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夫妇原在一家国有企业的食堂里工作,同做白案。男为上手,女当下手,“夫唱妇随”多年,配合得相当默契,他俩做的大肉汤包尤其好吃。企业破产后,他俩便利用自身的优势,在街上开了个包子铺,专卖大肉汤包。包子做得很大,肉馅呢,当然不能像在国有企业的食堂里那样放开手脚地放。不过,包子价格也便宜,1元4个,可谓价廉物美,可生意却不怎么好。
夫妇俩也学着做了一番“售后服务”类的市场调查。顾客反映,包子的肉馅少,汤少,吃在口中面粉感强,不大可口。
“顾客是上帝”。夫妇俩马上加大肉馅份量,生意一下子就红火了起来。可到月底一结算,成本大于收入,他们亏了。亏本的生意岂能再做下去。于是,肉馅的份量又恢复到原先的方案,可生意也同样恢复到原先的清淡了。
清淡就清淡吧,多少能赚一点儿总比亏本要好吧。他们的营生也就这样一天天地做了下去。
这年快到春节了,在外地上学的儿子放假回家过年。儿子在一座商学院里攻读营销专业,才读了一个学期,他从小就是个“故事迷”,从咿呀学语开始就喜欢听故事,他父亲不会讲,母亲会讲一些。只要母亲一讲故事,儿子就会立刻从吵闹状态中转入安静。但渐渐地儿子不再满足他母亲那几个老掉牙的故事了。每当母亲一开讲:“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儿子就会抢着说:“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还养着个小和尚。妈妈,妈妈,下面的故事我都知道了,你不要讲了。”自从儿子进入小学开始做作文起,听讲故事的角色就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换,轮到儿子给父母讲故事了。
这次回家后,每当茶余饭后时,儿子就跟他的父母聊中外实业家们的发家史。这些都是教授们结合营销专业讲的一些趣闻逸事。
其中有一个故事的主角是美国银行家摩根0儿子说,摩根夫妇早年开了一家卖鸡蛋的店铺。摩根站柜台,生意一直很清淡。摩根认定是自己人高马大,声音粗重的柜台形象吓走了顾客。于是改由娇小纤手的妻子来当“形象大使”。这一招果真灵验。生意明显地好了起来。他俩私下一打听原因,原来不是什么“形象问题”在作祟。顾客说,摩根手中拿的鸡蛋小,他妻子手中拿的鸡蛋大,谁都愿意买大的。夫妇俩很纳闷,他俩前后卖的鸡蛋明明是同一品种,个头大小并没有什么变化啊?
故事讲到这里,包子铺夫妇俩的心里同时掠过一道闪电,它打开并照亮了埋在故事里的一个启示。
不久,夫妇俩便将大肉汤包改成了小笼汤包,由于手艺好,皮也做得很薄,但肉馅仍维持原来的份量,价格还是1元4个。尽管面粉减少了,包子做小了,生意反倒火也似的旺了起来。而且,由于节约了面粉成本,利润空间也增大了。顾客们赞不绝口地说,小笼汤包的肉馅比大肉汤包多,汤也多,嘴里的肉感强,味道好。夫妇俩当然也试吃了几次,确实如此:但肉馅和汤的份量确实没有增加啊!夫妇俩似乎领悟到包子味道变好的奥妙,却始终无法从理论高度讲清这个道理。
第二年夏天,儿子放暑假又回到了家里。店主夫妇就向儿子请教这个奥妙。儿子说,这个好解释。他从物理学、生理学和顾客心理学这三个角度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同一物体在改变了它的背景大小后,由于人有错觉,所以,这个物体的大小会在人们的视觉和口感中产生前后不同的效果。夫妇俩到此才恍然大悟,并对儿子大加赞许:“儿子啊,你的书真的没有白读,你的故事不但启发了我们的生意,你还能把道理讲得这样的深透精辟。包子铺能有今天的生意,你立了头功啊!”
包子铺的生意越做越大,到儿子毕业时,包子铺已有员工数十人的规模了。儿子毕业后,一时没找到工作,店主夫妇就有了个主意。他俩叫儿子干脆来经营自家的包子铺算了。
儿子想,自己在学校里学的营销专业既可用于大公司,又何尝不能用在包子铺上呢。虽然“包子铺”没“银行”、“公司”等名称诱人,但自家的铺子,也许更能施展自己的身手呢。
于是儿子毅然决然地接过了担子,做起了类似于“总经理”的工作:店主夫妇则退居二线,担任着相当于“董事长”和“副董事长”的职务。
在儿子的经营下,包子铺的业务也由单一的“小笼汤包”,拓展为以“小笼汤包”为拳头产品的多层次面食品种;铺子也由一家脱胎成拥有十多家分店的“贝景面食公司”。
不少人以为,老板一定姓“贝”,名“景”,其实“贝景”乃“背景”之谐音也。
如今,贝景面食公司在江南某地已很有名气,早上买他们的小笼汤包还要排长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