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皮皮作文网 · 读书笔记
目录
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红楼梦文学赏析2000字

作者:小丸子  时间:2018-01-22 16:59:54

【第16篇】

耗尽三十多年的心血,曹雪芹写就了这样一部浩浩大作。虽然如今只有前八十回流传下来,《红楼梦》仍列四大名著之首。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它无可估量的文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国人对它的一种态度——没有读过《红楼梦》的人算不得中国人,更算不得文化人。这也是一种面向全世界的态度——不仅仅你们这些外国人有引以为傲、具有思想价值的小说,我们中国也有一部《红楼梦》。《红楼梦》的精彩,不仅仅局限于丰富的语言,更在于它背后隐藏的历史背景、它鲜明的人物塑造,以及突破时空的先进性思想。

《红楼梦》的写成是历史背景促成的——曹雪芹生于兴盛一时的官宦世家,若是这个家族一直这样兴旺下去,作为贵公子的曹雪芹不会沦落为当时为下等职业的小说家。因当时清王朝的政治斗争,曹家由盛转衰,曹雪芹的社会地位也随之一落千丈,然而对他而言的不幸造就了后人的大幸,他将自身多年的经历写成书流传后世,用自己的悲惨境遇警醒后人。因此,《红楼梦》是一部纪实的小说。多数人所谓的读不懂《红楼梦》,都是因为他们对背景历史不够了解——贾府的兴盛与衰亡,并不仅仅因为花花公子贾宝玉整天谈情说爱;世袭的繁荣,又怎会因一人的享乐但不是放纵而坏了家族的根基?元春上为贵妃,贾府应是如日中天,却为何“三春争及初春景”?正是复杂的日月纷争导致了大家族的败落。从很多地方可以看出政治斗争的痕迹,从秦可卿之死到元妃省亲,以及宝玉因与蒋玉菡有故而差点被贾政打死之事,都透露了家族命运与宫中秘事的联系。曹雪芹必是痛恨这种黑暗的官场的,是它害他家破人亡,于是他在书中化身为贾宝玉,以宝玉看似浑浑噩噩的生活态度揭示了自己对官场的鄙弃及无奈。曹雪芹是明智的,为了不在书中过度地显露出小说内容与事实的联系,他多用暗笔来点拨读者,正是因为如此书才如此晦涩难懂。但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下,后四十回仍是“丢”了,可见封建制度对思想的极端控制,正如大家传言,也许那后半本书正埋在了故宫底下。

人物鲜明的形象是《红楼梦》的一大看点,正如有些小女生没有看懂书中到底想强调的是怎样一种思想,但她们仍会被书中所描写的风花雪月所吸引——虽说有些低层次,但美好的故事情节与鲜明的人物形象也是评判小说写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再者,深入读的更是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比如说人物的复杂性,比如说人物前后行为的连贯性,作者似乎是在塑造真正有血肉的人物——没有绝对的恶与美,只有现实来临时人们做出的不同选择。这和小说的特殊性有关,书中人物在现实中有所指,曹雪芹不一定需要塑造人物,只需要整合事情再加以文学化。

小说的主线是贾府的兴衰,而人物的主线则在于宝黛的木石奇缘和宝玉、宝钗的金玉良缘,塑造这三人的形象也是是花费了最多的笔墨。贾宝玉作为贾家的直系继承人,一直处在养尊处优、随心所欲的生活状态中,生活总不用他担心。虽然当时制度所要求的是培养封建官员、儒雅书生,贾府又是一个书香门第,但贾宝玉就是不愿读书,而是喜欢自在地做些小诗,或是混在脂粉堆中玩——有些叛逆、慵懒的思想。他于家中事务并不关心,但常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颇有感慨,对于家族而言可以说是累赘。贾宝玉的行事风格不符合当时制度的要求,而又鉴于他的显耀地位,他的仕途必定会影响到整个家族的荣辱兴亡。贾政对他的不务正业颇有微词,贾家也并不完全将希望放在他身上,而是间接地通过家族通婚的方式来巩固家族地位,由此引出了林黛玉、薛宝钗与贾宝玉的情爱纠葛。林黛玉是个才女,虽多愁善感,但心思细腻,于家中的事物变化有着较为明晰的感知与判断,但因为没有足够的地位而无法影响家族的走势。她与贾宝玉是真正的青梅竹马,源于她为绛珠仙子,降世报恩于宝玉。宝玉是“情不情”,她是“情情”,一心爱宝玉。她生为贾母的亲外孙女,深受贾母的喜爱,因而可能与贾宝玉成婚。而薛宝钗是薛家的嫡系,是大家族的血脉,若宝玉与她成婚,必会使家族得益。她是传统意义上的佳人,温婉贤惠,具有停机之德,但被贾母不喜,称她的居所为“雪洞”。薛宝钗对贾宝玉的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掺杂了政治因素——她入京城,先想嫁与帝皇,但选秀失败,退一步嫁给大家族的公子,加上薛姨妈和王夫人的姐妹关系,她才选中了贾宝玉。因此,贾宝玉更喜爱林黛玉而非薛宝钗,这不是随机的爱情,而是心与心的回馈。然而为了家族总会有人要做出牺牲,薛宝钗最后赢了,嫁给了宝玉,但贾宝玉心中有黛玉,她遭冷落,境遇悲惨。

除了围绕家族通婚而展开的人物塑造,其他许多人物也都拥有自己的灵魂。比如说贾母,身为贾府中地位最高的人,她慈祥可亲;比如说薛蟠,作为薛家公子,却行事荒诞;比如说刘姥姥,是个乡下人,但凭借四处逢迎的本领而深受贾府中众人的喜爱。书中百余位人物,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并共同组成一个复杂的小型社会。

《红楼梦》最值得人们思考的是其中的人文思想。首先,曹雪芹为什么会写这样一本书?前文说了,是因为昏暗的官场迫害了他,让他心生警醒后人的想法。这种说法只是一家之谈,但书真正成文以后确实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清王朝内部的问题——曹雪芹曾在官宦世家,身在这体系之内,他的角度很高,因为家庭的败落,他又回归了百姓的低角度。从两个角度结合,曹雪芹在书中灌输了不同阶级对比的观念——上层阶级奢侈放纵,下层阶级为生存担忧。放在今天的话我们称之为“贫富分化”,这种贫富分化是可怕的,因为清王朝当时算是世界上最为富有的国家,没有之一,而这最多的财富却集中在了少数人手中,会让这些少数人生出一种观念——金钱易得,国家富有,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奢侈放纵?劳苦百姓又管我们什么事情?因此,这种不平衡导致了制度的不稳定性,这便是当时社会的问题所在。再者,奢侈放纵的上层阶级生活惴惴不安,因为他们的群体内又包裹了清王朝最核心的问题——皇权的归属。这一问题决定了谁是上层阶级,因而政治斗争爆发,每到新旧皇帝交替之际,总会有大臣们自相残杀的惨剧发生,导致大家族的衰落,及封建王朝的不稳定性。这是《红楼梦》反应的最主要的两个问题,虽然没有提出明确的解决方案,但至少曹雪芹敢于正视并指出问题所在。

更细化的讲,《红楼梦》中的思想涉猎了很多方面,譬如佛与道。《红楼梦》中的佛与道有所表现于它塑造了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这两个形象,普度众生,开化众人。但若说仅仅局限于此又不对,它所崇尚的佛与道不明指佛家与道家,例如世俗中的马道婆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招鬼害人。它所推崇的是心中的佛与道,这是与许许多多无信仰者,甚至真正开化的大信仰者共通的思考,世上本无佛,心中有佛自有佛,因此人人皆可成佛。史铁生曾写过“我以为众生渡化了佛祖”。书中所写的美好形象,必是作者曹雪芹对美好的一种心灵寄托,在身外外化为和尚与道人。两人四处游荡,救世人于水火,也必是曹雪芹对真自由、无拘束的向往与对圣人境界的追求。这种思想现在可以看作是一种乐观、看开的念想,在那时更是可贵,因为作者身处的社会时刻给他灌输的是封建礼教、奉献于君王之道,他却可开辟新的思路。

再者,《红楼梦》从多方面对清王朝社会作出了质疑。前文讨论过了他对封建等级之间贫富眼中分化、政治斗争纷乱的厌恶,及他对享乐主义的批判,他还对男权主义及封建教育制度进行了颠覆性的创作。譬如说,小说中他将众多男子写得无能,而以凤姐为首的女子们“统治”了贾府;他通过贾宝玉之口,道出了“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之句,体现了在他心中女性应得的崇高地位,与当时女人地位低下、忍痛裹小脚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起到了绝佳的讽刺效果。贾宝玉不爱读圣贤之书,却爱随着自己的性子做些小诗,可看出曹雪芹认定的文学之道——文学创作不是为了给君王歌功颂德,赢得功名利禄,文学应是自己乐意,随感而发的心情写照。可以说他的思想大逆不道又独树一帜。

《红楼梦》能吸引如此多的红学家对它进行研究,多数是基于它的一个思想问题——《红楼梦》到底是不是在反封建?它对封建制度有如此多的质疑与批判,而我不认为它真在反对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天子统治国家,曹雪芹的笔墨始终不敢触及对帝皇的不敬——这不像《西游记》,明写出“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这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与对皇权的不屑。但《红楼梦》不同,它照亮了社会许多肮脏的角落,曹雪芹希望贤明的君主与正直的官员能通过他的作品看到这一切,治理好国度。毕竟《红楼梦》的思想再先进,也不可能逃出封建礼教的感染,不然,前80回安得在世?

红学家对《红楼梦》赏读,是因为满清处在新旧时代的交替时期,它具有千年来积蕴的封建元素,也带有走向现代文明的曙光。从以上三大方面到多个小点,《红楼梦》囊括了清王朝那个时代所有的鲜明特色,是当之无愧的一本“百科全书”。

【第17篇】

当你去询问每一个看过红楼梦的人他们还记得什么人物时,脱口而出的不是薛宝钗、贾母等人,清一色的都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可见在许多读者心中,他们俩本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不论他们是否读懂了整本红楼梦 。红楼梦的结局无法预见,那最后决定了所有角色命运的四十回章节早已经遗失在了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但我们不难从前八十回中发现这两个人物最后的悲惨遭遇。

早在第一回中,曹雪芹就为结尾做了铺设。一位僧人对甄士隐说道:西方灵河岸上的三生石畔,有一颗绛珠仙草,因为神瑛侍者每天都用甘露灌溉她,修炼女体成人,因为未曾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又听说神瑛侍者下界为人,便请求警幻仙姑让她也下界,用一生的眼泪来报答他的恩泽。于是警幻仙姑就将她放入了薄命司中金陵十二钗的簿册中。这可谓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世缘分了。在这里,绛珠仙草说过,她会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神瑛侍者的恩泽,但是没有说到过以身相许或者任何有关爱情的地方,并且这里绛珠仙草用的是一生的眼泪,从眼泪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两个之间注定只能是悲伤的。或许有些人认为这里的眼泪可以理解为绛珠仙草对于神瑛侍者的感激的眼泪。但我认为不然,在古代的时候,若是一个女子为了一个男性而终日以泪洗面,那只能是因为悲伤,悲伤他们为何有缘却不得相聚,悲伤为什么他们俩只能永远分属于两个世界。所以从这里看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只是止于用眼泪偿还恩德罢了,结局注定是悲剧的。但是同时我也有着不同的观点,从第一回我就看出来神瑛侍者,说得难听点,就是个滥情的人,他不懂爱情,不懂婚姻,但却能够博得很多女子的芳心,在他看来,爱情其实就是个让他享受的东西,他要的不是责任,而是一种热情。就算绛珠仙草最先说的就是用爱情来偿还对她的恩泽,他们俩的爱情也未必能够善终,更别说之后的婚姻和各种各样贾府的事物了。试想一下如果贾宝玉最终和林黛玉成婚,宝玉成为贾府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但是宝玉是一个十分厌恶世俗礼教和权力的人,所以他不会放心思在管理贾府上。林黛玉,身体虚弱,终日以泪洗面,她唯一会做的就是不断地抱怨,别人还要让她三分。那么这样的话,王熙凤、薛宝钗等人便会一举大肆争抢贾府的统治权。到时候贾府肯定会陷入一片混乱。王熙凤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被破坏,她一定会尽可能地讨好贾宝玉,而薛宝钗作为一个智慧而且有野心的女人,她一定会想方设法弄死林黛玉,让贾宝玉娶她为妻,这样的话她就可以统治整个贾府。就从为了保全贾府的平静来讲,贾宝玉和林黛玉最终无法结为夫妻。

另外,林黛玉、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判词在第五回就出现了,其中最后的两句话:“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就可以发现最后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悲伤地结尾。按照我之前的分析,林黛玉和贾宝玉是完全不可能在一起的,如果算上外界的干涉,就算轮到史湘云也不会轮到林黛玉。而金簪雪里埋这一句就隐射了最终薛宝钗会被贾宝玉所冷落。但是这是为什么了呢?如果贾宝玉不愿和薛宝钗结婚,那他完全可以选择不答应这门婚事,以贾母对于贾宝玉的关爱和对于薛家的不喜欢,贾宝玉可以随随便便的更换一个自己喜欢的女孩来结婚。那么,如果最后贾宝玉真的像高鹗所续的那样,贾宝玉和薛宝钗最终成婚的话,在我看来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在贾宝玉成婚之前,贾母就去世了,因为王夫人和薛姨妈的关系特别的好,就算王夫人在政治的立场上不支持薛宝钗,但是碍于他们两家不错的关系,我认为王夫人也不会说些什么。所以宝玉和宝钗成婚的一切阻碍都被消除了。但是我们不能够就这样认为宝玉和宝钗就一定能够成婚了,倘若宝玉不愿意的话,这一切还是白搭,那么这里还要分两种情况来讨论一下。第一种可能就是宝玉自己同意了与宝钗结婚的事情,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在之前的宝玉就说过宝钗总要他去不断地去学习,这一点让他很反感。薛宝钗是一个特别势力的人,她为了和宝玉结婚的目的无外乎第一宝玉是整个贾府的唯一继承人,第二就是元妃是他的姐姐,他可以算是国舅。这两点可以让薛宝钗有足够的理由与他成婚。然而就算他有这么好的优势,如果他不读书的话,这一切都不能够实现。就拿贾府的继承者这一件事说吧,如果贾宝玉不学无术,不去关心如何去治理贾府的话,王熙凤便会乘机插上,一举夺得大权,薛宝钗的目的就无法达到了。所以薛宝钗会不断地催促宝玉去读书。第二种可能虽然有一些不靠谱但是我认为还是有可能的,就是贾宝玉一直认为自己即将娶的时林黛玉,而等到事后才发现自己娶的是薛宝钗,而林黛玉也正是在他们拜堂的这个晚上死去的。娶了薛宝钗的贾宝玉非常的郁闷而且伤心欲绝,他一直认为他和林黛玉会拥有那唯美的爱情,事实上也的确是如此。传说贾宝玉出生之时最终含着一块宝玉,遂被取名为宝玉,然而这块宝玉是因为神通被蒙蔽而流落凡间的,所以它已经失去了玉的本质,只能算是一块石头了,所以金玉良缘并不适合他,他注定是与林黛玉成就木石奇缘。当贾宝玉发现他娶了薛宝钗以后,有不同的几个可能,第一就是他顺从于这些安排,不过明显不可能,贾宝玉是个特点十分鲜明的人物,面对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他是一定不会妥协的,虽然表面上看上去他是个比较软弱的人,但是我认为在某些原则上,他是不会妥协的。另一种可能就是之后他的生活变得十分的单调无味,终日郁郁寡欢,就是那种失去了心中最重要的人感觉。最后按捺不住的时候,他的选择无非就是远离尘世喧嚣的出家或者那可以解脱一切死亡。我不知道最后的结局是宝玉是出家来还是自杀了,但是从判词上看,他和薛宝钗,最终不会是善终。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来谈谈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关系,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可谓是十分的微妙的,平日里的关系忽冷忽热,有时候会亲如姐妹,而有时又会和对方冷嘲热讽。这一切的原因其实都在林黛玉身上。林黛玉自幼丧失父母,而且体弱多病,所以她对于这整个世界都是十分的仇视的,她认为都怪这个世界,让她失去了父母,远离故乡,终日已泪洗面。当她来到贾府的时候,遇到薛宝钗时,她一定会感到十分的不自在和羞愧,因为薛家是个大家族,林家是一个衰败了的家族,然而看到薛宝钗一身冠冕堂皇的装束,同龄的林黛玉心中难免会有嫉妒的心情,她来到贾府就像是被人收养一样,虽然她也被人称为小姐,但是真正尊重她并且对她好的人只有她身旁的那些丫鬟还有宝玉。正如在前面的章节中,有一个送宫花的事情,林黛玉是最后被拜访的,拿到的自然就是别人挑剩下来的花,这就让她心中的那种自卑感更加的强烈。所以她与宝钗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冷言冷语,冷嘲热讽。知道后来,宝钗找林黛玉谈了一次心,并且那时宝钗对林黛玉也真的是挺好的,所以她们两个人之间的隔阂就消失了。不得不说林黛玉是一个十分简单的女孩形象,薛宝钗这样来获得她的信任一定是目的的,目的就是在之后她嫁给宝玉的时候少点障碍,如果她们两个人关系一直那样僵持下去的话,就算林黛玉不能获得宝玉的心,她也一定会想方设法不让宝钗得到,一种十分典型的自己吃不到葡萄也不让自己不喜欢的人吃到的心态。虽然她很容易看别人不爽,但是心机却很浅,很容易就被被人用计谋给骗取了信任,薛宝钗在这里就是这样的。最终,林黛玉没有和宝玉在一起这件事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了,不过我猜测也许最后林黛玉大将宝玉让给了薛宝钗,可是因为自己的身体不好,心中又多少会有些不情愿,林黛玉这样的性格,导致她会钻牛角尖,最后多方面的原因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她死亡的原因,至于时间,我认为可以是宝玉结婚的前夕。这个猜测纯属我个人的猜测,没有参考任何资料。现在我们再来简单地分析一下薛宝钗,薛宝钗获得了林黛玉的信任之后自然心中满是欢喜,不过我们往前看,薛家入京的目的是为了让宝钗去参加选秀,不过在宫中的元妃曾经暗示过宝钗她没有选上,又用两串红麝串来暗示她和宝玉。所以宝钗最终如果和宝玉在一起的话,有一部分的原因可以算在元妃身上,而为什么元妃要支持宝钗,我也不是很明白,但是至少现在元妃是为宝钗撑腰的,这让薛宝钗底气很足,因为在贾府的上上下下,权力最大的其实是元妃,她可是宫里的娘娘。于是嫁不了皇帝的宝钗只能退而求次,嫁给国舅。这样的话,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元妃的死是整个故事悲剧的导火索,所有事情其实最终都指向元妃。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依。也许因为两世都无缘分,林黛玉和贾宝玉能算得上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又也许是价值观和思想上的不同,薛宝钗和贾宝玉无法终成眷属。一切,都还要回归标题的一句话“一缕芳魂回九天,莫怨东风当自嗟!”

【第18篇】

《红楼梦》这部作品,乍一看仿佛一部冗长的言情小说,而世人所津津乐道的也多是关于宝黛的爱情。这的确是小说的主线,也是明线之一,但《红楼梦》所表达的可远远不止贵族公子小姐间的恋爱。它像一扇窗,看起来很小,却能透过它看见它背后的整个世界。曹雪芹为何要尽其半生完成这一部作品?正是为了给我们提供这样一扇窗,来向我们揭示与那个时代。他通过对贾家这一特定家族的描写,为我们开启了那一扇历史的窗。

首先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的是贾府的衰败。其实贾府从全书(只算八十回)的中后段就已经不像之前那样兴盛了,而七十回往后更是明显地表达了出来。还记得前几回提到了贾府吃螃蟹宴,吃剩了也就倒掉。刘姥姥说那足够平常百姓吃上一年,可见其奢靡。而后来有很多事件和细节都在“吃”这一点上突出体现了贾府的败落。贾母开夜宴时的一句“如今比不得在先辐辏的时光了”十分露骨地点明了这一点。印象很深的有两件,一件是一个丫头来要一碗蒸鸡蛋,管厨房的不给,说是鸡蛋紧缺;还有就是贾母问怎么给尤氏备那些下人吃的白粳米。这两件事给人的印象很鲜明,然而真正读起来的时候并不觉得委和,和之前的一对比才恍然大悟,从此可以看出《红楼梦》的精妙,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美感,隐晤朦胧,却又暗藏波涛。

整部作品的气氛和叙述口吻,也给人一种下降的气势。一开始阅读,闭上眼睛我们就能看到一副盛景图,人们嬉笑作乐,荣宁二府一片荣华。元春省亲其声势之浩大,场面之喜庆,也是可以想象的。而往后,这样的图景越变越小,直到消失。而发生的事也变成了“戴丧”、“生病”一类,使人消沉。中秋之夜,团聚者也寥寥无几,更显冷清。

然而许多人物的形象在这向下流动的潮水中反而浮现了出来。每个人物不论身份高贵或卑贱,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作者把他们刻画到了连光凭剪影都能辨认的程度。元春是贤和大气的,迎春是温钝懦弱的,探春是机灵有主张的,惜春是清高有艺术家气质的,凤姐是精明泼辣的,李纨是清心寡欲的,黛玉是敏感多情的,宝钗是典型的大家闺秀;还有几个我们都熟悉的几个大丫头,袭人是温顺稳重的,晴雯是心直口快的,平儿是善良灵活的,鸳鸯是正直执着的……等等,数不胜数的人物就有数不胜数的性格。只有一个人的性格并不清晰,倒不如说,清晰却又像是罩着一层纱,看不很真切。其实是宝玉。众所周知,书中的贾宝玉就是现实中原作者曹雪芹的化身。所以,要理解曹雪芹,首先要理解贾宝玉这个人物。

我们会发现一开始黛玉进荣府,还未见着宝玉时别人对他的描述,包括小厮们对他的描述其实很贴切,“疯疯傻傻”、“呆子”。对于从小接受封建礼教教育的贾家人,根本无法理解他脑子里都装着点什么,成天也不喜读书,也不要功名利禄,整日和姑娘们厮混在一起,说什么“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土做的”。

宝玉的性格并不像其他人那样明显,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出来。书中一开始就交代了宝玉的身世,他其实是女娲补天时遗留下的一块石头,求一僧一道让他来凡世一轮,宝玉出生时口含一块玉,即是他由神石化来的证据。这一点对我们对于宝玉性格的理解也有帮助。宝玉不问世事,不喜功名,对等级分层毫不在乎,或是由于他本不是尘世所生。他是有些随心所欲的,只追求自己想要的,也带着些神仙的飘忽自在。然而他毕竟年少不更事,心思有些不明白,与大彻大悟的成仙又是不同的。从宝玉看待妙玉的方式就能看出。在他眼里,妙玉是充满神秘的,崇高不可侵犯的,仿佛是自己无法达到的高度。

而从这里,我们又能够看到宝玉性格中“人”的一面。所有宝石中,只玉是通人性的。自有玉佩玉镯替主人消灾的传闻不说。我们能够从宝玉身上看到他的近人情之处。概括的来说,就是他把所有人都当人看。可以发现下人们都喜欢宝玉,就是因为如此。他并没有什么等级观念,对于小厮丫鬟们同样以平等的目光看待,付与他们以同样的情感。有人不同意,举了宝玉心情不好误将袭人当成小丫头踹的一事来反驳,可我认为这件事反而使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刻画的更加丰满饱和,让他真正成为一个“人”。因为人的性格不是绝对的,不能用硬币的两面来形容,而是更加暧昧的分界,例如人的正面和背面,包括侧面。我们只能用“比较……”来形容。《红楼梦》中的其他人物其实也有这一特点,晴雯也有安静淑贤的一面,黛玉也有愉快的时候,宝钗有时也会冷嘲热讽。人就是这样温存暧昧的,这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现。而宝玉偶尔表现出的这种纨绔公子的行为也是他从小生活在贾府中耳濡目染多少会沾有的习气,是他投身人世的代价。

我们知道“干净玛瑙邋遢玉”。好玉并不是清澄透明的,中有絮状波纹状矿物聚集、馀者平时呈半透明或不透明、光照下通透者方为好玉。所以宝玉生为男性,便为其口中“须浊之物”。而这玉又最通人性。“人养玉,玉养人。”此所以宝玉喜欢与人亲近,喜欢与养玉的洁净之人亲近。他最爱女子,便是喜欢他们的洁净,因此顿足骂那些媳妇们嫁了人也同那些男人一般污浊了,其实是一种愤恨与惋惜。璟幻仙姑说他是第一淫人,却不是那皮肤滥淫,就是指这个。宝玉讨厌世俗官场的那一套,而女子,特别是贾府中的女子,则是远离那些的。所以宝钗每每劝他,他都不太高兴,背地说是“混账话”,实则也有对宝钗的惋惜。宝玉是因为这样才喜欢与女子待在一处,并非出于男性的欲望,与薛蟠等人正好形成对比。

性格的定义,是根据时代和潮流而改变的,在不同人群眼中也有不同的体现。比如鲁迅,我们说他是血气方刚敢于斗争的民族精神领袖,而国民党和当时的社会就说他是“狂人”。所以在我们今天人看来,宝玉是一个内心纯洁、有人情味的少年,而在当时等级制度严明、追求升官发财的时局中,这样一个逆子便成了“疯疯傻傻”的“呆子”。

所以换言之,世间对宝玉这样的性格的看法,也让我们得以反观当时的社会。那是一个争名逐利的社会,官场污浊,人心险恶。如果说宝玉是那个时代的逆子,那么贾雨村应该就是那个时代的代表,或者说,那个时代的产物。

伊始,贾雨村也是个有志向的青年。不能说有什么伟大的理想抱负,至少还算动机纯良。初生牛犊不怕虎,初入官场的他不懂得那一套欺上瞒下、阿谀奉承的“潜规则”,很快便受挫遭贬。这个过程原文并没有详细描写,但这是促使贾雨村一步步堕落的最初原因。

贾雨村第二次踏上仕途,就“吃一堑长一智”,学会了些所谓“为官之道”,正如他的名字,“假语存”。而他乱判葫芦案,则是他堕落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好比一根矮竹,一直立在流沙之中,而现在他的根基终于被冲得松动。此后他越发如鱼得水,一路飞黄腾达,地位高了,灵魂也就低了。竹子被流沙冲走,与其他枯枝烂叶一起腐朽在泥沙之中。 

这不能全怪他,说他屈服于腐朽的潮流。这是当时官场的生存之道,要么肮脏,要么死。与宝玉不同,作为一介平民百姓,他也没有富裕的家庭养育他,只能靠自己。曹雪芹通过这个人物,较为直接地批判了政治混乱,官场腐败,将其安排在最开始,引导出整个故事,也为本书提供了社会背景。

所以贾宝玉既是书中曹雪芹的化身,也是曹雪芹的寄托与希望。他希望能够有这样一个人,远离这种急功近利的社会潮流,思想纯净。可是他所塑造的这样一个人物之所以能够得以存在,也是由于贾府这样一个当时上流社会代表的家族的存在。他的洁净单纯也是基于这样腐朽混乱之上才能够存在的,这也体现了曹雪芹对当时社会抱有的悲哀。

书中人物的经历也印证了这一点。由于贾府的衰败,昔日与宝玉一同嬉玩的姑娘们都没有落得好下场。曹雪芹把笔墨放在这群女子身上,以不同的视角来揭示了这样的社会中,人民的苦难。秦可卿与贾元春的死,是卷入了当时的政治斗争,成为了男人们弄权的牺牲品,令人叹惋。尤三姐与尤二姐的死,让我们看到了她们的性格,并感叹红颜薄命。之后晴雯屈死,给宝玉带来了很大的打击,也让我们感到了沉闷悲伤,来自社会的压抑。晴雯死前,宝玉去看她时,由宝玉的视角看到的晴雯的住处,令人不禁心酸。当日聪明爽利的晴雯,如今却病倒在床,奄奄一息,更给人以败落感。迎春误嫁中山狼,饱受屈辱,家里只能看着安慰几句却毫无办法,我们能够体会迎春的委屈与痛苦。而薛蟠娶了母老虎夏金桂,泼辣而又比凤姐多了一份霸道,把原本就受屈的香菱逐出薛家。而八十回再往后探春远嫁、惜春出家、凤姐和黛玉之死,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贾府的衰败带给她们的苦难。

这时宝玉的心情也是无限伤感。曾经冰清玉洁的女子都一个个离他而去,他感到了自己的孤独。宝玉正是曹雪芹的替身。曹雪芹同样为她们而悲伤,而罪魁祸首就是无休止的政治斗争与官场的争名逐利。曹雪芹为此感到愤恨,同时,他也为这样的社会而悲哀。他用他的惋惜与悲伤,写成了这一部《红楼梦》,来批判社会,告诫世人。

【第19篇】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其中看似一个无聊至极的人胡编乱造一个家族中细枝节的小事,却向我们真实的展现了当时清朝封建皇权下新一代人们蠢蠢欲动的心和一个古老繁荣而辉煌的贵族的腐朽,预示着这个内在早已腐烂的朝代即将覆灭。作为自己真实经历的叙述者,作者就像铁屋子里醒来的人一样痛苦地还原了他所看到的一切,渴求唤醒屋子里的人却无能为力,而留下一把泪水。

贾府是整个大观园的缩影,他们的经历和故事反映了清朝社会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作为那个社会中的一员,他们也深受这那个社会的影响。作者详细讲述了这个家族由盛及衰的过程,主要是“衰”。贾府的衰亡是作者有所感觉有所预测的,说明贾府的倒塌不是一种偶然的情况,而是必然会发生的灾难。政治的斗争、内部的不合、观念的冲突和利益的取舍使得整个家族的关系渐渐复杂了起来,慢慢暴露出腐朽的根基。

其中比较主要的因素在于贾府的核心人物意识到了封建思想的错误并且产生了当时社会本不该有的想法,以至于他不愿意支持这个错误继而延续下去,宁可让它自生自灭。最重要的宝玉,作为这个家族的继承者,无意于恶俗的功名利禄权利家产,向往美好而纯洁的生活,他拒绝“金玉良缘”的贤妻良母而钟情于“木石情缘”的林黛玉。在爱情的选择上,他会比较看好自己的选择,而不是盲目地听信规则的安排。即使说他没有很大的作为,但是相比之庶出的贾瑞、沾花惹草的贾琏、服从组织安排的贾珍,他有了很多从内心的突破和对世界和他人正确的看法,但是并没有伤害到别人,反而为别人带来了很多的好处。即使是贵族公子,他待自己的侍女如朋友,比如他会因为自己不小心踢了袭人,然后感到十分的愧疚;为了晴雯的病求医问药;为了芳官烧纸钱向老妈子辩护。他有了与之他人相比,难能可贵的善良和对自由的向往。对于他所处的社会和环境而言,他的性格想法和他的身份和整个的家族氛围格格不入,所以他并不想要接管这个家族,那么暂时的后继无人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

另一方面,贾府的女人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贾府的兴旺是基于贾元春当上皇妃,才有了坚实的后盾。元春牺牲自己的青春年华、自由爱情侥幸换得全家的荣华富贵,但不过是过往烟云、一朝得势,不能长久稳定。从元春来讲,她也只是庞大政治斗争集团中的小小棋子,无力决定自己的命运,一切也只能听天由命。然而朝野变革无常,她很容易地成为了可怜的牺牲品。在那个社会,贵族们通过将家中的女子嫁入皇宫,借此谋求长久稳固的荣华富贵;然而这些大家闺秀们也要因为家族的利益而放弃自己与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以及宝贵的自由。作者塑造元春这一人物,也是感叹当时女子所处境地的悲哀,以及他对堂堂一个大家族要仰仗这样弱小的女子来谋求发展而感到的同情。

元春的命运会大大地影响到贾府,但是元春自己并没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根据我在百度上看到的说,当时有很明显的“日月之争”,矛盾已经持续了好几代人但没有得到解决,而元春在宫里和贾府里应外合地周旋,对这个庞大的政治集团来看,贾府也是微小的一粒棋子,由于他们站错了队伍,最后只能不幸地以失败告终。贾府这样的大家族也是会随着大环境的政治变革而随时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大部分人都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也无法对自己的命运做出太大的改变。

除了大环境的影响,他们自身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较为激烈的是贾宝玉婚姻问题,关于“金玉良缘”和“木石情缘”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贾母支持自己的至亲林黛玉和自己最心爱的宝玉在一起可以拥有幸福和快乐,同时他们两个人做贾府的继承人也会大大稳固贾母的地位,至少是屹立不倒。财政主管王熙凤很是支持这样一个成日吟诗作赋、对理财毫无概念、又有些不善于交际的“花瓶”成为宝玉的妻子。王熙凤如今位高权重,但是作为贾琏的媳妇始终比不上贾宝玉的夫人来得名正言顺;假如薛宝钗这样的理财能手一旦上位,凤姐的地位将大受威胁,所以林黛玉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另一方的人有薛姨妈、王夫人,他们最大的根据是薛宝钗从家境、出身各方面都很不错,而且为人处世很有大家风范,生辰八字与宝玉相合,接“金玉良缘”之说必能促成一段美好的姻缘。而且贾府的未来也很需要这样知书达理,能够处理危机公关,管理贾府这样的大家族,更能督促宝玉学习考取功名的人。这样的门当户对非常符合当时的封建思想和人们脑海中固有的高低关系。有了薛宝钗的存在,他们日后更是有着稳定的生活而且能够稳固自己的地位不受到任何威胁,寻到一座稳定的靠山。由于两方都在为着自己的利益而争执,产生很多的矛盾,导致整个家族中出现小团体,以至不团结的现象日益加剧。比如凤姐总是在自己掌权期间从各种需要贾府帮忙的人那里搜刮钱财、每次的活动经费或是发工资只要是经她转手的必然会雁过拔毛,凤姐也利用这种机会捞取不少好处。邢夫人有十分不满自己的儿媳一味地讨好王夫人,而处处克扣凤姐的银子;甚至为了稳固自己在贾府的地位,向自己的丈夫贾赦献上小妾,以此博得他的欢心。薛宝钗来贾府的目的又何止借宿那么简单,她的哥哥薛蟠借此机会发展工作,她自己也利用机会参加选秀将自己嫁给“玉玺”的持有者;虽然没有被选中,但是能够嫁给贾宝玉也算是不错的选择。在这个庞大的家族里存在着庞大的利益链条,他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得已的做出一些卑鄙的事情,但表面上又是欢聚一堂的盛况;从他们复杂的关系和阴暗的心理也反映出他们所存在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他们的社会也早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另一个我一直觉得特别重要的内因是他们生活的方式和消费的观念加速了家族的衰亡。比如说他们的生活标准大大高于普通百姓的消费,他们那里一枚鹌鹑蛋的费用是一个普通农民一年的收入,可谓天壤之别。他们不仅平时就花得猛,过年过节也要开各种奢华的宴会,比如流水般的蟹宴、两天两夜的年会,各种活动都彰显了他们的疯狂。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中除了凤姐比较了解行情之外,宝玉等人完全与外面的时代脱节。比如晴雯生病了,请大夫,宝玉根本不知道钱放在那里,也不知道给多少钱比较合适。为了哄晴雯开心,宝玉随意地撕了很多名贵的扇子,而且很享受碎裂的声音。还有比较极端的例子是,他们在全城饥荒、百姓都没粮食,他们还依然保持自己奢靡的作风,装作毫不知情。他们过于奢靡的生活习惯早晚会坐吃山空,白白辜负在前线战斗的贾元春,没有危机意识的他们无法理解百姓的疾苦,而是生活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这样的想法和观念也加剧危机的发生,使得他们很快陷入入不敷出的状态。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而言,过大的贫富差距说明财富永远是聚集在少数人的手中,这个社会还是畸形的,那么早晚也会面临一场社会的变革。

贾府的衰败是多重的因素加剧而成的,有社会政治不可避免的因素以及他们自身存在的矛盾和风气导致了这个家族迅速的衰亡。从这个家族的身上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从存在的问题以及它衰亡的原因。作者通过对这个大家族的观察和分析,逐渐地向我们诠释一棵腐烂的大树是怎样从慢慢倒塌,展现它腐朽的一面。贾府也是这个封建社会的缩影,反映这个社会所存在的问题,而它也在被这个有问题的社会所影响着。

【第20篇】

导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且不论它在佛,道,儒,三方面的高深造诣;不论它于诗词歌赋文学界的巨大贡献;不论它于刻画人物细致准确的描写和仿若一气呵成的衔接;不论它描绘的美食,建筑,华衣等,就且只从它作为一部叙事类小说的成功点着手,再渐渐展开——它塑造了一个近乎真实的社会残片。

众所周知,写一部小说并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抛却文化方面不谈,单单情节人物便足够使人 苦恼。如果要认真写一部小说,那每一个人物——他的背景,他的性格,他的举动,他的造型,他的结局,皆是要细细设计的。环环相扣,不可有误,方才真实。即便是一个小小的人物,也要仔细思量,不然会影响剧情的连贯性,从而,如同“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一般,毁了整部小说,使它不再完美,就像一轮缺了一块的满月,失去大部分的价值。同理,情节也是如此,万万不能有一点不合逻辑,不合情理的地方,且不能粗制滥造,只能越细密,越周到,越好。

如此一来,那就要考虑许多了。脑中密密麻麻地织了许多张大网,横纵来去,相交相生,互相影响,不断循环,最终构成了一个残缺的世界。当然,说是残缺的世界,但若是网已构成,那么仅凭这个残缺的世界,便可窥到整个世界了,毕竟世间种种,悲欢离合,皆有定数,循环往复,有灵根者,足可窥一斑而见全豹矣。

那么,今以之前一段论述为基础去观《红楼梦》,便可发现它在这一方面做的可谓尽善尽美。尽管曹雪芹可得经历之便,不用凭空构想,但仅以记忆残片织补出完整的事件,且无不对之处,便已是十分厉害了。

可是万物竟没有个完美皆好的,所谓“人生有得必有失”,虽然这并不是《红楼梦》本身的问题,也并不拉低它的水准——相反,这反而体现出了它的高水准——但不能不说我读《红楼梦》,还是隐隐感到了一丝遗憾,这是对人类的遗憾,与书的好坏无关,无非是顾得上这头,顾不上那头罢了——那便是一时,只得见一人,既是每一段时间,只能从一个人的角度看问题,看见一个人的生活具细种种,其他的,只能在这段时间后,看见结果。

一恨“独我”:

何为“独我”?独我便是只可见自己的一生。

想必有人要说了,这话说得可笑。人们怎么可能看不到别人,一生只见自己呢?毕竟人生在世,一定会和其他人有接触啊!

对此,我只能说:此见非彼见,并不是看见了便是见了。

人们思考,不断揣测,一秒内大脑闪过无数想法,激烈碰撞,相辅相成——自己的检讨和总结,别人行为的用意,事情发展的可能性……我一向喜欢思量这些。

所以,我也曾经不懂事地觉得自己很厉害——老师上课讲的那些貌似高深的前面缀着“你们知道吗?”或“你们有没有想过……”的道理,我已经知道了许久了,之前没事干的时候想的都是这些东西啊!(老师别杀我……)

可是看了《红楼梦》——它庞大的信息量,涵括了人物每一刻的变化,所有的变化,无一疏漏,却不得见所有人的想法,只见结果——我才发现,我们于这世界,无非也就是个“《世界》”读者罢了。

《红楼梦》的视角在不断变化,可是每段时间,也只得一个人的视角。所以我们看《红楼梦》,经常觉得奇怪——怎么一下子就这样了呢?明明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啊……

王夫人突然的雷厉风行,薛宝钗突然的离去,迎春突然的出嫁,晴雯突然的逝去……怎么一下子就这样了呢?似乎是没有征兆的啊!

这就是我们,经常只看到结果的我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看不到,感不到别人同自己一般多元,丰富,复杂,善变,细腻的世界;忽视了别人同自己一般精彩智慧独特全面的考虑;习惯性地以自己为中心揣测别人,自以为已看见别人的一切,其实也仅仅是看到结果罢了。

这样的我们,亲身体验着世界,又和读者有什么区别?反正都只能见到结果,都只能以一个人的视角看世界。

那真实和虚幻又有什么区别?无非只是一生而已,无非只是用灵魂看着周围的一切而已。

真实的我们——

无数个无眠的黑夜,反复思量抱怨,殊不敢想此刻抱怨的人也同自己一般;自以为遗世而独立,众人皆醉我独醒,不过是不知道罢了;左右逢源,千般得意,黑暗却早已在其下潜伏。

这些都是我的恨——我不知别人的世界。

到这里,也许又有人要笑了,这哪里是恨呢?那些世人欣赏的自傲,不就是不知别人的世界吗?而且,想着别人的世界,岂不繁琐而无谓?不是说越简单越快乐吗!

不,不是无谓的,何为无谓?这时间没有无谓的事!

第一,若是亲近的人,在明白了他也有自己的世界后(并不是知道,这时间的道理谁不知道?只是有没有突然间明白了而已。),又哪里能忍住不去了解他的更多呢?若是强忍住不去了解,怎么会越简单越快乐呢?

第二,自傲认为自己最棒的,又有几个有好结果?逝后的荣耀,哪里比得上活时的快乐?

第三,别人的世界,便是别人的经历,别人的经验,快乐其快乐,悲伤其悲伤,不说别的,阅历便多了许多!何为成熟?何为智慧?不就是知道应该知道的多嘛!

我们没有时间将所有的事都经历一遍,总有得不到的,总有遗憾。但若是知了别人的世界,便如同自己也经历了一遍般!

无情的,感受别人之情;无感的,体会别人之感;没有挫败过的,品尝别人的挫败;没有成功过的,思量别人的成功!失去童真的,在别人的带领下回忆童真;听力好的,听到别人心中柔软的哭声;嗅觉好的,嗅到别人身上散发的活力和美好气息;视力好的,看到平静外表下波涛汹涌的内心;味觉好的,尝到别人苦涩莫名的泪珠……

这不仅仅是总结经验以达到目的,或是补充自己的经历,放松自己的心情,这是知晓时间因果报应平衡的重中之重。

若是从不想别人的世界,便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世界到底有多神奇!

这世界最美妙的远不止是结果,更是种种因缘际会,悲欢离合,这样的过程。

在我们感受不到的地方,藏着多少意想不到的美景呵……

二恨“无他”

既已知独,那自然要好好感受别人的世界。

可惜,这却是另一恨……

也许有人会说:“好吧,之前算你勉强有理,虽只是瞎话搪塞,但也还算入眼。那么现在你又有什么事了?哪里又恨起来了?哪来的这么多东西恨?”

那我有几问:难道感受别人的世界只要说说就可以做到吗?难道每个人,和你一样复杂的人的心思是那么好理解通透的吗?

不要和我说“我们分析的很对,我们明明就是可以很好的感受到书中人物的世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所谓没有感受到别人的世界,根本就不成立!”

第一,书可以不断翻阅,就像作弊一样,回忆难道也可以这样一字不差的不断翻阅吗?

第二,我们无非是感到意外了,看到结果了,才开始分析人物。这样的后知后觉,若是在现实中,没有在当时看着人物的表情,神态,动作,在那个场合,和那些人,分析出来又怎样?

第三,我们哪里是真的分析出来了呢?他们那些最动人的细小心思,我们怎么可能猜的透?

为什么人会不一样?因为有不一样的出生,不一样的背景,不一样的成长环境,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运气。

世界是意想不到的多元,多得是人们意想不到的人和事,我们未必能理解别人的想法。

好吧,其实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完全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

当今世上,了解想法大纲,便已算了解了,但那辗转千回的柔肠,那奇异特别的思路和联想,又哪里是说得清,理得透的呢?而这些微小的转折,可爱的心思,却恰恰是最迷人,最深奥的地方。

这般奇妙的灵魂,无处不彰显着造物主神奇的灵魂,却不能了解,不能揣透,难道不是一大憾事?

人们难道不想知道住在大观园的感受?听起来是那么的精致,享受而舒适。竹林清香幽静,百花争奇斗艳,衣物奢华精美,食物精心美味(想想那茄子吧!),真的不想走进那些人的内心世界好好感受一下?人们难道不想知道掌管一个家族的感受?在还有绝对服从的奴仆和奴隶的时代,听起来是那么的强大,智慧,真的不想感受一下那些人内心的得意和运筹帷幄的感觉?人们难道不想知道那些只出现了几次的人,他们在这中间都干了什么?都是怎么活的?在和当今人们一般不断长大的设定下,在这段时间,他们都经历了什么?想想吧!现在我们自认为多姿多彩的生活,他们也经历着。虽然书里却什么都没有提到,但小人物也有丰富的生活,和我们一样的思想,听着就觉得“不可思议”!

可惜我们都不能感受,因为我们之间隔得不仅仅是之前提到的条件,还要加上几百年的鸿沟!永远都不能知道真实的他们……

依次类推,那我们身边的人呢?

有着不同经历的我们,真的能够体会到别人的感受吗?

所谓体会,不过是在脑海中提出自己经历过的情感,安在具体的事物上而已,若是一片空白,则只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再也没有了大观园,再也没有了凤姐,再也没有了宝玉……

三恨“无我”

(说了这么多,普通人被绕晕了?但愿没有。请原谅我有些跳跃的思维,使我来不及记下,若是两句或两端中有断层,请按着我的思路自行织补,或认真再看,总不会相差太远。)

有人说:知道了知道了,你不就是想让我们多多感受别人的世界嘛!可是这不是不能嘛!那你到底想说什么?

我只能说,抱歉地告诉你,你犯了第三恨——无我。

若是有我的人,又怎么会在读文章的时候只寻找作者的观点呢?读文章无非是要读对自己有用的部分罢了。作者的观点未必有用,毕竟每个人人生观不同啊。

好了,那么按照之前的思路,独我后无他,那么在无他方面有所收获了呢?那就“无我”了。

为什么?很简单,时间都给别人了,那自己自然就没有了,一生匆匆而过,却似乎什么都没有经历。难道不是一大遗憾吗?

所以说,三恨“无我”





相关作文

红楼梦读后感700字 读《红楼梦》,品林黛玉作文600字 泪洒红楼 红楼梦人物详细介绍 读《红楼梦》有感1500字 读《红楼梦》有感900字 《红楼梦》读后感450字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 读《红楼梦》有感300字

推荐热门作文

读一本好书作文800字《挪威的森林》 《蝙蝠香》读后感400字 《钢琴之恋》读书笔记1200字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1200字 那片散发清香的艾草地作文1200字 《时代广场的蟋蟀》读书笔记500字 《时代广场的蟋蟀》读书笔记800字 蓝色的海豚岛读书笔记400字 读《穿越时空的心灵》有感800字 拥抱小熊就是拥抱幸福
课外书|读后感|话题作文|作文素材|专题作文|单元作文|英语作文|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