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渴求——读《月亮和六便士》有感
一个人迷了路,多半有三种选择――一是寻找引路人,二是寻找和自己一样迷路的人,三是寻找自己。
而斯特里克兰则选择了寻找自己。在他四十岁时,扔掉工作、离开家庭、抛弃妻子,在世人心中多对他多以嘲讽以不屑。
毛姆先生是个刻薄的人,将自己不喜欢的人全写进自己的小说里,暗暗的讽刺 那些附属风雅的人物、戏谑那些人性中的丑恶。在小说的叙述者作为一个新兴的作家进入那群由艺术家和商人、政员等人共同组成派对沙龙之中时,他认识了小说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那个在四十岁之前一直扮演着好丈夫、好父亲、好合作伙伴角色。突然有一天,他抛下了他身边所有的一切去追寻他心中的梦想——当一个画家。他并不是一个天才,相反在他开始学画时期还会显得有些平庸。可他一直在不断的前进,为了找寻那个“月亮”义无反顾。
我们大部分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半边的自己,还有半边呢?早已经在年岁中被生活被岁月偷偷的啃噬了去。我们大多在年轻时候都有过梦想,也许还不止一个。可大部分人日复一日的做着梦,却害怕改变自己现有的生活。就像村上春树在《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中所说:“太阳从东边的地平线升起,划过高空落往西边的地平线——每天周而复始,目睹如此光景的时间里,你的身体上的什么突然嘎嘣一声死了。”在小说中,也许四十岁之前的斯特里克兰是普通的,可当他开始追寻自己心里的月亮时又是那么的不平凡,身上散漫着神秘的气息,对于身边的便士是如此的不屑,一切都可以是为了艺术而献身的事物。即使在塔希提岛上的他得了麻风病,身体在不断的腐烂,可他的灵魂却依旧为了画画而变得愈加完整、光彩夺目。仿佛腐烂的只是肉体,只是外在强加给他的腐臭的皮囊,而他的灵魂已经愈加的清晰坚定自己最终想要的是什么。
也许,艺术的力量不仅仅是作者所塑造出来的作品让人让人们感受到美的存在,更多一部分在于作者在不断探索作品的过程中的人文精神让人无法对它再放手或者止步。在《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中,让我看到一种重叠艺术所给人带来的双重感动,一份是来自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的,一份是作者塑造出这个形象而产生的。在我的心中,也许斯特里克兰是存在的,他有些像是炽热而疯狂的梵高,又有些像呓语般吐出哲理的尼采。因为他们共同具有超越人类灵魂的耀眼光芒。
这本书正是毛姆以画家高更为原型而作,高更与梵高曾短短同居。他们都渴望能在不断的深渊中被救赎,能在对方的作品中看到新生。在梵高为高更画的《高更的椅子》中,一把褐色的木椅。椅子不再是空空的等待,而是有了专属的等待。这把椅子是最为简朴的家具,但是却顽强、有力,像是在对抗着些什么,牢固不肯妥协,这是梵高眼中的高更。梵高的热情感染了高更,两人在一起时经常疯狂创作,但两人对于创作却始终是背道而驰。两人共同生活的梦想在现实中被撕扯、扭曲。他们经常争吵,在两人激烈争吵后的那个夜晚,梵高在绝望中割下了自己的右耳,两年后开枪自杀。我突然想到库特拉斯医生走进斯特里克兰的木屋时他所看到的那幅斯特里克兰的临死巨作“他感到又惊又喜,那是一个人目睹世界混沌初开时也许会感觉到的惊喜……”。
在书的前半部分,我看到的是书,而在书的后半部分我看到的是涂满颜料的世界,是充斥着预言的气息。这是一本看完让人像是猛然被人敲击了灵魂的作品,能让我们平凡而又碌碌无为的生命之河泛起一阵波涛骇浪。他们以早于这个世界的眼光看透了这个世界,以智者的身份对生命进行考究。“这群画家,被一种名叫“人”怪物伤害、恐吓,最终,他们开始相信自己的幻影,并在白昼之中看见了活生生的妖怪。”看毛姆的书,始终能感受到他对“生”的那种恍惚与不确定,我觉得他想要表达的东西大致是如果生命的意义仅仅只是“生”,这样的人生丝毫没有任何意义。
对于生命的渴求是在生命有意义的基础上,理智的人大约能想明白,感性的人大多都会疯掉。可他们绝对不是白白疯掉的,疯只是他们人生中所作的众多作品之一,当然死更不例外。而我们这些既不理智又没有感性的人,多是低着头拾着便士而生活的。
如果你还年轻,却还依旧迷茫。你一定要读读毛姆的这本书。如你所见,世界是复杂的,价值观是多样的,但对生命的渴求是不变的,你一定要找到你喜欢的那一个,走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