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做“女人国”的仪表组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总评。
“国王”周惠英打开记录本:“蓝秀芳出差了,刚才有人提她为先进,大家看怎么样?”
赵雅琴:“没意见。人家早上班生炉子,晚下班扫现场,没有功劳有苦劳!”
钱霞:“去年她在马路上拾到一块表,硬是在那里等失主,腿都站肿了。”
孙莉萍:“她女儿被开水烫伤,她连假都没请又跑来顶班。”
李桂芝:“吴玉珍肝炎住院也是她护理的吧?”
…………
周惠英:“那好,待会儿我把大伙意见整理几条报厂工会去。听魏主席说,这回评出的先进生产者每人奖给一件驼绒背心。”
“驼绒背心?”
空气凝固起来。几分钟以后——
赵雅琴:“这么评真没意思!评来评去还不是那些人。”
钱霞:“我不信就蓝秀芳一个人先进! 她拣到了表,为什么不送厂保卫科,却偏要站在马路上等?还不是想叫人知道她是在做好事!”
孙莉萍:“你现在才看穿她?那回我就说这种人不是党性强而是缺少人性。要我女儿烫了,不上班还得要点补助。”
李桂芝(突然醒悟):“倒也是,八十年代了,人家得了传染性肝炎,你还跑到病床边护理?光这条就不符合科学卫生和精神文明!”
周惠英为难了,“那,大家再提名吧.不过得抓紧时间,这回报了材料还要收钱,真麻烦!”
“收钱?收什么钱?”
空气又紧张起来。
周惠英:“奖励标准不能超过七块钱。可这驼绒背心十七块钱一件。沈会计说,评上的同志,每人还要找回十块钱!”
长时间的沉默……
赵雅琴(突然地):“我早就表态了,评谁都一样!”
钱霞:“蓝秀芳不是满好,又兴什么花样?”
孙莉萍:“我看就选她,神仙还有三分错呢!”
李桂芝:“我本来就没意见……”
周惠英好不容易在记录本上写下了蓝秀芳三个字。可她正要合上记录本时,却突然发现自己把蓝秀芳的“蓝”字写成了老大难的“难”字。
选自《安徽文学》1983年第10期
【赏析】
这篇小说紧凑集中,简洁明白,通篇由单一的“对话”构成,没有“搭配”和“伴奏”,但读完之后,一点儿也不觉得乏味、单调,反而有一种快人快语,别开生面、余味无穷之感。作者运用“单一”的“原料”,为什么能烹饪出如此佳肴呢?
“要知心中事,但听口中言”,表明一个人讲什么话,是同他的思想和心情分不开的。但是,还有一点不容忽视: 不同的环境和场合,对于一个人的讲话内容和神态,也是有重大影响的,甚至会起决定性的作用。唯其如此,“违心之言”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某些时候会不绝于耳。而讲“真心话”,反而要有勇气。小说作者深谙这个道理,所以他不是漫无边际地让“女人国”的公民们随意讲话,而是将她们安置在三个不同的特定“情境”中讲“自相矛盾”、“出尔反尔”的话。这不单是为造成喜剧性的效果,而且是为让笔下的人物充分地“表演”和彻里彻外地“亮相”。
在第一个“情境”中,这些公民们按照历年来的经验,以为 “一年一度的总评”只是“评评”而已,谁也不把这当回事。因此,“国王”提出:“蓝秀芳出差了,刚才有人提她为先进,大家看怎么样?”一连四人发言,而且是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事例,证明蓝秀芳够格。在第二个“情境”中,同样是上面四个人,对蓝秀芳便作出了迥然不同的评价。在第三个“情境”中,又是这四个人,对蓝秀芳终于又来了个“否定之否定”。
三次不同的“情境”,三次“异口同声”的出尔反尔,使单纯的情节回环跌宕,给人以波澜起伏、平中见奇之感。这是小说之所以不使人觉得乏味、单调的一个重要原因。
更为重要的是,三次不同的“情境”所“引爆”出来的“异口同声”的出尔反尔,具有极强烈的尖锐性和鲜明性,让我们看到了当今生活中的一种广有市场的“心态”。第一次的“异口同声”,虽然是公民们脱口而出的,或曰是不经意说出口的。其实,它们倒比较真实可靠。正如俗话所说:“无意倒真言”。我们完全可以认为: 蓝秀芳确实具有不少先进事迹,应当被评为先进分子。公民们后来之所以“出尔反尔”,纯粹是因为“驼绒背心”起了作用。在这些公民的心目中,“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已经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她们容不得任何人在“利”上冒尖,但“理由”却堂而皇之。美国作家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写道:“一个人做一件事,通常是为了两种原因: 一种是真正的原因;另一种是听起来很动听的原因。”“女人国”的公民们便带有这样的“弱点”。她们之所以出尔反尔,真正的原因是“红眼病”,容不得先进人物取得应有的物质利益。但是在口头上表现出来的却是“很动听的原因”,即“评选”不公正,蓝秀芳不符合条件。唯其如此,所以在第三个“情境”出现之后,她们明白了评上先进分子也没有多大“实惠”,与往日的“一年一度的评比”相差无几,因而又来了个 “否定之否定”。由此可见,在这篇小说中,三次不同的“情境”和两次“异口同声”的出尔反尔,都是为揭示和解剖人物的“心态”服务的。这个“心态”,其实是“人性”的一种弱点。“女人国”的“国王”周惠英不失为一位头脑清醒的人物,所以在小说结尾处,虽然蓝秀芳被评为先进分子已不难通过,但是她并没有产生满足之感,相反,却从“评比”中悟出了一个“老大难的‘难’字”。这个“难”字,信手写来,一字千钧,内涵极为丰富,可谓是替小说“点睛”的神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