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皮皮阅读 · 李白
目录
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学生诗词 > 李白 >

李白的(静夜思)赏析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3-06-03 13:55:13

李白的(静夜思)写作背景|诗意赏析

李 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

这大概是李白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小诗了。宋代郭茂倩 《乐府诗集》 把这首诗收入 “新乐府辞” 中,所谓新乐府,是指它的辞是乐府,但是并没有谱曲歌唱。这首诗是我们所熟知的,但相比原作,它有两处异文。李白原作是: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后被清代人在编纂别集和选本的过程中逐渐改成两处 “明月”。这一改过的版本为何被我们广为接受?“明月” 的意象从汉乐府沿用来。《古诗十九首》 中多次出现 “明月” 的意象。由文人所作的 《古诗十九首》 虽然没被列在乐府诗中,但它们与乐府诗关系密切,有的就是乐府歌辞。如其七: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其十九:“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另外,晋代清商曲辞 《子夜四时歌·秋歌》 第十八首也有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的句子。正因为 “明月” 在诗歌传统中具有皎洁月色下兴起某种情感的这样一种意蕴,且这种意蕴比 “山月” 体现得更为明显和典型,所以 《静夜思》 逐渐在被修改的过程中变成了 “明月”。另外,第一句中用 “明月” 取代 “看月” 也更有道理。原因之一是与第三句的“明月” 强化了具有特定意蕴的 “明月” 意象,且形成回环往复的情韵效果,原因之二是如果用 “看”,不但跟第三句的 “望” 重复,且这种重复没有 “明月”版那种渐次推进的时间感。在 “明月” 版中,第一句是没有动词的,虽然也是主人公看到了月光,但诗歌用一种较客观的叙述语气,弱化了 “看” 的感觉,等到第三句时才强调主人公的 “望” 月,这样就更有层次感。苏轼曾经评点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之句,认为 “悠然见南山” 如果改成 “悠然看南山” 就味道全无了。因为 “见” 是无意识的动作, “看” 是有意识的动作,用 “见” 才能传达出 “悠然” 的味道。我们也可以拿来对照 《静夜思》 的 “明月光” 和 “看月光”。“看月光” 是有意识的动作,而没有动词的 “明月光” 更能体现作者的无意识地看,这样也就跟下一句的 “疑是地上霜” 更加搭配。因为无意识,才会有 “疑”。

这首短短二十个字的五绝,为什么会传唱千古?诗歌的前两句是铺垫,营造了一种满目清辉的白色调的场景,给人清冷、孤寂的感觉;后两句则达到情感的高潮,表达望月思乡的意思。类似的意思,其实早在西晋傅玄的 《古诗》 中就已经有了: “东方大明星,光景照千里。少年舍家游,思心昼夜起。” 但傅玄的诗不为人知,《静夜思》 却是家喻户晓,因为李白舍去了月光普照千里的常识性描述,而着力于营造一种带有主观感觉的氛围,为后面的望月思乡打下铺垫。其次,李白也舍去了客子离家的具体背景说明,只是从人们望月思乡的常情中提炼出最触动人心的一刻,做了最单纯的表述,因而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相关作文

李白《清平调词·云想衣裳花想容》原文及译文 李白《秋浦歌其十五》原文及题解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原文、赏析、思想情感 李白《送友人入蜀》原文、赏析、思想感情 李白《独坐敬亭山》原文、赏析、思想情感 李白《客中行》原文及简析 李白《独坐敬亭山》原文及简析 李白《静夜思》原文、赏析、思想感情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词意思解释

推荐热门作文

李白《巴女词》题解,原文,注释,译文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注释与赏析 李白《闺情·流水去绝国》题解,原文,注释,译文 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题解,原文,注释,译文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赏 李白《玉阶怨》全文及赏析 李白《塞下曲六首》题解,原文,注释,译文 李白《赠何七判官昌浩》题解,原文,注释,译文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赏析
课外书|读后感|话题作文|作文素材|专题作文|单元作文|英语作文|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