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青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人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谈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青人。
于千人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张爱玲《爱》赏析
张爱玲是四十年代初登上文坛的小说家,《爱》选自她的散文集《流言》(上海五洲书报社1944年初版),和她那些情节曲折、描写细腻的小说不同,这是一篇以少总多、余味无穷,因而也显得别具一格的散文。
作品以“爱”为题,显得宽泛无边,出人意外,且看作者从何着手,又怎样一步步吸引读者。第一段仅一行四字,字数极少而分量极重,其作用是在叙述以前先下一番斩钉截铁的判断,不容你不相信。底下,主人公出场了,这是一个生长于某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谁都知道,普天下的女子均有美丑之分,雅俗之别,这里突出“村庄”,意在表明与大城市浓妆艳抹的女人无缘,拈出“小康之家”,显然又无贫乏褴褛之苦,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女孩子,当能如“清水出芙蓉”一般,具有自然茁壮的美,于是紧接着“生得美”三个字就有了着落。
《爱》写到了这个女人接连被人拐卖的不幸命运,但究竟怎样被拐卖?那些“惊险的风波”的情节如何?作者一概语焉不详,独独在“风波”到来之前突出了一个简练而生动的画面:她穿了“一件月白的衫子”,“手扶着桃树”,和对门的年青人相视而立,欲说还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桃夭》)桃树经常意味着青春与幸福,用在这里,既是实写,又是象征。“月白的衫子” 则给人一种朴素自然、纯洁无瑕之感,更启人遐想的是年青人的问话中用了一个“也”字,这不就意味着“我”也在这里,大大缩短了“我”和“你”的空间以至于心理距离吗?遗憾的是对方只是“站了会”,女孩子也顾不上多想,也许以为来日方长,往后何愁没有感情积聚、喷薄的时间?谁知接下来便是无情的现实,作者特地另起一段,单独标出:“就这样就完了。”
作者将女人的悲惨一生一笔带过以后,重现了上述那个动人的画面,但也不是简单的重复,作者特地用了不同寻常的句式——连用三个逗号把画面加以切割和强调,而把“年青人”重重地置于段末。
作者最后以富于哲理性的感叹收束全文,它既表达了对弱女子的同情心:这个弱女子尽管几次三番地嫁人,却从来没有得到过纯真的爱情与友好的款待,老了只得反复咀嚼许多年前那个年青人说过的一句话,从中获得一丝温馨,同时这番话也抒发了作者自己那种世事变幻、人生无常的观念和感情,有助于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