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李白,卷一《独坐敬亭山》已介绍。此诗作于玄宗天宝十三载(754),李白于当年中秋节后再度从金陵来到宣城。宣城,今安徽宣城。谢朓(454—499),字玄晖,南朝齐诗人,曾任宣城太守,颇为李白推许。“北楼”原名高斋,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在城内陵阳山顶,唐初在高斋旧址重建一楼,因楼位于郡治之北,遂取名北楼。
首联总摄全篇,写了李白登楼所见景色的概貌。起句说宣城如在画中,“江城”的“江”不是指长江,而是指水阳江。次句写傍晚时居高而望,晴空万里。“山”当指陵阳山,因为楼就建在该山的山顶上,所以视野特别开阔。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或指此诗而言。
以下两联写景。颔联写远景。三句写两条溪水清澈如明镜一般。“两水”指句溪与宛溪。皖南溪水一向清静,到了秋天,更加澄澈见底,它平静地流淌着,在夕阳晚照中泛着晶莹的光,为溪岸所夹,确如明镜一般。下句写宛溪上的两座桥犹如彩虹一般。“双桥”指城东南泰和门外的凤凰桥与城东阳德门外的济川桥。“落”字化静为动,将两道彩虹也就是两座桥写活了。
颈联写近景。五句写朝着炊烟望去,农家果园里的橘柚硕果累累,它们直到深秋初冬才成熟,见到树上挂满了橘柚,说明已到了寒气逼人的时节。下句写随着梧桐叶飘零殆尽,秋色已变得很浓重了。“寒”与“老”采用了使动的用法,不仅写出了植物的变化过程,其作用也波及到人心,使诗人也感到了寒意。
尾联表达了怀念谢朓的情绪。但是作者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也就是说没有人能够注意并理解他在瑟瑟的秋风中怀念谢朓的心情。李白对谢朓似乎特别偏爱,在诗歌创作方面特别注意向谢朓学习,如他在《游敬亭寄崔侍御》中说:“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再如他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说:“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对于谢朓担任过太守的宣城,他似乎也特别喜欢,一生曾七游宣城,寻访谢朓遗迹,写了许多怀念谢朓的诗,此诗便是其中的一篇。王士祯《论诗绝句》称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因为李白自视甚高,一生很少向其他人低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