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皮皮阅读 · 名家名作
目录
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名家名作 >

《答客难》原文及鉴赏

发布时间:2023-01-10 22:07:39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客难①东方朔曰: “苏秦、张仪壹当万乘之主②,而身都③卿相之位,泽④及后世。今子大夫⑤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⑥,不可胜记,着于竹帛,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⑦。好学乐道之效⑧,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力⑨尽忠以事圣帝⑩,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11)。意者尚有遗行邪(12)? 同胞之徒,无所容居(13),其故何也?”

东方先生喟然长息(14),仰而应之曰——

是故非子之所能备(15)。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 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16)争权,相擒以兵,并为十二国(17),未有雌雄(18),得士(19)者强,失士者亡,故说(20)得行焉。身处尊位,珍宝充内,外有廪仓,泽及后世,子孙长享。今则不然。圣帝德流(21),天下震慑,诸侯宾服(22)。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23)。天下平均(24),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运之掌。贤与不肖(25),何以异哉?遵天之道(26),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故绥(27)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28)则为虏;抗(29)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 用之则为虎(30),不用则为鼠(31)。虽欲尽节效情(32),安知前后(33)?夫天地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34),并进辐凑(35)者不可胜数。悉力慕之(36),困于衣食,或失门户(37)。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38),安敢望侍郎乎?传曰(39): “天下无害,虽有圣人,无所施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故曰时异事异。

虽然(40),安可以不务(41)修身乎哉?《诗》曰: “鼓钟于宫,声闻于外(42)。”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43)。”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44)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45)于文武,得信(46)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孳孳(47),修学敏行而不敢怠也。譬若鹡鸰(48),飞且鸣矣。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49),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50)而易其行。天有常(51)度,地有常形,君之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52)。《诗》云: ‘礼仪之不愆,何恤人之言?(53)’”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54)。”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55),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56)。“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57)。”盖(58)圣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59)矣。

今世之处士(60),时虽不用,块然无徒(61),廓然(62)独居,上观许由(63),下察接舆(64),计同范蠡(65),忠合子胥(66),天下和平,与义相扶(67)。寡偶少徒,固其宜也(68)。子何疑于予哉?若夫燕之用乐毅(69),秦之任李斯(70),郦食其之下齐(71),说行如流,曲从如环(72);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者也。子又何怪之邪?

语曰(73):“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筳撞钟。” 岂能通其条贯, 考其文理, 发其音声哉(74)? 由是观之, 譬由鼱鼩(75)之袭狗,孤豚之咋(76)虎,至则靡耳(77),何功之有?今以下愚(78)而非处士,虽欲勿困,固不得已(79)。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80)而终惑于大道(81)也。

(《昭明文选》)

【注释】

 ①难(nan)——发难,责问。②壹——同一。当——遇,值。③都——居。④泽——恩惠。⑤子大夫——对东方朔的尊称。子: 古代对男子的美称,相当于今天说“您”。⑥讽诵——背诵、朗读。《诗》《书》百家之言——泛指儒家经典,如《诗经》《尚书》《论语》《孟子》之类。⑦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到嘴唇烂了,牙齿掉了,还是牢记在心,不能放下。形容终身如一地讽诵经典,着书立说。膺: 胸,服膺,衷心信服,铭记在胸。⑧道——儒士们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效——功夫,功力。⑨悉力——竭尽全力。⑩圣帝——这里指汉武帝。圣: 圣明。(11)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即官位不过执戟侍从的郎官而已。一句分两句说,感慨就多了。(12)意者——想来……。遗行——品德有缺点。邪——同耶,表疑问、推测语气。(13)同胞之徒,无所容居——亲兄弟也没有容身的地方。形容官小禄少,兄弟辈也照顾不到。(14)东方先生——作者自称。长息——长叹。(15)备——详备,完全明了。(16)力政——同力征,倾力征战。(17)十二国——相传周代有1800国,至战国时代,仅存齐、楚、燕、赵、韩、魏、秦、鲁、宋、卫、郑、中山等12国。(18)雌雄——比喻胜负强弱。(19)士——有治国治军才能的智能之士。(20)说(shui)——用计谋策划说服人。这里指策说之士。(21)德流——恩惠流布。(22)宾服——服从。(23)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海内海外连成一片,如衣带一样围环捆系、比翻过来放着的盂还安稳。(24)天下平均——到处平定和睦。(25)不肖——不贤。(26)道——连同下文的理,都指客观规律。(27)绥——安,安抚。(28)卑之——轻视他。(29)抗——拔举。(30)虎——比喻得势握权,威风凛凛。(31)鼠——比喻潜行伏处,卑微可怜。(32)尽节——尽臣子的能力。效情——奉献臣子的忠心。(33)前后——前进后退。安知前后,意即不知怎么办才好。(34)竭精驰说——竭尽精力去游说。(35)并进——加速前进。辐凑——聚集; 象车轮上的辐条聚集到轮轴中一样集合在一起。(36)悉力慕之——全力倾慕他(皇上),意为想尽节效情。(37)失门户——找不到门路。或说,指被杀戮,丧失家庭。(38)掌故——掌管旧事(管档案查历史)的小吏,官位很低。(39)传——凡古书都可泛称为传。传曰: 古书上的话。(40)虽然——尽管如此,但是……。(41)务——致力,重。(42)鼓钟于宫二句——《诗经·小雅·白华》诗句。意为内部有事一定会表现在外面。鼓钟:敲钟;宫:室。(43)鹤鸣九皋二句——《诗经·小雅·鹤鸣》诗句,意同上。九皋:深泽;九:表多数,这里形容深。(44)太公——姜太公姜尚(又名吕尚),周代齐国的始祖。因辅佐周武王灭商,封于齐。体行——亲自去做。(45)设用——大用。(46)信——音义同伸,伸张,伸展。(47)孳孳——犹孜孜,勤勉的样子。(48)鹡鸰——鸟名。这种鸟飞时鸣叫,行则摇尾。这里比喻人勤恳修身而不懈怠。(49)“天不为人”以下数句——这是《荀子·天论》里的话,字句稍有不同。恶:厌恶;辍(chuo):停止。(50)匈匈——汹汹,喧闹的样子。(51)常——常规,规律。(52)功——功利。(53)愆——差错; 恤——担心,害怕。(54)水至清则无鱼六句——出于《大戴礼记》卷八《子张问入官》,是孔子教诲弟子的话。冕:天子至大夫所戴的冠;旒:冠冕前边垂着的一串串小珠;明:视力好;黈纩(tou kuang):黄绵;聪:听力好。(55)举大德,赦小过——(对人)要用他的大德,宽容他的小过。举:使用,嘉奖。(56)无求备于一人之义——指不要求全责备,苛求人十全十美的意思。(57)枉而直之六句——也是孔子的话,出处同(54)。意为:弯曲的要使他直,但要让他自己获得直,要让他心情宽舒自寻高意,让他自己懂得揆情度理,自觉地去求索。枉:曲;优柔:宽舒;揆度:揣测估摸;得、求、索:都含求索之义。(58)盖——大约。是一种推测语气。(59)敏且广——聪敏而视野开阔,见识宏大。(60)处士——古代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这里还包括了得不到重用的贤者。(61)块然无徒——孤独无侣,单独一人没有朋友。(62)廓然——空寂的样子。(63)许由——和尧帝同时的隐士。相传尧让天下给他,他不受,逃到箕山下,农耕而食。(64)接舆——和孔子同时的隐士,春秋楚国人。他曾唱歌讥笑孔子热心于政治,并拒绝和他交谈。(65)范蠡——春秋末年越国大夫,曾辅佐越王勾践发愤图强,灭掉吴国。(66)子胥——伍子胥,吴王夫差的大夫,佐夫差灭越破楚,后谏吴王警惕越国复仇,吴王不听,被赐死。(67)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在天下太平的时候。只得与义相守,无所表现。(68)固其宜也——本来就是应该的呀。(69)乐毅——战国时燕昭王臣,曾大破齐国,下70多城。(70)李斯——秦始皇臣。(71)郦食其(li yi ji)——汉高祖刘邦的臣子,常为说客,出使诸侯。曾说齐王田广归汉,不战而得齐地70余城。下——攻破。(72)说行如流,曲从如环——游说象流水那样顺畅。人主听从说客的意见,放弃自己原来的主张,象环子转动那样没有阻滞。(73)语曰——常言说。(74)“以管窥天”六句——意为:用竹管看天象,用螺壳去测海水,用细竹枝撞钟,怎么能够通晓日月星辰的分布,量出海水的深广,使钟发出音响呢?蠡(li),贝螺做的瓢;筳(ting),细竹枝;条贯,条理,众星的分布;文理,纹理,这里指动荡的海水;考,考查,考究。(75 )鼱鼩(jing qu)——地鼠。(76)豚(tun)——小猪。咋(ze)——咬。(77)靡——倒下,败北。耳——而已,罢了。(78)下愚——对上智而言,最愚笨的。(79)虽欲勿困,固不得已——即使想要不受困窘,也一定做不到的。固:本来,一定;已:矣,语气词。(80)权变——变通。(81)大道——真理,大道理。这里是指一种能知人论世,审时度势的高远境界。

【赏析】 

这是一篇近于今天驳论文性质的赋体杂文。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先拟想某客难己,再由己高谈阔论驳回所难。但实际上并没有人这么难他,是作者自演双簧戏,自畅长期积郁的襟怀。客的设难之辞,不过是作者借人之口,正面为自己这位“海内无双”的“博闻辩智”之士不被“圣帝”看重大发不平之鸣; 而答难之辞,则是巧立名目,寓正于反,换一个角度变相地为自己大鸣不平。所以,这里的答难,也不是真想驳回什么。无论设难还是答难,都只是皮相,发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牢骚才是真谛。辩论的框架,装的却是自我的感喟与感喟的自我消解,形式与内容表面的和谐与内里的不和谐,巧妙地相反相成,导引读者去追寻一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情绪意向; 同时,也由于这种名实的副而不副,就使整个辩论沉浸在一种歪打正着,寓谐于庄的诙谐氛围里,有滑稽幽默味。这便是本文最突出的文体风格。

本文寄寓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事由是苏秦张仪的痛快遭际,而文饰自己不平心理的理由是“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和“时异事异”。这观点不是他的新创,前一句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后一句出自《韩非子·五蠹》。作者借用前贤概括时代变迁规律的精辟论断,高屋建瓴地以苏张何以能够身居卿相之位泽及后世的历史与“我”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 ,“同胞之徒,无所容居”的现实进行比较对照,纵横驰说,最后归结到“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好象为当今圣帝“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唱了一曲热情的赞歌,“我”也似乎十分满意今天的这种境遇; 其实不然,骨子里是一曲“士不遇”的慷慨悲歌,不过与同时代的一批“士不遇赋”异其情趣而已。历史不会重演,在当今大一统的汉代,贤与不肖混为一谈,士的命运再也难以掌握在自己手中,用与不用全在君王一人的好恶之上,个人是无能为力的; 纵有苏张之才,也再不会有苏张之遇了。象我东方朔虽然满腹经纶,只不过被圣帝当作供他玩乐游戏的“俳优”,“海内无双” “博闻辩智”又有什么用! 文章对于汉代文士的遭际写得特别精彩,一些形象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使对汉代士人阶层的深刻抽象的解剖,变得分外鲜明。它就象一幅幅精妙的写意画,万端感慨,全在图画中,令人可触可摸,耳畔甚至似乎传来渺远的幽怨声; 短短的几句勾勒指画,就是汉代士人遭际的一段辛酸史。

文章赖以立论的观点“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和“时异事异”,虽是袭用前贤的,但典型精彩的论据和论证却是东方朔本人的。东方朔以自身“士不遇”的深切体验,转而对社会予以深刻剖析,使前贤的论断在新的生活里有了新的血液,放出新的光彩,大有“我注六经”的意味,很有思想的力度。运用这种既成的知名论断来文饰牢骚,使牢骚披上了一件漂亮的外衣,并由这种精心的文饰过程,具体显示自己博闻辩智的才能,使读者不觉得是在听人发牢骚,而是在听智士高人指点迷津,从而对他产生好感;发牢骚的同时,又推销了自己。这,正是歪打正着产生的理想效果。

文章第三段关于“修身”的话,从逻辑上看,是回答文首客难中“意者尚有遗行邪”的疑难的,从内容上说,则是在发完牢骚之后,再以前贤关于修身方面的言论为自己打打圆场,使牢骚变得更温和一些,也借机宣扬自己的操守,炫耀自己的“博闻辩智”。这一段基本上抄录编织《诗经》语录及前贤的着名论述来作为花冠戴在自己头上,很少个人的新鲜见解,不如前面论述的精彩。第四段再度以春秋战国时代的许由、李斯等七人为参照,申明“我”不遇时不得志与他们或遇或不遇都是正常的,不足为怪的,无需从别的方面妄加猜疑。这也是博闻辩智的再度张扬。最后,仍以洞明时势的豁达胸怀、不惑眼光,批评客难无理,教诲他要知权变,不要惑于大道,把自己推向明大道知权变的极致。这里,“鼱鼩之袭狗,孤豚之咋虎”的譬喻,新颖别致,传出作者幽默风趣的慧心,令人忍俊不禁。

这篇文章所表现出的驳辩智巧,也就是自抒牢骚以畅怀抱的文人智巧,高雅风趣,为后代文士所赞赏,仿效者代有人出。历史上比较着名的仿作就有扬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宾戏》、张衡的《应闲》、蔡邕的《释诲》、韩愈的《进学解》、柳宗元的《起废答》等。现实生活中,也有些落魄不遇的文化人,采用这种形式自我解嘲,自我推销,只是不见经传罢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名著知识 ·世界名著 ·世界名著英文版 ·少儿故事 ·经典童话 ·查理九世全集 ·古典小说 ·笑猫日记全集 ·淘气包马小跳书 ·伍美珍小说
课外书|读后感|话题作文|作文素材|专题作文|单元作文|英语作文|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