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苏〕尼基丁《不要哭泣吧,我的朋友》爱情诗鉴赏
不要哭泣吧,我的朋友!
不论我的胸中是否积满了悲痛,
请相信,同年龄的告别
并不是爱情的坟茔,
命运并没有把我
引向荒凉的原野,——
我仍旧保存着我的圣物,——
你的形象于我的心中。
(秋原 译)
伊凡·萨维奇·尼基丁(1824—1861),出生于俄国沃罗涅什的一个商人兼小厂主家庭。八岁入神学校,后又转入正教中学学习。他中学时便对文学发生兴趣,对茹科夫斯基、普希金和柯里佐夫的诗尤为喜爱,同时自己也开始写诗。尼基丁很想上大学,但父亲经济上的破产,竟使他连中学也未能毕业。后来他家又开大车店,他每天与车夫、燕麦和干草打交道。
1853年,他在家乡沃罗涅什开设的书店,成为当地文学活动的中心。同年开始发表诗作,他的诗有的描写农民生活的贫困,如《车夫的妻子》、《乡村的冬夜》、《耕者》、《村中夜宿》、《乞丐》等;有的描写城市贫民的苦难,如《裁缝》、《母与女》;有的抨击不公平的社会,如《村长》、《主人》和长诗《塔拉斯》。长诗《富农》曾受到杜勃罗留波夫的好评。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批评对尼基丁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他改正了诗歌中的一些缺点。
在这首诗中,没有那种幽隐含蓄的风格,没有娓娓道来的柔情蜜语,没有媚月微风,而是一种豪迈的革命激情抒写的与恋人诀别的情怀,很有诗人所崇拜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的风格。
诗的起句便以凝重坚定的语调劝慰道“不要哭泣吧,我的朋友!”他并不否认自己对失去生命的留恋,“不论我的胸中是否积满了悲痛”,也不掩饰悲哀,而正是这种以坦荡胸怀去面对死神的态度则更表明他对生活的挚爱,对幸福美好的热烈追求。正因为这样,诗人更理解恋人的悲凉,失去他痛苦难禁。所以诗人又安慰说“请相信,同年龄的告别并不是爱情的坟茔”,他以极其乐观的态度把死说成是“同年龄的告别”。对诗人来说,死是美好的,因为年龄永远不再流逝,那么死后的他如凤凰涅磐般将得以永生,即永不再死,并将永远拥有青春的风骨。“命运并没有把我……”诗人坚信命运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因而它“没有把我引向荒凉的原野”。诗人蔑视神灵,暗含着对沙皇统治的极端不满与对被压迫人的呼唤。那么不是“引向荒凉的原野”,便是引向未知的广阔天地了吧? 那一定有诗人所追求的自由、民主,这是诗人一直在找寻的呀! 诗人信奉自己脚下的路是正确的,尽管曲折,尽管可能要用生命铺就,也是值得的。这说明诗人与当时许多激进的年青的诗人一样已经由模糊而清晰的认识到推翻压迫所失去的唯有锁链。然后诗人笔墨转往全诗最终主旨所在,可“我仍旧保存着我的圣物,——你的形象于我的心中。”“圣物”多么至高无上的称呼,世上又有几样物件能配以此种头衔,在诗人的心中,爱是圣洁的,爱是伟大的,所以诗人无法舍弃,难以割舍,这便更显示出全诗的悲壮,真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唯其如此,诗人昂首面对死亡,可却要“仍旧保存着”“你的形象于我的心中”,也正所谓无情未必真男儿。
在短短的八句中,诗人以真切感人的话语表达了他对恋人的无比的依恋与对正义事业的一往无前的追求,使读者不得不有发自肺腑的感动,不得不为他的义无反顾掬捧一束敬慕。
诗中反复运用“——”起了强调和解释的作用,突现了诗人坚定而又有些动荡不安的复杂心情,把诗人的心剖白在读者面前,给人一种深深的情感冲动。
诗句本身没有一句豪言壮语,而一位坚强的战士形象却明晰地伫立在我们面前。作品以一种含而不露的笔法不温不火地把一种深沉的情感与儿女之情相溶,一层深似一层地把诗人傲然的品格揭示给读者,就像中国传统丹青水墨画,层层渲染直到极至,给人以不尽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