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谁的梦?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枉凝眉》
曲有《西厢记》,文有《红楼梦》。一曲西厢,张生莺莺并翼飞;而一场红楼,却化作多少人的梦?
红楼,是宝黛爱情的梦。初识时,是那“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如此熟稔,唤起两人今生的情:共读西厢,情掩落花,同床共话……一桩桩,一件件,宝黛今生,算得也是缘分已到。可,贾府众家长偏重金玉良缘,硬是葬了木石前盟,也了了黛玉的香魂。宝黛追求的,是自由的恋爱,是精神上的结合,是超脱世俗的彼此欣赏。“宝黛的知己爱情,符合他们的性格逻辑和个人意愿,也体现了曹公的爱情观。在那样一个思想和情感都被禁锢束缚的年代,这样的情感显得难能可贵且具有超越时代的色彩。”可在当时封建的背景下,这只能是不切实际的痴人说梦。所以宝黛爱情的失败,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贾府家长的不支持,金玉良缘的冲击……最重要的,还是时代的局限性。而且就算宝黛最终结合在一起,其结局也仍将是悲剧,因为这两者因叛逆性格而情投意合地结合在一起,无疑是对封建社会的冲击,但他们的力量相对太过渺小,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所幸,他们曾在大观园中有一段青春明媚的知己爱情回忆。
红楼,还是大观女儿的梦。“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何尝不是女儿们命运的谶语?探春“才自精明气自高”,却偏偏是个庶出的女儿,最后还远嫁他乡;香菱幼时被拐,又被呆霸王掠去,这一去,受尽了拳打脚踢,冷嘲热讽,事后虽被扶正,还落了个产子而亡的下场……大观园的女儿们,何尝不渴望着自由?她们虽看似光鲜亮丽,可实际上却是被折断翅膀的百灵鸟。而折断她们翅膀的,正是被认为是正统的封建礼教。渴望自由?渴望平等?呵,封建礼教教导妇女要遵循“三从四德”,可却没有告诉她们要去争取自己本应得的人权,只是一味地控制,摧残,荼毒: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探春黛玉都笑道:“谁不是玩?难道我们是认真作诗呢!若说我们认真成了诗,出了这园子,把人的牙还笑掉了呢。”,四十九回中,宝钗也笑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钗黛二人都是才华极高的女儿,却也说出这般“混账话”来,可见封建礼教对女儿们的控制荼毒。一个个大观女儿,在封建礼教的“助力”下入了薄命司。这一梦,不仅仅是将大观女儿们推入“埋香冢”,更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断送了多少追求自由平等的人的性命?
红楼,更是当时社会的梦。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美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曹公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可是他成功了吗?曹雪芹四十八岁的时候,幼子患病,没有药物可以治疗,即使就算是有药物,曹雪芹也买不起,穷困潦倒,幼子就这样去世了,之后他自己也患病不起,最后没有熬过去,没有钱看病,去世了,据说曹雪芹死的时候是除夕,在这个高兴的日子里,他怀着未实现梦想的遗憾,悄然离开了这个“不合时宜”的人世。可他走得安心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还没看到他的红楼会给世人带来怎样的警醒,还没看到社会是否会因此而反思,还没看到……他怎么会就这样安心的走了呢?自己的梦,还苦苦未果啊。
红楼非楼,此梦却梦。在当时的中国,自由平等,可以说,就是白日梦,不切实际。但曹公的理想并未破灭,在数百年后,有这样的一群年轻人,再一次举起了自由民主的大旗,向着救亡图存的光芒赶去。他们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在这个国度,人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曹公啊,不知你是否能看到,中华神州大地,已是被自由之光芒,平等之风尚所充斥?如果可以的话,让那些大观女儿们来这世上再走一遭吧,我相信,她们一定可以在这个新的舞台上,绽放自身的光。
这一场红楼,究是谁的痴梦?谁又能说的清楚呢?我想这红楼,正是曹公自己一生的缩影。想他晚年之时,定是对这社会的黑暗深恶痛绝,但自己却无能为力,便只能写下此书,以“顽石”凡尘所历所见,警后世人所思所感,免得这凄惨,再一次令谁后悔不已。
虽是一梦,但却不同于黄梁。黄粱一梦喻梦寐以求之欲望落空,而红楼更多的,是对理想的美好描述和渴望以及对社会黑暗的看清思索。
虽是一梦,但这一梦,不仅仅是虚幻,更多的是残酷的现实,是对现实铿锵有力的控诉,是为谁唱的挽歌。
虽是一梦,谁当了真,谁又从中醒来?
虽是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