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篇】
柏杨先生,我暂且这样称呼他而并不称呼他为柏杨爷爷,因为这样更显得对一位已逝的老人尊敬。
这个星期读了这部似乎是抨击中国社会弊端的文选,尖锐,讽刺,令人惊讶也令人叹息。似乎这个社会即是如此,但细想之又觉其饶有纰漏。整部书都在阐述一个叫“酱缸”的大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每一个人都具有其臭名的不弊端。虚伪,尖锐,忘本,自大,挥霍,粗鲁。似乎用了十倍于形容野蛮人的词汇来形容中国人。
一:酱缸文化
柏杨先生说:中国文化是一个“酱缸”。什么是酱缸呢?它是历史的聚集物,也是所有各式各样思想的混杂。酱缸原先的意思是一种有毒的发酵产物,然而混合了各式各样的含毒性的其他成分,便组成了最终的酱缸。柏杨先生把它形容成发浑发臭的酱缸,也许是表达对中国社会环境黑暗污浊的不满。(当然也有可能和他的经历有关——
(1)他出书的时代在两千年之前,这一时期正国家正经历着很大的压力和社会的不公。
(2)他写了10年杂文,以尖锐犀利的文笔闻名两岸,但与此同时也经历了很残酷的牢狱之苦。(这一点必定对他的心理造成影响,也就是阅历)对此,我们认同也罢,驳斥也罢,总之我们需要冷静的分析国情。
中国的人口基数决定了无论国民生产总值再高,人均水平也仅仅是世界中下层,也奠定了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不久前,柴静做过一个调查,那次关于雾霾的调查不仅说明了我们国家处于的尴尬境界——为了发展是否要舍弃健康这一尴尬局面。然而大多数的人还考虑不到健康的层次。大多数的人在城市中奋斗着,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又归于平庸。在这个严酷的竞争社会,形成一种“优胜劣汰”或者“适者生存”的思想,并不能指责国家或者任何一个人。这是在长期发展演变来的思想:如果不努力,连出头的机会都没有,所以人们形成的强烈的竞争意识,也是官场黑暗勾心斗角的原因之一。
二:崇洋媚外
柏杨先生解释这个词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崇洋指的是崇拜洋人带来的科学,技术和一系列现代科学的制度。至于媚外,这个程度就完全不一样了,它指完全信仰西方文化和生活。我们可以看出从柏杨先生的理解上,对此成语的认识是很理性的。他的意味有点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样,不是全盘接纳,而是去筛选。中国因为闭关锁国,使一代强大帝国迅速衰落,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沉重一击对于中国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历史上德国和日本都是二战战败的国家,战败后赔款后国家几近毫无生机,更别提发展。但是到了现代社会,德国晋升为欧洲工业强国且为发达国家,日本也在亚洲属于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之一。(当然有美国的扶持,当然中国也被扶持过。)就拿“国民敌人”(我并没有恶意)邻国日本来说,他的发展借鉴了很多中国的文化,同时又受美国资金和技术的扶持(可以说也是吸收了西方的文化影响)从而发展很快。从理性的角度,中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制度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应该去反省本身的问题。(不仅仅是对于国家,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反省)至于反省什么,就是下面要讲的。
三:“中国人的劣根性”
柏杨先生在文中抨击了保守主义。保守主义在历史中猖獗到了什么地步呢?每一次的变法或者改革不管是否成功。总是免不了血和泪。如商鞅变法,虽然变法成功但是之后他的代价是被车裂。又如宋朝王安石是一名伟大的改革家。以历史的话来说,他变法先成功,再失败。为什么最终失败呢?因为他的变法触犯到了保守主义(当然大多数是权贵了)的利益。先生说这种保守体现在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为什么八股取士延续了那么久?为什么宦官在每一个朝代都存在?为什么从“民主”思想的提出,至今实现了多少只有上层人才能知道。柏杨先生还指出了中国人的“奴性”,奴性并不是仅仅指奴隶思想,而是一种小人的生活态度。
君子和小人往往是不可往来的。君子正直,绅士,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竞争意识。
而对于小人的奴性有:背后说人,仗势欺人,狗眼看人,怨天尤人,煽风点火,人云亦云,极端,拍马屁,自欺欺人,耍无赖。回归到本质,为社么柏杨先生说中国人有奴性,是因为在“酱缸”环境中,人们互相比较,互相效仿。在平常的竞争中拼个你死我活,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很多君子在酱缸中被影响,放弃了高尚的品质。有的明保哲身,远离糟粕就如很多人才外流去外国生活。而余下的有抱负有理想去改变国家的君子,走在变革或者创新的最前端。正是这些人的不懈努力,中国也在一点一滴的进步。就如感动中国的人物,全国劳模,每年颁发的科技奖获得者,甚至在公益活动中的志愿者。每一个人不仅仅为了自己,更多的是以自己的行动慢慢的影响别人。我承认在大环境中每一个都有世代遗传的劣根性,但是我们也在努力的去改变,去反省,将自己变得更好,以君子为目标发展。
柏杨先生虽然夸大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但同时指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反省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