病之前就及时治疗。所以只有家里人知道大哥的医术高明,连村里人都不知道大哥的水平。只有我扁鹊,既不能治大病于小恙,又不能防病与未然,等到我妙手回春时,病人已经病入膏肓了,所以我的两个没有名气的哥哥才是神医,而我只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医。”
从实际上说,谦逊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能否做到谦逊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是否高尚的方法之一。忠于真理的人,虚怀若谷,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人,永不自满。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文武兼备,但他又是何等的谦虚谨慎。我们要学习周恩来总理,谦逊的高尚品德就是首先要学习的。
每个平常人都是好面子的,没有谁能真正的放下肩上的包袱。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要应付,而要享受其中的乐趣。如同一个人咿呀学语、蹒跚学步一般,在一个“不知”与又一个“不知”中,在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暴露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我不断汲取教训,积累经验,弥补不足,不断提高,以“是知”激励自己做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