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皮皮作文网 · 观后感
目录
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观后感 >

楚汉传奇观后感800字

作者:小丸子  时间:2017-05-04 11:59:09

【第6篇】

近日来,各大电视台热播《楚汉传奇》,笔者也稍微关注了下,不仅是剧情,更是对这段历史重新思考了一番。

先说说刘邦、项羽两个人的背景吧。项羽,天赋异禀,目有双瞳,豪气干云,力能举鼎,二十出头,举世无伦的大英雄。刘邦年逾四十,集“草根”与

“光棍”于一身,整日游手好闲,不谙劳作,父责“无赖”,然豪爽大度,善于结交,喜好吹牛。

也许,历史上真实的项羽不一定是那么英雄气概,刘邦也不一定那么无赖。只是历代文人们为将项羽的形象塑造的高大,而将刘邦“流氓”化。但是,我想之所以会有如此的差异,刘、项两人的真实形象应该相去不远。我们都知道,最后的胜利者是刘邦,也就是后来的汉高祖。按照现下流行的说法,这是“屌丝逆袭”的典型例子!

唏嘘之余。我们不妨来分析下。导致“流氓”刘邦战胜英雄项羽的因素有哪些:

项羽出身显贵,能力超群;刘邦,出身寒微,无所事事。这两者鲜明的对比,似乎刘邦毫无战胜项羽的可能性。错!这也是刘的优势所在:出身卑微,流浪市井,这才使得刘邦比项羽更接地气,更能知道老百姓需要的什么;同时,也市井中各种人的交往过程中,使得刘更善于懂人性,知道别人需要什么。反观项羽,一直顶着楚国项氏的光环,高高在上,哪能懂百姓之所需,他人之所求呢。由此可知,刘邦更懂百姓,更懂他人之需!

对自己的认知程度。在这点上,刘邦是个现实主义者,他对自己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一番话乃是大实话,有哪个帝王能如此承认下属的各项才能胜过自己?项羽则不然,因为他一直就是众人眼中的英雄,在众多、持续的夸赞中,也许初始的时候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日子久了,势必给自己一个定义:“我就是英雄,我是最强的!”这就导致他不容易听取别人的建议,对范增如此,对韩信亦如此。(导致韩信脱离,投靠刘邦)

人、权方面。刘邦用人,可以说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对于投靠的韩信便是如此。对张良,萧何亦是如此。正确、合适的驾驭这三个人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而驾驭这些人不是一件容易事,刘邦能做好——混迹市井,懂人心,舍得给下属需要的,包括权利、地位、金钱、美女等等。项羽则不然,自身就是英雄,而且各方面的才智不逊于下属,这就导致他不肯下放权利,对下属的赏赐也不如刘邦大方。

胆识,判断力。这两点来看刘胜于项少许。说说鸿门宴,刘邦敢赴宴,这是胆识过人的举措,虽然在宴席上表现的稍微“猥琐”,笔者认为这正是大丈夫的能屈能伸;对于项羽而言,鸿门宴是其击杀刘邦的绝佳机会,但是项羽没有把握住,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英雄”的心理作祟,不愿被天下英雄耻笑,折了英雄气概;低估了刘的潜力,错以为能在战场上能轻易击败刘。项羽的乌江自刎,是很悲壮!不妨想想,若是刘邦落得如此境地,他会自杀么?可能性很小。刘邦是生活过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他的承压能力强于项羽,在此等失败面前,也许他会没有项羽那般的“羞耻心”!这正是后人凭吊项羽的诗词:“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

综上,窃以为 “屌丝逆袭”的成功,主要是对自我的认知程度,对人的态度与行为,以及在合适的时机敢于承担责任!

【第7篇】

这几天,80集的大片《楚汉传奇》终于放完了。《楚汉传奇》自2012年12月28日开始播出,到2013年2月5日全部结束,历时达1月多之久。我虽说谈不上每天都看,但也看了不下60多集。总的感觉是:这是一部精彩的历史大片。

《楚汉传奇》主要介绍的是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来病逝开始,秦二世继位,残暴不仁,天下大乱,到处都是起义军。主要有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刘邦斩白蛇起义,项羽跟随他的叔父项梁起义等等。中途大秦灭亡,各地实力强大的主要有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便有了楚汉相争。最后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自刎而死,刘邦胜出,进而建立了统治天下达四百余年的大汉王朝,史称“西汉”,刘邦也就成了“汉高祖”。

在这部大片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刘邦和项羽。我先来谈谈项羽,他武功高强,打仗又有谋略,身先士卒,重义气。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军救巨鹿,当时的主将宋义要求坐观秦军与赵军火并,好从中渔利。而项羽则要求出战解巨鹿之围。无奈他是副将,宋义是主将,接着项羽实在忍不住,便杀了宋义,自己领军。项羽前锋军救巨鹿,初战少利,他便率大军渡河,命每人只带三天的干粮,砸破锅,凿了船,下决心与秦军决一死战。果然,士气大增,大败秦军于巨鹿。从此项羽也威震天下。从这一战中,看出项羽有谋略,有勇气,打仗勇猛无比。然而,巨鹿之战后,章邯率军投降,项羽却下令坑杀所有降卒。这儿可以看出项羽的嗜杀成性,草菅人命。我想这也是他日后失民心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与项羽截然不同的是刘邦。刘邦,人称“沛公”,在家乡沛县起兵,帐下有“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著名谋士和战将。刘邦爱民如子,体恤百姓,以仁义为本。最后打败项羽,克成帝业。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的仁义和任用贤才。就像项羽一样,刘邦也有自己的缺点,那就是即位之后“大开杀戒”,冤杀了许多有功之臣。最大例子就是韩信:刘邦即位后,封了许多异姓王,但是他感到不安,万一哪天这些人谋反,自己的位子就做不稳了。于是他就开始大肆铲除异姓王,在与英布之战中,自己也受了箭伤。在这当中,最“聪明”的当属张良和萧何,张良辞官归隐,萧何假装贪污,避免了杀身之祸。总之,刘邦的滥杀无辜是他的最大缺点。

《楚汉传奇》这部大片十分精彩,它为我们阐述了楚汉之间的争斗,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非常值得一看。从中,我们可以领略那段历史,享受中华璀璨的文化!

【第8篇】

楚汉传奇中项羽的谋士,范增时年已有七十多岁,可谓老谋深虑,有一定的政治远见,能够预见“将来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四年后的寒冬,范增的话果然应验。范增虽然对项羽忠心耿耿,但范增也有其致命的弱点,这就导致了其悲剧性的结局。最终引发了项羽对他的不信任而决定自行离开,从而由于伤心过度病死在路上。

其实应当承认的是范增作为谋士还是有相当谋略的。早在跟随项羽的叔父项梁时,史称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曾为项梁出谋划策,屡出奇招,是个不可多得的重要谋士。后在攻打定陶时,不幸项梁一时大意兵败被章邯所杀,作为跟其叔叔一道起兵的项羽自然地统帅项梁的大军,范增理所当然的又跟从项羽征战天下。在项羽以后的一系列活动中,范增理应了解项羽这个人,应该深知项羽的有勇无谋、自大轻敌、优柔寡断的性格弱点。既然知道这些特点,就应该避开项羽的弱点而行之,但事实上不是这样。我们从鸿门宴上就能够很容易的看出这一点。

范增让项羽最初设鸿门宴的目的是准备借宴请之名,杀掉将来对项羽最有竞争力的刘邦。而作为宴会重要策划人之一的范增,理应知此宴的重要性,那么要想让项羽在宴会上杀掉刘邦这就需要对项羽的性格应当有充分的了解,否则就不会出现“虽数目项公,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也只会导致“项王默然不应”的结局。因此可以说范增要项羽杀刘邦和项羽不忍杀刘邦都是范增对项羽性格不够了解造成的。从而造成了历史的悲剧。

应当需要指出的是“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范增等设计的一个漂亮的借口,他们应该深知此会的重要性,因此在会前应当布置的非常周密,一旦发生意外应该有扑救措施。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当项羽在宴会上不忍心杀刘邦时,范增应立刻多找几人去舞剑,趁机杀掉刘邦。因为他深知不杀刘邦的后果是“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这真是历史的悲剧,看到这,我不能不说,既然范增深知刘邦存在的危险性,而不应该只派一个表现平庸的项庄去舞剑。以至于项庄在项伯刘邦的情况下,无法杀掉刘邦,从而丧失了大好时机。

毫不客气的说,范增的悲剧导致了项羽的悲剧,而项羽的悲剧演绎成了楚国的悲剧,否则历史将会改写。但是历史毕竟是历史,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也许这就是时势造英雄。

不管怎样,范增在鸿门宴上担当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他盲目自信,几乎把一切都设计好了。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他唯独没有算到项羽没有按照他的计划行事,也没有算到项伯会保护刘邦。致使一旦形势有变不能有效地采取措施。当刘邦等人在宴会外商量紧急脱身对策时,甚至已经脱身逃走时,宴席上的范增、项羽等人还全然不知,没有对刘邦等人严加设防。这与范增一向妄自尊大不无关系,我们可通过刘邦的谋士张良与范增相比较可看出,张良为刘邦设计时,处处与刘邦商量,表现出小心谨慎的心情,而范增却几乎不能做到这点,看到这,也许历史早就注定了范增的历史悲剧。

高手之间的博弈,找的就是对方之间的犯错。高手之间任何一次小小的失误都是可怕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对手等的就是你的失误,就可趁机一剑封喉。很遗憾,范增在关键时刻屡屡犯错,从而导致了后来范增与项羽之间的矛盾加深。曾为项羽部下,后来成为刘邦手下重要谋士陈平也是深知这些的。于是在攻打荥阳时,使用反间计,挑拨范增与项羽之间的关系,最终项羽中计,范增眼见大势所去,含恨离去,最终在去彭城的路上,病发而亡,最终导演了一幕英雄的悲剧。看电视剧《楚汉传奇》真的好感人,也很动情。我真的好久没有这么动情,这么伤感了。

【第9篇】

最近才看由陈道明,孙海英,何润东主演的《楚汉传奇》,真的越看越觉得好看了呢!

陈道明和孙海英,实在演得太好了,如果这部电视剧里,换了他们俩个演员,估计都不会有这样的好看吸引观众,何润东演的项羽也不错,如果换别的男名星演,估计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已拍成的好的整体效果。

陈道明把个刘邦演得好有特点,觉得他就是那个历史中写到的刘邦的样子,无论出生还是形象性情。

还有孙海英演的范增,我认为是他所有演过的电视剧角色中演得最好的一个。外形语气动作都相当有独特之处。

哎,项羽真是个悲剧英雄呀!离了范增,他虽然也有勇有谋,但是那谋,也是要差那么一些不完善人类的弱点的,惊叹的是,有时他就算是硬冲乱打,居然都能打胜仗,可见他有多么的英勇猛力豪气冲天。本来他都是王中王的,可惜了,失了范增的高人谋,他也失了天下给刘邦!项羽的功败,也是由他自已的天性天命天意造成的。真是悲壮!

刘邦这样一个王的天下,是靠拥有各类人才聚集才可形成的,勇智谋地利天意人和缺一不可。

说到刘邦,不提萧何,张良,韩信,樊哙等等,那怎么可以!这部电视剧中的主要演员阵容,服装道具,整体来看,我都还满喜欢的!

史书上有说道,刘邦的老婆吕雉非常的毒坏变态嫉妒心超强,可是我看这部电视剧,觉得刘邦这个汉皇帝,和吕后,都是得了天时地利人和,依着本份本性智慧机巧,自已的因果修造来了他们的天下和权位,以及后世留名。

可是到功成名就时,到老年时,苦过甘来后,刘邦和吕后也变成另一种样子了,人变得残酷变态,都是因为过去的出生经历和现在的环境地位心态改变造成的。

看史书,多少了解了一些韩信和项羽的人生,其实也都是因果天意天命使然,而且决择相当重要,因为同为楚汉时期的良将名士,张良就比他俩善终,因更知决择进退。

【第10篇】

“楚河汉界”的字样,留在儿时胡乱“将军儿”的象棋里;“鸿门宴”的故事,留在学生时代的课本里;游手好闲的刘邦成为一代帝王的疑问,留在不惑之年的心里;《楚汉传奇》串起这些点滴,了却了一个谜……

“你可以哭,但只许在我面前哭;你可以生气,但不许对我生气。”这是刘邦新婚之夜给媳妇吕雉立的“规矩”,一种男人的魅力,就此抓住了我把长达八十集的剧作看下去的兴趣。

对于刘邦“成功”原因,后人有很多复杂的解释,然而让我最看重的,还是他从一个亭长到沛公的足迹,那震憾的一段,便足以让我找到一个秘密:人之命,天注定。这个“命”,是人之本性,这个本性,恰是刘邦成功的原因:对人的驾驭。

泗水亭长到沛公,这一角色的转换,绝不是大秦政府对他的提拔。亭长时,是大秦辖下的小隶,而沛公时,是举起了反秦的义旗。这一身份的变化,注定了刘邦一生戎马的命运,从中也豁然地发现,他的成功绝非偶然,他驭人的天分昭然于一幕幕小事里:

一、敢出头,重义气

无论古代还是今天,不出头,没人认识你;不讲义气,没人敬佩你。别人既不认识你,也不敬佩你,你还去驾驭谁?谁还会跟着你?这一点刘邦做得很出色,也是他驭人的基础。

刘邦不爱劳动,不喜耕作,四十好几还光棍儿一条,确实可以说是个游手好闲之人,但他讲义气,关键时候能替朋友两胁插刀。朋友斗鸡输光了,没钱给,按行规要剁手指头。这时刘邦冲了过来,“慢,有话慢慢说,钱,我给呀!”歪头头,摊着手,一副痞子讲和、临危不惧的样子,特让人佩服。可是他哪来的钱?为了救哥们儿把那些赌徒带到了家里,让他们爱搬什么搬什么。这败家儿子,不家法伺候才怪。围着磨盘,老爹举着铁锹追,儿子抱着脑袋跑的场面让人大笑,但笑中谁又能想到他输了家当,却赢了人心呢?

吕雉一家,为了逃婚,来到沛县居住。吕老太公与县令交好,一些人为了套近乎,纷纷带着礼钱来吕府庆贺。别人出一千钱,他出“一万钱”,他哪有钱!一副无赖来蹭吃蹭喝的样子,又可爱又可笑。正吃得来劲时,一群人来吕府抢亲,吕老太公在众人面前很下不来台,对付这样的场面,刘邦在行。随手抄起一瓦罐,“啪”一脚踹开门,“谁在这闹事啊!认识我谁不?”“啪”瓦罐一摔,气场十足,其实早已使眼色让哥们儿去找人了。“不认识!管你谁谁,给我上!”那群人一顿拳打脚踢,幸好自家的兄弟及时赶到,解了围。这场面,对于在场的萧何来说,太熟悉不过,而对于吕老太公和偷偷看着的吕大小姐来说,简直是动人心魄而又崇拜之极!就这毫无做作的仗义之举,刘邦不仅白吃白喝了一顿饭,而且白得了一个好媳妇。或许正是刘邦那敢出头,重义气的举止,赢得了吕雉的欢心吧。

萧何传达上级指示,让刘邦凑三百名徭役奔赴骊山给秦始皇修坟墓。上哪弄人啊?男丁们一走,这地谁种啊?再说多少人一去不复返啊!“我不干了!”可大秦律法在那里,当亭长的就要替官府做事。没有办法,硬着头皮挨家挨户做工作,并对兄弟们说“要是凑不齐人,你们也得去。”大家有的看着他,有的在那摇头,“看什么看,我也去!我不带头,还是兄弟吗?”一句话,大家就都不犹豫了。此时的刘邦已是上有老,下有小,也不想去。虽然平时老惹父亲生气,但他是很孝顺的,当皇帝后便一直奉行“以孝治天下”。但在这关键时刻,他做出了让人敬佩的决定。临行前刘邦把家人托付给萧何,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含泪跪拜了父母。那一幕,儿子所有的劣行在刘老太公心里荡然无存了,丈夫未知的命运让吕雉深情相望,她记住了刘邦的话,没有在人前落泪,但从那一刻起,便练就了她的坚忍和深沉。当然那一幕,也感动了他的弟兄们,暗自里决定跟定了这位不为己私的头儿。

通过以上舍财救友、吕府解围、带头服役这三段剧情,足见刘邦敢出头、重义气的天性所在。也正是如此,使别人从心里生出由衷的敬佩。

二、主意正,有谋略

想驾驭别人,自己要有主张,有立场,关键时刻是大家的主心骨,而且做事有方法,不能蛮干,刘邦天生具备这个素质。看看下面几件事:

《楚汉传奇》的开头,一黑衣人想占曹氏的便宜,逃跑时把樊哙的狗肉撞到地上,樊哙穷追不舍。逃到刘邦家,被刘邦一闷棍抓到。大伙轮番收拾他时,黑衣人拿出身上的牌子,刘邦顿觉不妙,请萧何大人来验证,果然是皇帝东巡派出探路的司马令!大家一时都傻了眼,摊上大事儿了!大家都在伤脑筋的时候,刘邦却哈哈大笑。脸色一转,和黑衣人耳语几句,弄得那家伙眉飞色舞的。原来刘邦是利用那人好色的弱点,使用美人计来躲过这一劫!他对曹氏自保的本事很有信心,但少不了对曹氏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做工作。事儿是应付过去了,不过惹得自己的情人大为恼火。能不生气吗?主意太损!虽然这件事最终是萧何暗中杀人灭口才逃过此劫,但从这件事不难看出刘邦是一个遇事冷静,凭谋善变之人。

泗水亭和东岳亭因为水源打起来了,刘邦没有准备吃了亏,却被县衙的曹参质问是否参与械斗,并说谁械斗就抓谁!刘邦计上心来,让卢绾挑衅,约明日再战。第二天开打前刘邦告诉大家丢掉手里的锄头铁锹等铁器,而且事先通知萧何和曹参藏起来准备抓人。两伙人一对面,刘邦便故意激怒东岳亭的领头人雍齿,双方立刻动起手来。刘邦大喊杀人了,萧何和曹参立刻带人出来制止。结果可知:动铁器的东岳亭人众被统统带走,没事的刘邦得意的带领兄弟们开闸放水。这样主意正,有心眼的头儿,谁不佩服!

刘邦押送三百徭役,一路艰辛,迷路误时,徭役逃跑十几人,按大秦律法,二者有其一都要制以死罪。刘邦怎能不知,他满脸泥土,坚毅的表情上似乎早已料到了这个结果,左右也是死,他主意拿定,把心一横,做出了让大家大惊失色的决定:治服官差,遣散傜役,就地落草!这一决定,预示着与官府的对抗,预示着自己将带领死心踏地跟着他的兄弟们走上一条茫茫的不归之路,这条路能走多远,他也不知道,但是他就是这么果断的一个人,对自己的决定,死了也不后悔。就这样,刘邦带上几十个兄弟走进了芒砀山。你说他这个人主意正不正!

天不灭刘邦,正当刘邦在芒砀山食不裹腹之时,与自己有着相同命运的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义,引起各地流民在秦的暴政下,纷纷响应,揭竿而起,天下大乱。起义大军如风卷残云,迅速扩大到中原各地。沛县是剿是反,也是举棋不定。萧何设计说服县令,同意赦罪招还刘邦。随即萧何派贴己夏候婴去芒砀山报信,这无疑给正值绝路的刘邦以一线曙光,大喜过望。不过此时的刘邦仍然十分清醒,凭着直觉感到此事蹊跷,县令凭什么把县城拱手相让?便停在半路,让夏候婴回去打探。果不出所料,县令听说有秦军来援,于是反悔,欲杀萧何请功,幸好夏候婴及时赶到,救了这位大汉王朝未来的丞相。同时也对刘邦的机智佩服得五体投地。

攻下沛城,是刘邦唯一的出路,但沛县必竟是座城,凭他的人马刀枪,哪能轻易攻下?在几位弟兄或损或降之后,刘邦变得冷静下来,认为不可强攻,于是使出诈降之计。孤注一掷的刘邦亲自赴险,控制了县令,占领了沛县,前几日还是深山里嚼草根的刘邦,凭他关键时刻的大智大勇,凭一队生死相随的弟兄,当上了“沛公”。

对付秦差、智夺水源、遣散徒役、智取沛县,几件事似小也大,表现出刘邦的驭人之本。如果没有刘邦行侠仗义、果断决策、大智大勇,恐难至于此。从亭长到沛公,能说是他的侥幸和偶然吗?但光有这些还不能牢牢抓住人心,在更深的层次上,刘邦还具有以下两点:

三、不做绝,留余地

“当知人,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当责人,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这句话在刘邦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而自然。

萧何家葬礼上,周勃因少给两个钱,而据不奏哀乐,刘邦慷慨解囊,打了圆场。这事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萧何出而反而,二是经办人卢绾私吞了两个钱。事虽不大,但考验知人、责人之法。处理这事,刘邦天生有度。他先从樊哙口中确认萧何是出五个钱,然后单独关起门来找卢绾。经再三质问,卢绾死不承认,一口咬定主家就只给三个钱。原则面前,刘邦向来表情严肃,一个透入人心的眼神,会令心虚之人胆寒。但他还是没再追问,大叫着让他滚。朋友有错相责,按他的性格,本可一顿拳脚令其就犯,但刘邦没有那么做。最后卢绾还是承认了自己贪了那两个钱,刘邦也没再说什么。按他的逻辑,你只要做了,用不着逼你承认,但你的小辫子就永远抓在我的手里了。他就凭这天生的本事,抓住了卢绾,助了他当上皇帝。

县衙的小官夏候婴依权仗势,在曹氏的酒馆想白吃白喝,这能躲过刘邦?三拳两脚,把夏候婴骑倒在地,让他掏钱,夏候婴说什么都不服,刘邦操起旁边的一个酒坛子就“啪”地一声,夏候婴一闭眼睛,发现酒坛子原来摔在了脸边的地上。后来动了刀子,二人被曹参抓去严刑拷打,可谓英雄相惜,二人都死不承认械斗的真相,后经萧何说情,才放过他们,二人至此成了莫逆之交。如果刘邦想逞威风,把坛子摔在他脸上,那么夏候婴还会为他袒护吗?刘邦还会得到这个后来为他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大将吗?

雍齿,水源一仗,刘邦的手下败将;骊山赴役时,是刘邦押送下的囚犯,对刘邦早已怀恨在心。这点刘邦怎人不知,但当了沛公后,正是用人之际,他看中的是雍齿带兵的本事,便大度地命他为副将。自家哥们儿当然不服,没几天卢绾就和他打了起来。刘邦对付内讧问题的解决有他的方法,他不劝,反而丢把剑在地上,“有种的杀了对方,没那种就好好当兄弟!”二人消停了。“你们不服雍齿为副将,就是不服我!”大家也就没话了。然后再和卢绾掏心窝子,告诉他雍齿是什么人自己清楚,但当下要齐心协力。卢绾听后也就消气了。

后来雍齿强暴女人,被刘邦杖罚,雍齿内心不服,认为刘邦小题大作,趁其出兵时背叛了刘邦,占了沛城。刘邦费了一番周折,向项羽求援,夺回自己的立足之地。刘邦虽恨之牙痒,但还是听了萧何的劝告,放了雍齿。这大义之举,出乎众人所料,但带来的,是大家对于其大德的赞赏。如此宽广的胸怀,牢牢地抓住了人心。后来“鸿门宴”上,刘邦偷偷溜走,遇上雍齿,放了他一马,报答以当年不杀之恩。可见“得饶人处且饶人”,事不做绝,纵然自己再有理,也要留三分余地的做法,是大义之举,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从几个钱制卢绾、摔酒坛震夏候、义释雍齿这三件事上,是否可见刘邦做人处事的过人之处呢?是否可见他驭人之天分呢?

四、齁得住,立规矩

抓住人心,靠人气,靠感情,但也要靠“规矩”。这一点刘邦天生就懂,此文开头他给自己媳妇立的两条“规矩”,就十分经典。对于众人的领导,要想齁得住他们,刘邦更知道立“规矩”的重要性。

遣散徭役后,刘邦带领弟兄躲进了邙砀山。特定的环境,可不是来观光,那里有水无粮啊!靠吃树皮,挖野菜怎能生存?落草的首要任务,就是下山抢粮。刘邦立下规矩:小户不抢,不准杀人。可是自一兄弟抢粮食时,无意中杀了一个老头。为了能管住这些人,立下的规矩不能破!刘邦给大家讲清道理:虽然不想杀自家兄弟,可是大家总得有个规矩。如果山下的百姓都来反,那么死的是大家。为了大家的生存,为了刘邦“规矩”的权威性,好兄弟自尽了。这一举动,让大家对刘邦又敬又畏,这是他善于驭人的又一大天生的法宝。

这不仅又让我想起一句话“当让人,让人不必退尽,退尽则路艰。”这件事与他义释雍齿是两种概念,前者是施大德,为得人心;后者是立规矩,管住人行。正因为刘邦有这方面驭人的天分,才有后来入咸阳的“约法三章”。不论管理哥们儿,还是治理国家,都要齁得住大才之人为我所用,都要定下游戏规则共同遵守。

后来的刘邦,就凭着这样,一步步越走越远,他能够取得成功的谜底也在我心中越来越清晰。最后一集,他与自己的孙儿叨咕自己的一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谋,我不如张良;指挥军队,战无不克,我不如韩信;管理国家,收捐纳赋,我不如萧何。哎?但他们都愿意跟着我干!我也惧怕项羽,但心里却从来没服过他。咦?我赢了!这是天意啊……

这是天意吗?如果非要说天意,那要说是乱世给了他施展才华的机会,如果非要说天意,那要说刘邦天生有善于驭人的本领。从一个亭长到沛公的这些林林总总的故事,是谁都能做到的吗?做不到!那只能说是刘邦有当帝王的政治天分了。刘邦的这一天分,造就了一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刘邦这些小中见大的可贵本质,缔造了四百载旷久辉煌的大汉王朝。

咦?我赢了!真实坦率的刘邦,融伟大于自然的天性,我喜欢!

相关作文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300字 观电影《理查大冒险》有感400字 观《战狼2》有感500字 《地球·神奇的一天》观后感600字 《小猪快跑》观后感400字 《忠犬八公的故事》观后感600字 观《战狼2》有感400字 观《摔跤吧!爸爸》有感300字 观《猪猪侠》有感作文300字

推荐热门作文

云边有个小卖部读书感悟1000字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800字 《夏有乔木雅望天堂》读后感800字 三国演义观后感700字 《觉醒年代》观后感500字 红旗漫卷西风观后感600字 《高山清渠》观后感600字 观影《狮子王》有感300字 《飞屋环游记》观后感300字 可爱的鸵鸟作文200字
课外书|读后感|话题作文|作文素材|专题作文|单元作文|英语作文|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