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皮皮阅读 · 名家名作
目录
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名家名作 >

韩愈《原道》原文、翻译及鉴赏

发布时间:2023-01-03 17:54:21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②。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③。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④。

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⑤。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⑥,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⑦。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⑧; 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 入者附之,出者污之⑨。噫! 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老者曰⑩:“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11): “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12),亦曰: “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 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 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

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 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13)。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 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 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14)。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15)。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16)。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 木处而颠(17),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 为之政以率其怠倦; 为之刑以锄其强梗(18)。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 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19)。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今其言曰: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 呜呼! 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20),无爪牙以争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 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 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 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 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今其法曰: “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21)。” 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22)、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23),渴饮而饥食,其事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 “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 “曷不为葛之之易也?” 责饥之食者曰: “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24):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25)。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 《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 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 “夷狄之有君(26),不如诸夏之亡。”《诗》 曰: “戎狄是膺,荆舒是惩(27)。”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 《诗》 、《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丝麻,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 以之为人,则爱而公; 以之为心,则和而平; 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 郊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28)。曰: “斯道也,何道也?” 曰: “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29),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 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 曰: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30)。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注释】

 ①原: 推求,考察和研究。道: 仁义之道。②博: 广泛。行而宜之: 指行为合于客观事理。由是而之焉: 从仁义出发到达仁义的境界。足乎己: 自己在仁义上有足够的修养。无待于外: 不需要外来的帮助。③定名: 确定了的名称。意即固定的有具体内容的名称。虚位: 空虚的位子。指没有实际内容的名号。④道有君子小人: 即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德有凶有吉: 德有恶德和善德。⑤老子: 即李耳,字聃,道教创始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著有《老子》一书。小仁义: 把仁义看得很渺小,即轻视仁义。见者小: 意目光短浅。⑥煦煦 (xuxu): 和悦、慈爱的样子,指施以小恩惠。孑孑(jiejie): 指小心谨慎。⑦火于秦: 用火烧。秦始皇曾焚烧《诗》、《书》和诸子百家著作。黄老于汉:黄,黄帝。老,老子。指黄、老之学盛行于汉代。汉代称道家学说为黄老之学。佛于晋、魏、梁、隋之间: 佛教,公元前六世纪印度释迦牟尼所创立,自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晋、南北朝时盛行。魏,指南北朝时的北魏。⑧杨: 杨朱,字子居,战国时思想家,主张“为我学说”,跟墨翟的 “兼爱” 相反。墨: 墨翟,战国时思想家。墨家学说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杨朱、墨翟学说和儒家学说对立,被儒家斥为异端。⑨“入者主之”四句: 意思是说,加入那一家,就以那一家为主,背离那一家,就把那一家当作奴仆。对加入的那一家就附和,对不同意的那一家就污蔑。⑩老者: 尊崇老子学说的人。(11)佛者:佛教徒。(12)为孔子者: 指尊奉孔子学说的人。乐其诞而自小: 喜欢听那些荒唐的说法而妄自菲薄。(13)古之为民者四: 古代的百姓只有四种人,即士、农、工、商。下说“为民者六” 即指加入僧、道两家。古之教者: 古代施行教化的人,指儒家。处其一: 指在 “四民”之中居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 指儒、释、道三家。(14)资: 靠,依赖,凭借。(15)相生相养: 相互协作,互相谋生,互相供养。(16)中土: 中原地区。(17)木处而颠: 木处,指上古时代人们在树上筑巢居住。颠,跌下来。(18)赡(shan): 供应。次: 安排,排列。湮 (yin)郁: 心情郁闷。率 (lu): 通 “律”,约束。锄: 铲除。强梗: 强横的人。(19)符: 古代一种凭证,双方各执一半,使用时相合为证。玺 (xi): 玉制印章,秦汉以后成为皇帝专用印信的名称。斗斛 (hu): 古代量器,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北宋以后五斗为一斛。郭:外城。甲: 战衣。(20)鳞介: 即 “鳞甲”。(21)其法: 指佛、老的主张。清净寂灭: 指佛家教义,佛家以远离恶行烦恼为清净; 认为经过长期修行,一切烦恼就会消失干净,具备了清净功德,这种境界就是 “寂灭”。(22)三代: 指夏、商、周三代。黜 (chu): 贬斥。(23)葛:葛布衣服。裘:皮衣服。(24)传 (zhuan): 指《礼记·大学》。(25)外天下国家: 意置天下国家于不顾。外,作动词,疏远、抛开的意思。天常: 天伦,指君臣、父子、兄弟等封建社会的伦理关系。(26)经: 指《论语》。夷狄: 古时候对少数民族的通称。(27)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出自 《诗经·鲁颂·閟宫》。意思是抗击戎狄,惩罚荆舒。戎,古时候泛指西部的少数民族;舒是附属于楚(荆)的南方小国。(28)郊:郊祭,祭天的礼。假(ge):通“格”,至、到。飨 (xiang):享用。(29)荀与扬:荀卿 (况)和扬雄。荀卿,战国时思想家。扬雄,西汉哲学家、文学家。(30)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意佛老之学不加以阻止,儒学就不能通行。人其人: 意使佛、道教徒还俗成为百姓,在士、农、工、商中各执一业。火: 焚烧。庐: 使寺庙道观改作民房。道之: 即 “导之”,道同 “导”。

【译文】

 广泛地爱人就叫做仁,实行仁做得合于客观事理就叫做义,从仁义出发到达仁义的境界就叫做道,自己在仁义上有足够的修养不需要外来的帮助就叫做德。仁和义是固定的有具体内容的名称,道和德是没有实际内容的名称。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德有恶德和善德。

老子轻视仁义,并不是诽谤仁义,而是他目光短浅。坐在井里看天,说天很小,实际上天并不小。他把小恩惠看作仁,把为人小心谨慎看成义,那么他轻视仁义是当然的了。他所讲的道,是说他心目中的道,并不是我所讲的道。他所讲的德,是说他心目中的德,并不是我所讲的德。凡是我所讲的道德,都是把仁和义结合在一起的,这是天下的公论。老子所讲的道德,是抽去了仁和义的,是他个人的说法。

周道衰落,孔子死了,秦朝时焚烧书籍,汉朝盛行黄、老之学,佛教盛行于晋、北魏、梁、隋时期。当时谈论道德仁义的,不是加入杨朱学派,就是加入墨翟学派; 不是加入老子一派,就是加入佛教一派。加入那一派,必定会排除这一派。加入那一派就以那一派为主,背离那一派就把那一派当作奴仆; 对加入的那一派就附和,对不同意的那一派就污蔑。唉,后来的人如果想听仁义道德的学说,那么听从哪一派的呢? 老子的教徒说: “孔子是我们老师的学生。”佛教徒说: “孔子是我们老师的学生。” 尊奉孔子学说的人听惯了那些说法,喜欢听那些荒唐的说法而妄自菲薄,也附和着说: “我们的老师也曾经向他们学习过。” 不仅嘴里说,而且还把它写在书本上。唉! 后来的人虽然想听仁义道德的学说,可是从哪里去寻求它呢?人们喜欢怪诞言论太严重了! 不去探求事情的开头,也不去询问事情的结果,只是想听那些怪诞的说法。

古代作为老百姓的有四种人,现在作为老百姓的有六种人; 古代施行教化的人只占四种人中的一种,现在施行教化的人占六种人中的三种。现在务农的只有一家,而吃粮食的人却有六家; 做工的只有一家,而用器具的却有六家;做生意的只有一家,而靠买卖货物的却有六家。这怎么能使老百姓不穷困而去偷盗呢! 古时候,人民的祸害很多。有圣人出现后,才教给他们相互谋生、相互供养的方法。替他们设置君主,替他们设置了师长,赶跑了毒虫毒蛇和凶恶的禽兽,让他们生活在中原地区。寒冷时就教他们做衣服,饥饿时就教他们种庄稼;住宿在树上有可能跌下来,住在洞穴里容易生病,这才教他们造房屋。替他们设置工匠用来供应器具,替他们设置商人来互通有无,替他们发明医药来挽救人民的短命死亡,替他们规定埋葬祭祀的仪式来增长人们之间的恩爱,替他们制定礼节来安排人们尊卑长幼的秩序,替他们创造音乐来排遣人们的心情郁闷; 替他们制定政令来约束人们的懒惰,替他们设立刑法来铲除那些强横的人。为了防止相互欺骗,就给他们设置符节、印玺、斗斛、权衡来使他们遵守奉行; 为了防止相互争夺,就给他们修筑城池、建造武器来使他们守卫自己。灾害要来时就为他们作好准备,祸患要发生时就为他们作好预防。现在有人说:“圣人不死,大盗就不会终止。打破了斗斛,折断了秤杆,那老百姓就不会相互争夺了。” 唉! 那不过是没有好好思索罢了! 假如古代没有圣人,人类早就灭亡了。为什么呢? 因为人没有羽毛鳞甲能在寒冷炎热的情况下生活,也没有爪牙用来争夺食物。

因此君主是发号施令的; 臣子是执行君主的命令来推行给老百姓的; 老百姓是生产粮食、麻丝、制作器具、交流货物用来侍奉那些在上面的人的。君主不发号施令,就放弃了作君主的职责; 臣子不执行君主的命令来推行给老百姓,就丧失了臣子的职责; 老百姓不生产粮食、麻丝、制作器具、交流货物用来侍奉那些上面的人,就要受到惩罚。现在他们的主张是: “必须抛弃君臣关系,去掉父子关系,禁止相互谋生、相互供养的方法,用这来求得所谓清净和寂灭的境界。” 唉! 他们幸亏出生在夏、商、周三代以后,没有受到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的贬斥。他们也不幸没有出生在夏、商、周三代以前,没能得到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的纠正。

帝和王,他们的名称虽然不同,他们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是一样的。夏天穿葛布衣服,冬天穿皮毛衣服,口渴了就喝水,肚子饿了就吃东西,这些事虽然不一样,但这些事都是明智的做法,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现在他们说道: “为什么不学习远古时代的无为而治?” 这好比指责在冬天穿皮毛衣服的人说: “为什么不去穿葛布衣服,那有多简便呀?” 指责肚子饿了吃东西的人说: “为什么不去喝水,那有多容易呀?”《礼记·大学》篇中说: “古时候想在天下显明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国家; 想要治理好国家的人,先要整治好他的家庭; 想要整治好他家庭的人,先要修养好他的身心; 想要修养好他身心的人,先要端正他的思想; 想要端正他思想的人,先要使他的心意诚实。” 那么,古代所讲的端正思想而又心意诚实的人,是将会有所作为的。现在想修养自己的身心,却置天下国家于不顾,灭掉了他们的天伦。做儿子的却不把父亲当作父亲,做臣子的却不把君主当作君主,做百姓的却不做他们应该做的事。孔子撰写 《春秋》 时,诸侯中有用夷狄礼仪的就把他当作夷狄; 夷狄中有用中原礼仪的就把他当作中原国家。《论语》上说: “夷狄有君主,还不如中原的各诸侯国没有君主。” 《诗经》 上说: “抗击戎狄,惩罚荆舒。” 现在却把夷狄的礼法放在先王的教化上面,那几乎不全都成为夷狄了吗?

所谓先王的教化到底是什么呢? 广泛地爱人叫做仁,实行仁做得合于客观事理叫做义,从仁义出发到达仁义的境界叫做道,自己在仁义上有足够的修养不需要外来的帮助就叫做德。它的文献是《诗经》、《尚书》、《易经》、《春秋》,它的制度是礼仪、音乐、刑法、刑令,它的百姓是士人、农民、工匠、商人,它确定的名位是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兄弟、夫妇,他们穿的是麻织品、丝织品,他们住的是房屋,他们吃的是粟、米、水果、蔬菜、鱼肉。它作为道理是容易明白的,而它作为教化是容易推行的。因此用它来要求自己,就和顺、吉祥; 用它对待别人,就仁爱、公正; 用它来修身养性,就温和、平静; 用它治理天下国家的事,就没有什么地方不合适的。因此人活着就能按他们的性情生活,死后就能得到正常的待遇; 祭天时天神会驾到,祭宗庙时祖宗的魂灵就来享用祭品。有人会问: “这种道究竟是什么道?” 回答说: “这是我所说的道,不是从前老子和佛家的道。” 唐尧把这个传给虞舜,虞舜把这个传给夏禹,夏禹把这个传给商汤,商汤把这个传给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传给了孔子,孔子传给了孟轲; 孟轲死了,就没能往下传了。荀卿和扬雄选择了一些论点但选取得不精确,阐述得不详细。从周公以上,都是在上面做君主的,所以他们提倡的仁义推行得通; 从周公以下,都是在下面做臣子的,所以他们的学说能得到流传。那么到底要怎么办才可以呢? 我以为: “不堵塞一些地方就没有水流过,不阻止佛老之道,先王之道就不能流传施行。应当让那些和尚、道士重新成为百姓,用火烧掉佛家道家的书籍,把寺庙道观改作民房,阐明先王之道来引导他们。使鳏夫、寡妇、孤儿、独老、残废人和病人的生活得到保障,那样做差不多就可以了吧!”

【鉴赏】 

本文是韩愈的一篇著名哲学论文。韩愈有鉴于唐朝中后期佛教、道教的泛滥成灾,深感只有大力倡导忠君孝亲的孔孟之道,恢复儒家的正统地位,用儒家的仁义思想来统一思想,才能使中央政权得以巩固,才能制止犯上作乱的发生。文章中反复论证的,就是用儒家的思想体系来建立封建社会秩序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他猛烈地抨击了佛道二教,指出他们破坏了封建的等级秩序,他们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加重了百姓的负担,造成了社会的贫困。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这篇文章结构谨严,波澜起伏,大开大合,有破有立,反复论述,条分缕析而气势磅礴。

字数:6591

知识来源: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294-299页.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名著知识 ·世界名著 ·世界名著英文版 ·少儿故事 ·经典童话 ·查理九世全集 ·古典小说 ·笑猫日记全集 ·淘气包马小跳书 ·伍美珍小说
课外书|读后感|话题作文|作文素材|专题作文|单元作文|英语作文|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