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太和的春节》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不仅有很多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在这些传统节日里又有很多趣味十足的传统习俗。一起来看看我的家乡——太和县的春节习俗吧。
从腊月初旬开始,家乡的人们就开始为过春节忙碌起来了。腊八这天,家家户户不仅要熬腊八粥,还会兴致勃勃地去买牛肉,买回牛肉后切成小块撒盐腌制,每天还要翻一翻。这些牛肉大概腌制十天左右就可以拿出来泡一泡,然后煮熟食用了。可以说,家制牛肉这道菜是我们春节桌上的一道必备菜,色鲜味美,老少皆宜。谁家要是少了这家制牛肉,就会觉得少了很多年味。
腊八粥没喝几天,转眼间就到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小年”,这一天的重头戏就是“祭灶”。在这一天,人们从天一亮就开始对家里进行大扫除。他们不仅要把房间打扫干净,更重要的是把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全部拿出来清洗干净,然后把厨房里的东西摆放整齐。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是小心翼翼的,不允许有物品损坏的现象发生,因为这里面包含着祈求新年安康的愿望。“小年”这天,家人们也会尽可能的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大家都很重视过“小年”,因为从这一天开始,期盼已久的太和的春节就真的快到了。
刚过完“小年”,大人小孩都走上街头,出入超市,为过大年做准备了。大人们会买很多鸡鸭鱼肉,买充满喜庆气氛的必备品:春联、红灯笼、窗花、花草等。小孩子会买很多美味的零食和各种玩意儿——风筝、电子花炮、魔卡等。
盼望着,盼望着,热闹的除夕到了。家家户户门上都贴上红红的春联,窗上贴着喜庆的窗花。人人穿上新衣,喜笑颜开。晚上,每户人家都围在一起吃团圆饭。这天最有趣的要属吃饺子了。大人们会把一枚硬币提前包在饺子里,大家都想吃到那个包有硬币的饺子。小孩儿吃到了,预示着学习进步、茁壮成长;大人们吃到了,预示着工作顺利,事业有成;老年人吃到了,预示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所以每个人都带着一种期待的心情去吃饺子,都希望自己是那个幸运儿。晚饭后,一家人会其乐融融的坐在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享受着精彩的节目带给大家的热闹与欢乐。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了。大年初一,家家都会拜年,人人相互祝福。这一天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每个孩子的脸上都乐开了花,因为他们会收到很多大大的红包。
太和的春节在人们的相互祝福声中来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家家都会吃汤圆,观花灯。湿地公园的花灯花样繁多,样式新颖,惹得游人彻夜观望。
太和的春节在正月十六这天结束了。大人正常上班,小孩走进学校,大家都在快乐与祥和中向前奔跑着,美好的生活也在希望与拼搏中创造着。
【第2篇】
《安徽的春节》
我的家乡在安徽,这儿有许多传统习俗,尤其是春节的习俗让人记忆犹新!
家乡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腊八这天,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提起腊八粥,谁不是嘴里立刻有一种甜腻的感觉呢?把小米,红豆,红枣,玉米,花生仁儿掺和在一起放进锅里慢慢熬。熬啊熬啊,在孩子们等得谗言欲滴时,甜甜的腊八粥就出锅了。那浓浓的香甜的腊八粥,谁闻了不是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呢!
腊八粥喝过没几天,转眼就到了腊月二十三。从二十三到除夕这段时间,家家都要大扫除,扫掉所有的灰尘,扫去所有的不如意。在农村,男女老少上午都会结伴去集市上,大人们置办年货,小孩子们买自己喜爱的小玩意儿。淳朴的乡亲还会杀猪宰羊,做各种点心,腌制各种腊味,当一切准备就绪,除夕也就来到了。
除夕这天可热闹了!大家都穿上了漂亮喜庆的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窗户上贴上了喜庆的窗花,男女老少都喜迎新年。当夜幕降临时,家家团聚,吃起了年夜饭,又称团圆饭,在外地工作的人,除非万不得已,都会赶回家吃这顿年夜饭。吃完年夜饭,家家户户除了很小的孩子之外,都会通宵不睡,一边看春晚,一边为家人守岁。
我最喜欢正月初一了,为什么呢?相信你们一定已经猜到了,对!因为这天可以收到很多压岁钱呀,有哪个孩子不想让自己的口袋鼓鼓的呢?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新年,初一拂晓,孩子们都穿戴整齐给长辈拜年,平辈相见也会互相道声新年好。当然啦,长辈们总会塞给孩子们一个或大或小的红包,说上一些“越长越高”或“学习进步”之类的祝福语。
初一到初五店铺都关上了门,街上很安静,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不过,在这期间,大家可以逛庙会,家乡的庙会十分热闹,逛庙会者络绎不绝。小贩们在庙外摆好摊位,高声吆喝着,吸引孩子们来买一些可爱的小玩意儿或小食品;唱大戏的在高高的台子上咿咿呀呀,卖力演唱;马戏团里,也不时传来人们的欢呼声。
到了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整个城市笼罩在灯的海洋里,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当然了,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当然是吃元宵了。元宵又称汤圆,是用黏黏的糯米面团做成的,有大有小,有白有黄,做好后放锅里煮上一会儿,一个个可爱的大宝珠就出世了。咬上一口,香甜满口,舌尖上流淌着甜蜜的味道,与家人团圆的幸福感,国泰民安的自豪感都洋溢在每个人的心头。
过了元宵节,热闹的春节也就过完了,大家又开始忙碌起来了。
【第3篇】
《除夕的饺子》
说到春节,人们就会想到那道必不可少的美食——饺子。尤其是除夕之夜的幸运饺子,更是家喻户晓。
除夕那天中午,我们刚吃过午饭,奶奶便端着一盆饺子馅说:“包饺子喽,包幸运饺子喽。”
“奶奶,啥时候吃?”弟弟立刻仰起头问。
我知道弟弟一定是嘴馋了,便连忙说:“奶奶,咱赶紧包饺子吧。”
开始包饺子了,虽然每个人的心里对除夕夜的饺子有着特殊的感情,想尽力包得好看一些,但是,仍然出现了形态各异的饺子。奶奶包的饺子像金元宝一样饱满,妈妈包的饺子像月牙一样秀气,我和爸爸包的饺子,除了不像饺子之外,别的什么都像。弟弟看见我刚刚放下的猫耳朵似的饺子,笑的前仰后合,他非要和我比试一下不可。
我接受了弟弟的挑战,奶奶和妈妈做裁判。只见弟弟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个饺子皮,用勺子盛了一大勺肉馅放在饺子皮上,对折,捏皮。哦!尴尬!饺子馅太多了,弟弟捏着这边角,那边角露馅了;去捏那边角,这边皮撑破了。弟弟急得手忙脚乱,看着弟弟慌乱的样子,大家哈哈大笑。弟弟包的饺子彻底废掉了,他只好向我举手投降。
按照家乡的风俗,除夕的饺子里还要包一个幸运饺子。奶奶把一枚面值一元的硬币洗干净,连同饺子馅一起包在饺子里。随机放在包好的饺子中间。于是,大家就开始期盼自己能吃到那个幸运饺子,因为谁吃到幸运饺子谁就是家里的幸运者,就能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以前,我每年都能吃到幸运饺子,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奶奶做个记号故意盛给我的。
饺子包好了,可离下饺子的时间还早着呢,弟弟一个人进进出出厨房好几回。一直再问奶奶:“奶奶,现在到晚上了吗?”
“还早着呢。”奶奶故意逗着弟弟。
一听这话,弟弟可急坏了,他一边拉着奶奶的手往厨房拽,一边不停地嘟囔着:“我饿了,我饿了。”
终于到吃饺子的时间了,弟弟一口一个饺子,吃得最香。奶奶不吃,只看着弟弟笑。妈妈一遍一遍地叮嘱弟弟:“嚼碎了再咽。”爸爸一边吃饭,一边紧张地看着弟弟。
我终于忍不住了,对弟弟说:“小心饺子里有硬币。”弟弟突然愣住了,因为硬币就在他嘴里呢,他立刻高兴得手舞足蹈。
这时,爸爸对奶奶说:“小时候,这个幸运饺子都是我的。”我模仿爸爸的语气对妈妈说:“小时候,这个幸运饺子都是我的。”弟弟一听,不乐意了,噘着嘴说:“还给你们,一点也不好吃。”哈哈!笑声满屋飞扬。
在我们家乡,每家每户在除夕这一天都有一枚幸运饺子,它像一杯美酒,沉醉了家乡人的心,因为它既是一种希望,也是一种爱的传承。
【第4篇】
《幸运饺子》
刚上幼儿园的小孩子,正在上中学大学的大孩子,脸上长满一道道皱纹的老孩子,提到过年吃饺子,谁不会记忆犹新,回味无穷呢?当然,我也不例外。
大年三十下午,我们家还没开始包饺子,我就在盼饺子出锅了。可按照惯例,初一子时才能吃到饺子。唉,我的幸运饺子呀,也只能那时候才能与我见面了。可从现在到初一的子时还有好几个小时呢?我只好在房前屋后转悠来打发时间了。转悠的时候,我也是一直在想今年的那个幸运饺子(包有硬币)会饺落谁碗。
转悠打发不了多长时间,我就回屋看电视,看书,跟叔叔的儿子——我的弟弟做游戏。这期间,我多次往厨房里跑,看看妈妈和婶婶包多少饺子了,我只关注饺子的数量,没有心思欣赏她们包的好不好看。
“妈妈,婶婶,别忘了包幸运饺子。”我提醒着她们。
“忘不了,忘不了!玩去吧。”婶婶笑了。
“还要包多少,啥时候才能下锅呢?”我不肯出去,就缠着妈妈不停地问。
“天还没黑,还早着呢!出去等着吧!”妈妈不停地包着饺子。“那……我饿了。”我拍了拍肚子。
“谁让你中午不吃饱。吃点麻馓子去,一会就做年夜饭了。”妈妈抬起头,很明显,她看穿了我是装的。
吃完年夜饭,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晚》,大人们看一会都睡去了,我和姐姐一边看电视一边守岁,要为爷爷奶奶他们祈福。还有就是等待幸运饺子的到来。听妈妈说,按照中国古代计时法。晚上十一时到第二天凌晨一时为子时。“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则象征着生活富裕。
这不,电视里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我就拉爸爸起床下饺子。急切的等待中,饺子出锅了,我大喊了一声:“爷爷奶奶,来吃饺子喽!”然后就和弟弟各自端起一盘饺子,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可是吃到饺子的盘子底儿朝天,我们俩都没有吃到那一枚硬币。再吃一盘吧,肚子受不了,我一边揉着肚子,一边眼巴巴地看着大家吃。
“哎呦!”随着妈妈一声喜悦地喊声,我看到妈妈嘴里吐出来一枚闪闪发光的硬币,哈哈,今年,妈妈是我们家的幸运者。大家一起向妈妈祝福,妈妈也祝福全家天天幸运,人人快乐。
不知不觉中,春节飞快地走远了,但幸运饺子却留在我们的欢声笑语里,留在大家的相互祝福中,也留在我们对来年春节的期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