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皮皮阅读 · 李商隐
目录
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学生诗词 > 李商隐 >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原文|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23-06-08 17:36:00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②,巴山夜雨涨秋池③。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④。

注释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梓州(今四川三台)柳仲郢幕时(851—855)作。

②“君问”句:意为你问我何时归去,我自己也不知道,因此不能告诉你明确的日期。

③巴山:泛指东川境内的山。

④何当:何时。却话:追忆,追谈。二句谓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中,那时将与思念的人一起挑灯夜谈,追忆此时巴山夜雨的情景。

赏析

“巴山夜雨”在这首短短的七绝中出现了两次,占到了八个字,它的两次出现是重复还是有不同的意义?李商隐的诗歌受到李贺的影响,着重表现心境意绪,有时候意脉跳跃,形成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这跟李白绝句像民歌一样自然流畅的味道截然不同,这首绝句也正体现出这样的特点,“君问归期未有期”,通过这短短的七个字,诗歌拥有了两个相关的空间:一个是妻子所在的故乡,一个是作者所在的异乡的巴山。这两个空间因为身处两地的人的相互思念,也就有了某种密切的关系。接下来三句,作者的思绪就在这两个空间中不断变幻,同时又加上了时间的变换,用类似于蒙太奇镜头式的、时空的重叠交错,来写出作者的孤寂与深情。

“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实写作者当时身处的环境。巴山,点明环境;夜雨,写出时间和天气特征;秋池,说明季节。独处异乡,在萧瑟的秋夜听着池中的雨声,怎能不起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呢?从作者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不一定身处山中,大约是用巴山来泛指当时他身处的巴蜀之地,但是当他用在诗歌中成为一个意象时,山中夜晚的秋雨,就更增添了一种远离尘世的孤寂感和萧索的感觉。第三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在作者的想象当中,空间发生了转换,由巴山换成了故乡。空间的转换所体现的自然是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思亲之情。

最精彩的是第四句:“却话巴山夜雨时。”作者和妻子在西窗剪烛夜话又谈起了当初在“巴山夜雨涨秋池”时的孤寂与思念。这样,第二次出现的“巴山夜雨”与前面的“巴山夜雨”遥相呼应,构成一个语义上的回环,它使时空的跳跃又有内里的脉络相连接。这第二次的想象就成了梦中之梦,想象中的想象。作者用想象中的欢愉反衬独处的孤寂,在一般人写来,大多只用一层对照,李商隐的超凡之处却是在短短一首绝句中,用了两层对照,在蒙太奇般的叠加效果和回环往复的语义中,写出了作者深深的孤寂之情和强烈的思念之情。

也有研究者用镜像理论去分析这首诗。诗人写了巴山夜雨的此夜,又想象出在与妻子会面的彼夜中回想巴山夜雨的此夜,两个相同的画面,但却是一实一幻。幻的就是镜中的映像,与真的重叠在一起。诗人通过想象创造一个场景来倒映现实情景,创造一面镜子来反映真景。想象的镜子在这里起了十分美妙的作用。诗人正是通过这种镜像造成精美的回环叠映,从而产生了动人的效果。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电子版 ·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 ·中考语文必背古诗词详解 ·千家诗 ·唐宋词简释 ·陶渊明诗文鉴赏辞典 ·孟浩然 ·韦应物 ·红楼梦诗词赏析
课外书|读后感|话题作文|作文素材|专题作文|单元作文|英语作文|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