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海涅《乘着歌声的翅膀……》爱情诗鉴赏
乘着歌声的翅膀,
心爱的人,我带你飞翔,
向着恒河的原野,
那里有最美的地方。
一座红花盛开的花园,
笼罩着寂静的月光;
莲花在那儿等待
它们亲密的姑娘。
紫萝兰轻笑调情,
抬头向星星仰望;
玫瑰花把芬芳的童话
偷偷地在耳边谈讲。
跳过来暗地里倾听
是善良聪颖的羚羊;
在远的地方喧腾着
圣洁的河水的波浪。
我们要在那里躺下,
在那棕榈树的下边,
吸饮爱情和寂静,
沉入幸福的梦幻。
(冯至 译)
1821年4月,海涅到达柏林,同年八月他的恋人堂妹阿玛莉和别人结婚,他在感情上受到一次不小的打击,他一方面深深陷入失恋的痛苦,另一方面又难于割舍对阿玛莉的恋情。第二年即1822年,诗人创作了“抒情插曲”中的诗篇,后来收入《诗歌集》中作为第二部分。这些诗篇的大部分都以爱情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在爱情生活中的失意和追求,是诗人爱情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乘着歌声的翅膀……》就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爱情诗很有特点:诗人将读者带到东方的印度,描绘了一幅印度恒河畔的旖旎风光画面。在这里,红花盛开,月光笼罩着花园,紫萝兰抬头仰望星星,玫瑰偷偷地把芬芳的童话谈讲,暗地里跳过来听讲的是善良聪颖的羚羊,远处,则是喧腾不息的恒河水的波浪。诗人同他“心爱的人”,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终于在这东方的恒河岸边,找到了这块“最美的地方”,诗人的爱情理想如愿以偿:“我们要在那里躺下,/在那棕榈树的下边,/吸饮爱情和寂静,/沉入幸福的梦幻。”当然,这种爱情理想的实现不是在德国的现实生活,而是在想像中的异国他乡,诗人让自己的思绪飘向异国他乡,徜徉在美丽迷人的东方,这绝非消极地的逃避现实,更非有意假想一座七宝楼台,躲进自己心造的幻影。事实完全相反,诗人描绘这个风光绮丽的东方世界,正是他面对德国现实并且不满这种现实的艺术表现。诗人和他“心爱的人”,只有在印度恒河岸边的棕榈树下,才能尽情吸饮爱情的甘露,享受生活的宁静,沉醉于幸福的梦幻。这不是清楚地表明在当时德国陈腐落后的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实现爱情理想和自由幸福的任何土壤吗! 呼唤美,歌颂美,同时也是对丑的贬斥,对丑的暴露;表达理想,描绘理想,实际也是对现实的鞭挞,对现实的宣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首充满浪漫主义幻想色彩的爱情诗,也是一首具有明显现实针对性的爱情诗。尽管表面看来它不着现实的边际,通篇都找不到触及现实生活的片言只语。
这首爱情诗在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上,表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点。诗人借助丰富的想像,神奇的生花妙笔,将美好的爱情理想描绘成一个风光绮丽,姹紫嫣红,美不胜收的大花园,其中各种景物绘形绘色,无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充满着迷人的魅力,散发着诱人的气息,给人留下生动具体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诗人的各种美好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憧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都融入诗人所描绘的景物画面,都一一附丽于诗人笔下的花园、月光、星星、紫萝兰、玫瑰、羚羊、河水的喧腾声等的具体景物之中,达到了景由情生,情从景出,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人还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情韵和灵性,“莲花”像婷婷玉立的少女,“在那儿等待/它们亲密的姑娘”,“紫萝兰”又像个活泼佻达的姑娘,“轻笑调情,/抬头向星星仰望”,“玫瑰花”居然有讲故事的本领,能把“芬芳的童话/偷偷地在耳边谈讲”,还有那“善良聪颖的羚羊”,也像变成了一个喜欢听故事的孩子,“跳过来暗地里倾听”。这些人性化、人情化了的花卉动物,令人倍感亲切生动。
全诗总共五个诗节,从思想感情及其发展脉络来看,明显地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诗节即第一个层次,表达诗人对理想的追求;第二、三、四诗节构成第二个层次,是全诗的主体部分,篇幅较多,描绘理想本身的迷人情景;第五诗节结束全诗,表现理想实现后的幸福和愉悦。通篇首尾相应,轻重得体,布局有序,结构合理,圆满地表达了一个关于爱情理想的主题。
海涅在《论浪漫派》(1820)一文里提出,德国浪漫派的文艺女神“不应该是苍白的尼姑和夸耀门阀的骑士小姐”,而应该是“一个自由的、开花的、不矫揉造作的、真正德国的女孩子”。这首《乘着歌声的翅膀……》,便称得上是这样“一个自由的、开花的、不矫揉造作的、真正德国的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