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皮皮阅读 · 名家名作
目录
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名家名作 >

《羡慕孩子》原文及鉴赏

发布时间:2022-12-30 15:11:26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我虽然明明知道,人世间不会有返老还童的事,可总是执拗地幻想,倘若大人能再变成孩子,那该多好呵!我之所以常常沉缅于这种幻想,完全出自对孩子的羡慕,羡慕孩子所具有的美好品质。

孩子从稍微谙事的时候起,就充满了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仰望闪烁的星群,他对苍穹出神;面对起伏的波涛,他对大海痴迷;即使是一只贝壳、一条蚯蚓,从孩子的眼光看来,也是一个世界,会引起他不倦的追求,无限的遐想。《朝花夕拾》里所写的百草园,不过是个人迹罕至的荒园罢了,“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此外就是断砖、泥墙;但它对于儿时的鲁迅,却是一个妙趣横生的乐园。那里,鸣蝉吟唱,蟋蟀抚琴,黄蜂戏花,斑蟊喷雾,何首乌有臃肿的根,覆盆子结酸甜的果,长妈妈讲述美女蛇的故事,闰土爹传授捕鸟雀的秘诀……。此类平凡琐细的自然以及生活现象,一经鲁迅描绘点染,就产生了异样的吸引力,禁不住使人心驰神往。这是为什么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者未曾失去好奇的童心,十分逼真地写出了孩子心目中的百草园。就是在这个小小的园地里,童少时期的鲁迅,满怀强烈的求知欲,明物象,辨善恶,开始了对自然和社会的启蒙认识。

在人类的认识活动中,好奇心极为宝贵。许多科学家的实践,说明了这一点。童年的玛丽·居里,就有探险家的好奇心和勇气,直到龙钟皓首之年,此奇此勇依然不减。她认为,一个学者,就应该“也是一个小孩子”,像迷恋神话那样,面对自己的研究对象凝思。居里夫人能够永不懈怠,在科学领域锐意开拓,取得卓越成就,同她始终富于孩子般的好奇心,确有很大关系。爱因斯坦小的时候,同样有“研究问题的神圣的好奇心”,进入晚年仍然是个“老小孩”。他在《自述》中意味深长地说:“世界……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正是这种对宇宙森罗万象的惊奇感,加上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时时激起爱因斯坦探索客观世界规律的思想火花,使他不崇拜偶像,不迷信权威,不满足于人类知识的现状,敢于并乐于冲破种种陈规和禁区,进行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最终成为矗立在近代物理科学中的巨人。

其实,童稚时期的好奇心,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的。唯其如此,于是求索,于是进步,知识和经验才逐渐增多。可惜,对于许多人来说,随着与自己的孩提时代告别,儿时素有的好奇心却大大减弱,常常容易满足,求知的大门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关闭起来。仔细想想,这岂不是一种令人惋惜的退步么!

同好奇心相联系,孩子还有一个特点:诚实。他乐则大笑,悲则大叫,看见什么,就讲什么,不懂得丝毫伪饰和藏匿,真可谓“天真无邪”。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里,就写了这样一个孩子。酷爱打扮的皇帝上了两个骗子的当,穿起那件并不存在的“最漂亮”的新装,赤条条地到大街上行走。一群大臣簇拥着他,有的称赞这“衣裳”如何美丽得体,有的故作姿态地空托着看不见的所谓“新衣”。唯独观众中有个孩子叫了起来:“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这孩子虽只露了一面,而且只讲了这一句话,却盖过了故事中的一切人物。他讲的这句真话,其实就是真理,犹如沉沉暗夜中划过的一道闪电,照彻了皇帝的昏庸和群臣的虚妄。

孩子的这种诚实,既是对别人的,也是对自己的。在接触事物和吸收知识的过程中,他不会不懂装懂,弄虚作假。不管见解怎样幼稚,甚至每每发生错误,他也总是和盘托出,从不害怕贻笑大方。我们的小女儿,刚两三岁就迷上了画画儿,小人、小猫、小鸡、小鱼,想画什么就画起来,尽管她常把拳头画得比脑袋还大,比例严重失调,惹得全家哄堂大笑,作者本人决不因此而有所彷徨,照样毫不踌躇地信笔涂鸦。有了这种精神,孩子就能由无知到有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渐渐地脱去稚气,壮大而且成熟。我深感,在这一点上,成年人往往不及孩子。对己,我们或是自惭形秽,耻于在人前露丑,或者自我膨胀,强不知以为知;对人,特别是涉及尖锐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就更容易斤斤于个人的利害得失,萌生诸多顾忌,讲一些违心的话,办几件糊涂的事。凡此种种,我看也是退步的征兆,或者可以说,是丢掉孩子的天真而入了“邪”。这就造成不少精神上的负担,把自己的思想束缚起来,堵塞了不断认识新鲜事物的道路。

围绕孩子这个题目,杂七杂八地想了这么许多,其中是否真有一点道理,自己也未敢冒昧地断言。说来凑巧得很,前些天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摘自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看到里面这样写道:“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它的固有的性格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纯真地复活着吗?为什么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在它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出永久的魅力呢?”马克思的这一段话,是在阐述社会的物质生产同社会的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时讲的,但他毕竟同时赞美了儿童所固有的天真和纯洁,而且是充满热烈诗情和深刻哲理的赞美。我于是乐不可支,感到自己关于孩子的一番感触,至少并非是全无意义的——自然,这里面或许不免还带有几分童真的稚气罢?

是的,人类历史已经从遥远的童年时代走了过来,逐步跨入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然而,马克思主义从来认为,客观世界是一个绵延不休的运动过程,人类对它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无论在自然的、社会的各个领域,还是在物质的、精神的各个部门,都有大量未知的新事物和新问题,等待着无数探险家和拓荒者。在如此广阔、深邃、奇伟、瑰丽的客观世界面前,我们多么需要做一个“小孩子”,如马克思说的那样,“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去进行英勇顽强的追求和探索呵!

就是为了这个缘由,我要一往情深地说:“孩子呵,我羡慕你!”

(1993年《杂文界》第1期)

【鉴赏】

赏析这篇随笔以《羡慕孩子》为题,叙说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追求,孩子的天真无邪,从鲁迅童年的百草园,到玛丽·居里、爱因斯坦的童年,从安徒生的童话到自己家中的小女儿,尽情地追忆童心的天真烂漫,真诚可爱。但文章没有止于人的童年,进而追寻到玛丽·居里到了龙钟皓首之年,仍然具有孩子般的好奇心,在科学领域锐意开拓;爱因斯坦进入晚年,仍然是一个“老小孩”,勇于冲破陈规与禁区,终于成为近代物理科学的巨人。这样深入的挖掘,就使主题步步深化。可见写好一篇随笔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它需要占有足够的材料,而且在研究这些材料中有自己新的发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此文多方赞美了童心,同时也谈到它的反面。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往往失去了天真无邪的童心,逐渐增多了虚伪、事故、自我膨胀、自我吹嘘、尔虞我诈、损人利己等等。作家为此慨叹,为此惋惜。最后提出我们正处于一个崭新的伟大的时代,有无数的新事物、新问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解决。因此,应该保持孩子的那种求知精神,探索精神,更英勇顽强地去开拓,去创造,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样,文章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十分广阔的天地,使他们开阔视野,放眼世界。可见随笔决不是只供老爷太太把玩的“小摆设”,而是小中见大,柔中有刚的一种现代文体,是新时代人们的具有高营养的精神食粮。

从这篇文章,还可以看到作者在锐意追求自己的风格。其中没有吓人的字眼,训人的笔调,更没有故弄玄虚,强词夺理,而是从容不迫,自我省悟,以情达理,点到为止,更多地让读者去品味。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名著知识 ·世界名著 ·世界名著英文版 ·少儿故事 ·经典童话 ·查理九世全集 ·古典小说 ·笑猫日记全集 ·淘气包马小跳书 ·伍美珍小说
课外书|读后感|话题作文|作文素材|专题作文|单元作文|英语作文|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