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看一个民族是否成熟,要看这个民族能不能居安思危。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对此举双手赞成。
古人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我认为在忧劳之后,放松一下无可厚非。估计很多人都认同这一点。想想我们法律中规定的双休日、春节、端午节等假日,不都是为了让国民在忧劳之后放松一下吗?但凡事都有个度,古人所说的“逸豫”应是“过度逸豫”吧!“过度逸豫”的结果就是被“逸豫”蒙蔽了双眼,遮蔽了心智,忘记往日奋斗的艰辛,不见来日之危机,而后便是“亡身”了。
所以,追求居安是不容否定的,但居安能否长久就看能不能思危了。谈到此,我们大概会想到古代一大串帝王的名字。比如说唐庄宗李存勖,也就是这个人引发了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慨叹。李存勖秉承父志,艰苦创业,历经无数险难才得成帝王之业。如果历史就定格在他把大唐王旗插遍大地的那一刻,那他绝对是个可以比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优秀帝王。可惜,“事定犹须待阖棺”,李存勖得到天下之后就英气全无,斗志皆消,终日沉溺于管弦,甚至任用伶人为官且让其居于权位要职。他只顾逸豫而不念来时之危的后果就是身死人手,国破家亡。
可以说,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居安思危的意识从来没有缺席过。这一点在选国歌一事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义勇军进行曲》最终当选为国歌,但当时是颇有争议的。一些人认为这首歌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歌中的内容已经和时代相去甚远,不宜当作国歌,尤其是那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太过时了。但后来还是选了这首歌作为国歌,据说就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永远警示我们要居安思危。
《左传》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居安思危,保有忧患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前进的路上时时警醒,离梦想的彼岸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