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本志经过三年,发行已满三十期②; 所说的都是极平常的话,社会上却大惊小怪,八面非难,那旧人物是不用说了,就是咶咶叫的青年学生,也把《新青年》看作一种邪说,怪物,离经叛道的异端,非圣无法的叛逆。本志同人,实在是惭愧得很; 对于吾国革新的希望,不禁抱了无限悲观。
社会上非难本志的人,约分二种: 一是爱护本志的,一是反对本志的。这第一种人对于本志的主张,原有几分赞成; 惟看见本志上偶然指斥那世界公认的废物,便不必细说理由,措词又未装出绅士的腔调,恐怕本志因此在社会上减了信用。系这种反对,本志同人,是应该感谢他们的好意。
这第二种人对于本志的主张,是根本上立在反对的地位了。他们所非难本志的,无非是破坏孔教,破坏礼法,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 (忠孝节),破坏旧艺术 (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这几条罪案。
这几条罪案,本社同人当然直认不讳。但是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 (Democracy) 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③,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大家平心细想,本志除了拥护德赛两先生外,还有别项罪案没有呢?若是没有,请你们不用专门非难本志,要有气力有胆量来反对德赛两先生,才算是好汉,才算是根本的办法。
社会上最反对的,是钱玄同先生废汉文的主张④。钱先生是中国文字音韵学的专家,岂不知道语言文字自然进化的道理? (我以为只有这一个理由可以反对钱先生。) 他只因为自古以来汉文的书籍,几乎每本每页每行,都带着反对德赛两先生的臭味; 又碰着许多老少汉学大家,开口一个国粹,闭口一个古说,不啻声明汉学是德赛两先生天造地设的对头;他愤极了才发出这种激切的议论。像钱先生这种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本志同人多半是不大赞成的。但是社会上有一班人,因此,怒骂他,讥笑他,却不肯发表意见和他辩驳,这又是什么道理呢?难道你们能断定汉文是永远没有废去的日子吗?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 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此时正是我们中国用德先生的意思废了君主第八年的开始⑤,所以我要写出本志得罪社会的原由,布告天下。
【鉴赏】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动摇了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使世界历史进入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人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的新时代。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世界革命潮流和进步思潮的影响下,也觉醒起来向腐朽落后的封建文化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发起猛烈进攻。1915年9月 《新青年》创办,即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这个杂志成了提倡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旧文化,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它在创刊号上发表的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实际上是号召思想革新的宣言。它高举反封建的旗帜,批判封建礼教,批判封建思想和封建专制主义,宣传新思想新文化。1917年初又先后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掀起了文学革命运动。
由于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封建顽固派和复古派的反抗也更加公开化和表面化。他们四处造谣,攻击谩骂,还企图煽动封建军阀势力来进行镇压,所以陈独秀就写了《本志罪案之答辩书》这篇著名文章。文章首先将《新青年》 自创刊以来所受到的反对和攻击,一一摆出来示众,然后再进行有力的回击和驳斥。文章明确表示,《新青年》不仅无罪,而且有功,并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光辉旗帜,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作了很精彩的概括: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对于当时反对者骂得很厉害的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陈独秀用科学的态度给予了解释和回答。钱玄同当时不无偏激的主张,客观上还引出了好的结果。鲁迅曾在《无声的中国》 中说: 那时钱玄同提出废止汉字,用罗马字母代替。不喜欢改革的中国人一听见就吓倒了,便放过白话而竭力来骂钱玄同。白话居然减去了许多敌人而乘此机会风行起来。陈独秀在文章的最后还极精要地论述了西方的进步发展史,并用百折不挠的大无畏的精神公开表示: 坚决要用民主、科学来救中国!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这篇重要文章,实际上是对“五四” 以前《新青年》的全部主张作了简要的概括。
陈独秀的这篇散文,是“五四”时期最早产生的议论性散文的代表作之一。陈独秀当时写了大量议论性散文。这些文章内容上主要是对社会政治进行批判,风格上慷慨激昂、气势逼人,曾产生过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