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一提起端午节,人们便想起了吃粽子、划龙船。可是“端午”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又是为什么,你知道吗?
“端午”本为“端五”。“端”有“初”、“始”的意思,所以阴历五月初五称为端五。到了唐代,因为唐玄宗是八月五日生,宰相宋璟为了讨好皇帝,避用“五”字以示帝尊,用同音字“午”替换了“五”字。从此端五正式改为端午了。
端午这一天成为节日有很多种说法,最流行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楚国的大夫,楚王不听他的正确的治国主张,反而将他免职流放到沅湘一带。他在流放中看到楚国衰亡,人民遭受苦难,自己有无力挽救,心中悲愤难忍,便于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投入汨罗江自尽。楚国百姓得知后,竟想划船来救,但已赶救不及,百姓们又恐江中鱼鳖吞食屈原的遗体,便用竹壳裹米投入江中喂鱼,从此划龙舟、包粽子便成了端午习俗。
除了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说法外,也有认为是纪念曹娥的。
曹娥是汉代上虞人,相传她14岁时父亲淹死与江中,曹娥为寻找父亲尸体,沿江痛苦17天后投江而死,这天恰好为农历五月初五,当人们发现曹娥尸体时,却见她抱着父亲躺在水中,嘴上还挂着一丝笑意,十分感人。江浙百姓为她这种孝心美德所感,每年五月初五都要纪念她,还将这条江命名为曹娥江,五月初五又称为女儿节。
端午节的来历,除了对纪念古人的说法外,有些学者是认为是源于我国古代的防疫巫医活动,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到了五月初五,表明盛夏即将来临,百虫已滋生,疫病将流行,我国古代的南北方广大地区,老百姓都把五月称为“毒月”,所以古代有在端午这天煮兰草汤沐浴去病的传统,这是端午最古老的习俗,因而古代称为端午为“浴兰节”。除了用药汤沐浴之外,流传至今的还有将艾草、菖蒲之类的草药挂于门口,防治瘟疫及虫害,吃雄黄酒就是为了解蛇毒啊!
巫医流传下来的习俗,便是妇女们用五色线裹三角小彩粽,用黄绒布缝制小老虎。彩粽是为讨吉利,小老虎是为了图健壮,在西南,妇女们端午节在手腕及脚腕缠五色丝的习俗至今还保留着,这都是为了避邪。
尽管端午节的来由有各种说法,但是老百姓普遍相信的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这一说法。这正说明屈原的死深为后人怀念,屈原的诗文对后世影响太大,屈原的爱国精神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受到广大人民普通的尊敬和纪念。
啊!看来端午节的由来可真多呀!
【第2篇】
每逢端午佳节的时候,我们一大家子都会去姑姑家的养鸡场上烧烤,但是,去年的端午节烧烤却最令我记忆犹新。
妈妈拿了新鲜的牛肉给我,姑姑则去买了江团和排骨。食物多种多样,有肉有菜,还有水果。
准备好食物我们就出发了,三伯是骑着他那辆超炫的摩托车去的,一路飞驰。嘿嘿……只要到了半山腰上,那几户人家的狗可不是吃素的,那三条狗只要一看到不认识的人和车,就一个劲的追着跑,三伯那速度快极了,狗也不甘示弱,用尽了力气去追摩托车。我们的车子上不去,只好从另一边的山路走,绕过了三条恶狗。好不容易大家都上了山,到了养鸡场,大家开始分工:大人们生火,我们小孩则和姑爹一起去山上采小草莓,我们一边采一边吃,盆里都没几颗。哥哥和妹妹采累了,跑到小溪边的石头上坐着休息。
我采到了一种红色的果子,正要吃的时候,姑爹说那是有毒的,我立马把它扔了。妹妹之前吃了好几个,我见颜色不对,就一直没吃,原来有毒啊!我赶紧找到了妹妹,给她说了红色的果子是有毒的,听了之后,她在那儿想吐也吐不出来,哥哥则在旁哈哈大笑,我们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姑爹和哥哥故意骗我们的,那种红色的果子是红赤果,根本没毒。我和妹妹不理哥哥,跑到一边去采红赤果和草莓了。
我拿着采到的红赤果去喂养鸡场的鸡,那些小鸡们看到果子便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去抢果子吃,我就跟着它们跑啊跳啊的。
大家采累了也玩累了,就下去烧烤。鸡场上的那八条狗狗们看到鱼和排骨,眼睛都直了,我拿着排骨和鸡肉给它们吃个了够,保证“人人” 有份。天气十分炎热,小黑竟然跳进了泡西瓜的小水塘里,妈妈立马把西瓜拿了出来,怕被小黑弄坏了。
大家正吃的津津有味的时候,三伯突然像个小孩一样,接起水向妹妹泼来,两个人你泼来我泼去,玩得不亦乐乎。我和哥哥单纯的以为我们不会被泼到,结果,三伯一下子给我们泼来了一份“大礼”。我们决定与妹妹统一战线,共同击退敌人。双方为了抢到“超级武器”——水管,开始了激烈争夺,三伯抢到了水管,对着我们猛冲,而我们只能使调虎离山之计,让哥哥吸引三伯的注意力,我和妹妹则拿着各种容器去接水,过程紧张激烈,最后双方打为平手。
这个端午节,既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了一笔鲜艳色彩,也让三伯回味了童年的天真和快乐。
【第3篇】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你们还记得楚国那位爱国大将屈原吗?我来说一说他吧!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我来讲一讲赛龙舟的来历吧!当时楚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小孩还要挂香囊的。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端午节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端午节的活动可真多呀!
【第4篇】
粽子里的爱
端午节快到了,外婆特地托人从老家捎来了她包的粽子,这可把爱吃粽子的我高兴坏了。
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工作忙,外婆一手把我带大。外婆包的粽子是我最喜爱的美食之一。清明节后,我天天盼望着门口池塘里的柴叶能快点长大。一到勉强可以包粽子的时候,我就会缠着外婆要粽子吃。外婆就会乐呵呵和我一起去采摘柴叶,然后放在家中的大锅里蒸煮,外婆说这是清洗消毒。接下来开始洗米,米要先泡一会儿。趁着这个空当,外婆会找些白线,准备一些蜜枣或者鸭蛋黄包在粽子里。
准备好了这些之后,我就跟外婆一起学包粽子。外婆的手很灵巧,一会儿工夫,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就包好了,看得我有些眼花缭乱。在我的要求下,外婆会不时地停下来手把手地耐心教我,可是我手太笨了,不是撒了一桌子的米,就是包出了奇形怪状的东西来。我真的好羡慕外婆的灵巧手艺喔。一旁的外公早就准备好滚烫的开水,下锅后的粽子不一会儿就香味扑鼻,馋得我快流口水了。除了享受美食,外婆还夸我从平时的小尾巴一下子成长为她得力的小帮手了,我的心里更是美滋滋的。
渐渐地,我长大了,不再跟外婆生活在一起。回老家看望外公外婆的机会也变少了,他们的身体也不如以前那样健壮了。当我再次看着这些熟悉而香喷喷的粽子时,我的眼睛模糊了,脑海里顿时浮现出一头白发、满脸沧桑的外婆在包粽子的模样。不管她老人家多忙碌和不方便,都没有忘记我最爱吃的粽子。
吃着外婆包的粽子,感受着她的浓浓爱意在我心中流淌。
【第5篇】
端午节到了,人们沉浸在那浓浓的端午气氛中,家家门前都挂上了具有独特香气的艾草。我吃着香气四溢的粽子,看着窗外人们忙碌的身影,想着那奔腾怒吼的大江,心中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感觉......
端午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自然有很多习俗:挂艾叶、菖蒲,佩香囊,赛龙舟等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吃粽子和纪念屈原了。
清晨,和煦的清风轻抚着袅袅炊烟,我拨开粽子的叶,咬下一口又白又嫩的糯米,浓郁的香气在口中弥漫,空气中混合着棕叶的清香和糯米的浓香,让人陶醉于此中。
吃着粽子,我眼前出现了这样的画面: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凝视着奔腾怒吼的汨罗江,他纵身一跳,投入到汨罗江的怀抱。从此,任世人对汨罗江来哭诉,随《离骚》来倾诉。我已被屈原那喜笑悲歌气傲然的气节所感动。隐隐的,似乎可见他将那无尽的沉沦抛进滚滚汨罗江,只有那涓涓流水重复着永不改变的晨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你的心胸可吞日月!屈原,世界因他而具有“英雄”这个词;因他而美丽多姿;因他而广瀚无边!屈原啊,你那样崇高的气节感染了我;你的文墨熏陶了我;你永世流芳的精神震撼了我!
涛声依旧,只是时代的变换,原来的端午节是为保护屈原的躯体,而现在的端午节是为了让人们具有爱国精神吧。
成都市龙泉外国语实验学校六(四)班 刘瑞
教师评语:“清晨,和煦的清风轻抚着袅袅炊烟,我拨开粽子的叶,咬下一口又白又嫩的糯米,浓郁的香气在口中弥漫,空气中混合着棕叶的清香和糯米的浓香,让人陶醉于此中。”在这样特殊的节日里,小作者调动了全部感官传递这浓浓的情谊,这样细腻的文笔,怎能不让人深深打动?
小作者的感悟也很深刻,由古及今,由人及己,运用了多处排比、对偶及古诗文的引用使文章文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