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猷躺在亭子间里的一张小铁床上,他身子的左右,让新闻纸、旧杂志以及文艺书籍、不规则的纸片塞满了,他仰着面孔躺在这些东西中间,他的胸脯上有很多的照片狼藉着。春天早晨的阳光,含着温和的橘色,斜射到前楼的屋檐下,从那里垂射一片比较明朗的光亮,反映进胡猷的亭子间里,更加强调了他脸上的苍白,这是一个凸出的消瘦的轮廓,仿佛是一帧成功的写生画,有斑白而蓬松的长发托衬着,看来越发生动;十足的表现出落魄的知识分子的病态。
他定着眼睛,最终的视线,毫无意识地触在因年久不刷灰粉而变黄了的天花板上。他的心思正沉在悒郁的回忆中,原来张大着的眼睛,渐渐地变为瑟缩、苦涩。外眼角扇形的皱纹垄起着、延长着,淡淡地绘出一种悼惜的色调。
这明显的皱纹,正表示着他的青春已经逝去了。现在他把覆盖在胸脯上的一帧照片拿起来,重新端详一番,这一帧是他五年前的照像:他那种年轻、活泼而幸福的光彩,现在使他自己都有点嫉视。
嫉视,或则就是出于更深的羡慕吧? 你看,他以生了茧的手指,在抚摸着那帧照片上的深邃明晶的眼睛,在抚摸着是笑而非笑的嘴角,在抚摸着总有艺术家的风情、长而弯曲的黑发,然后他将它按在苍白发热的脸上,用一种战栗的温情,来狂爱那美感的一切……那完全像一个初恋的少女倾出她全副的热情,抚爱着熟睡中的情人。然而,这五年前的他,已经不属他自己了。
然而他不能离弃他,五年间虽然仿佛是一座引他到失败之路的桥梁;但在他五年前的希望中确曾结下过美满的果实; 他是个成功的画家,有名的诗人,他也兼善戏剧,而且他还是个优良的、多方面的演员,所谓他过去的幸福,便是建筑在这些爱好的根基上,虽然在当时人们都知道是个既无财产,又无家室,又更无荣誉的孤独落魄的流浪人,而这在他并感觉不出什么痛苦或是悲哀的。
五年前在他的故乡起了从未有过的大变动,他侥幸的逃过了仿佛大地震一般的灾难。当他第二个新生命,又立足在第二个“新天地”里的时候,已经有人给他带上一副坚实的枷锁了! 他失去了发挥自己才能的自由,这等于强迫他停止呼吸,于是他不得不设法逃走了。
新的环境,使他重新振作起来了,他兴奋得几乎不知道从何处下手,画画呢? 写诗呢? 或是演剧呢? ……在这种情况之下,他简直就忘了什么是自己的特长了! 但是当他的兴奋平静下来的时候,他才发现了:第一个(画画没钱买工具和材料)和第三个(演剧一时没有机会)办法暂时走不通,因此,他只好写些诗投到报纸副刊或文艺杂志上去,这一样虽然不是他最好的特长,不过倒也是爱好的。
很顺利,在半月间他竟写了二十几首长短不等的新诗,他非常满意它的内容,而且非常满意出走后所改变的作风。当他还没有将诗稿寄出之前,曾虚心地拿着当地所产的东西较量再三,结果他认为并不逊色,然后才把它们分寄出去。
然而,他就连重读自己的诗的权利全没有了! 他所有的诗,仿佛是寄到另一个地球上一样,就是请一位探险家也不会将它们寻回来了!
现在他的青春同他的诗遭到同样的不幸。穷困,不得志,在漫长的四年之久,已经消耗了他的青春的光辉。
啊,胡猷老了! 他常用这伤感的语句,吊问自己,其实,他不过是一个将及二十九岁的壮年人,正在花开叶茂的时候,但他被残暴的风雨摧折了,原来他是一株完整的枝叶,现在变成肢解凋零的人,精壮的生命,被打击的几乎是奄奄一息了!
二房东的钟铛铛地敲了九下。于是他好像受了惊似的,连忙翻身跳下了床。他抓过落齿的木梳,理一理乱蓬蓬的长发,然后打开窗子向玻璃里照了照。自语地说:“风韵不减当年……”随后他会然一笑,复把窗子关好,走出去了。
他抱着很大的希望,向一家招考演员的电影公司走去。他记得他是第一天看见招考广告登出,就马上报了名的。今天是考试的日子,他也是第一个先到了场,而且他尝这种考试的滋味,也还是初次。
一位考试委员开始试验他的表情。
考试委员:“快意地笑。”
胡猷简直是勉强地苦笑了一声。
考试委员摇了摇头:
“啜泣,——就是小声哭。”
胡猷沉思一会儿,开始认真地啜泣起来。这回使考试委员非常满意。于是命令他停;可是接着他竟恸哭起来了。
这回考试委员又摇了摇头,十分气忿地并带嘲弄的口气喊道:
“停,停! ……停吧! 您做得很好,但是我们看不懂,请您回去,回公馆去!”
哄笑像四处埋伏的奇兵一样一齐向胡猷袭来,将他的希望击碎了,他更加放纵地嚎啕起来。
【赏析】
作品主要写了一个落魄潦倒的知识分子的窘迫生活,并由此揭示和批判了黑暗的社会环境。主人公胡猷,自五年前从沦陷的东北家乡逃亡到关内,就开始了他的艰难而痛苦的生活。虽然,都能诗、善画、会演戏,但终究难以谋生,五年来一直过着无业的流浪生活。偶尔看到有一家电影公司招考演员的广告,他抱着一线希望前去投试。然而,几年来的艰难生活已将他彻底压垮,不仅外形衰老了,而且心也早已枯萎了。当考试委员要他表演“快意的笑”时,他由于生活中与笑告别得过于长久了,以至于几乎遗忘了该如何笑,只能做出了一个勉强的苦笑的神态;而当考试委员要他表演“啜泣”时,他却不仅能一下子真正啜泣起来,而且由此勾起了内心的苦痛,竟至于一下子恸哭起来,他在自己的嚎啕声中再次击碎了自己谋生的一线希望。作品没有停留在表现人物生活如何窘迫这些外在现象上,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通过揭示一颗被苦难压得枯萎了的心灵,从而把人物的痛苦更为充分、更为深刻地表达出来了。哀莫大于心死,还有什么比心灵死灭以至于失去笑的能力更能说明主人公的苦况呢?
这篇作品重在表现人物内心的痛苦,但作品并未作直接的心理描画,而是通过人物的外在行动和外貌特征来暗示人物的心理状态。作品一开头,就通过人物的杂乱的亭子间、凸出的消瘦的面容、斑白而蓬松的长发,展示了人物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接着,作品又通过人物对自己五年前的照片的孤芳自赏,流露出的对照片上那年轻英俊的自己的欣羡的神情,一方面在对比之中揭示了他眼下的穷困、不得志和青春的过早逝去,另一方面也多少显现出了人物心理的变态:在其内心已多少丧失了追求新生活的勇气,而只能以对过去的自我陶醉,来换取暂时的心灵安慰。此后,作品又通过人物的“胡猷老了” 的自我哀叹,写出了人物心灵的疲惫感,一个年仅二十九岁的人,在生活的重重打击下,不仅外貌“老了”,而且心也衰老了。最后,通过人物在考试中笑的能力的丧失,对哭的无法把握,从而把人物内心的苦况一下子兜底倒了出来。通过人物的外貌和外在行动来表现人物的内心状态,这在某种程度上能使作品增加实感:人物的内心状态不是通过作者描述出来,而是由读者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外貌和行动,自己去体味人物的内心状态,这种经读者自己体味出的东西,也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作者似乎很善于设置作品的结局。人物在考场上笑不出而哭不止的结局,可谓全文的“文眼”,它对人物的刻画、作品主题的揭示等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物所承受的生活重压、内心深处的痛苦,都是由于这样的结局,才得以充分揭示出来的。这一结局,构思新颖,能给人以奇特新鲜之感,虽然这篇小说全文平平,但结局犹如奇峰突起,不仅能引起读者的震惊,而且能由这种震惊再触发起人们的思考。可以设想,没有这一结局的设置,作品的艺术魅力将会大大削弱,作品的主题会表现得不深不透,而且整个作品也难以在读者心目中留下什么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