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红楼,梦回一场
——读《红楼梦》有感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庭中葬花, 黛玉低吟着悲凉,将青春葬入贾府后,唯有独孤人士者吟;墨客相予《葬花吟》,相付的是悲凉的终意与深含在时代点滴下的无奈与苍凉,正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从记事起就开始读《红楼梦》,当时只觉人世繁杂。我—— 一个稚童,怎可会落入其中纷尘?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红楼梦》给我的最深的理解与体会。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伤,宝钗的大方善解,刘姥姥的慈祥与善良,凤姐的小家子气与贾母的城府之深,众人的阿谀奉承。《红楼梦》记录了一家人的兴盛衰败,当初我认为这只是一本记录家族的故事书而已。
再度品茗回香,见解也在不断的加深,他不再是一本俗气的读本。它开始鲜活,有了自己的生命色彩,开始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就像被剥开皮的走兽,一面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同时又让我领略了一位名叫曹雪芹的墨客的怀才不遇,以及他对当时社会的反抗精神。
贾宝玉说过这样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婉尔,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就浑浊了。”宝玉为何有如此感慨? 此时的无声必胜有声,宝玉是在诉说着古代对女子的弃之不顾以及对男子的重用。黛玉生性郁郁寡欢,又是为何呢?喜散不喜聚,文人以此为代笔,写出了自己内心受到的凌辱与封建文化的束缚,充满忧郁、悲凉。凤姐、贾母也是封建社会中的映照,而前面所说的阿谀奉承之人也会有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一面。短暂、严静地叙述了文人心中的善良与祥和,然而笼罩着的依旧是这个美丽悲剧,极具讽刺。看破红尘千万丈,摆袖不见梦中人,余下一点洒脱与伤感,负剑前行。
《红楼梦》的字里行间流露的是社会的世态炎凉,令人长吁短叹。黛玉的叛逆与孤僻,对世俗的不屑一顾,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不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至心,幽然独放,执着着清纯,一如碧玉般盈澈。欣赏她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曾显得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还是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论是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最叹是多愁善感,红颜薄命,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但黛玉却无人可倾诉,只能芳心暗许,患得患失。无奈着“无尽头,何处有香味”,悲哀着“三月香巢一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读罢红楼,逃脱封建压抑的社会阴影,长叹一声,环顾四周。压抑减轻的是内心的世界,而他们身不由己地被禁锢自己的思想,他们又作何感触?紧张、压抑烟消云散后,就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有了越来越多的的执着。活在当下,虽有苦难,有艰苦,有伤痛,但只有走过这人生的道路,我们才有能力去战胜自己,有资本去让别人去依靠。
倚在书桌上,《红楼梦》静静地散发出淡淡的墨香,有喜有忧,难聚易散,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闭目一瞬,宛见绾青丝,双环结,百合鬓边巧装点。白婚纱,如飘烟,红颜新妆比花艳。大红喜字,唯有那葬花的诗人与那雅人深致的红衣少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