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皮皮作文网 · 中小学古诗词鉴赏
目录
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学生国学经典 > 中小学古诗词鉴赏 >

《定风波·三月七日》解析·苏轼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2-04-09 15:36:49

定风波·三月七日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01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02

赏析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仍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03

词句注释

(1)定风波:词牌名。

(2)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3)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4)已而:过了一会儿。

(5)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6)吟啸:放声吟咏。

(7)芒鞋:草鞋。

(8)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9)料峭:微寒的样子。

(10)斜照:偏西的阳光。

(11)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12)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04

思维拓展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05

答案

(1)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2)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相关作文

《枫桥夜泊》解析·张继 《画眉鸟》解析·欧阳修 《赠刘景文》解析·苏轼 《回乡偶书》解析·贺知章 《古朗月行》解析·李白 《题西林壁》解析·苏轼 《江上渔者》解析·范仲淹 《江南》解析·汉乐府 《春日偶成》解析·程颢

推荐热门作文

《钱塘湖春行》解析·白居易 《虞美人·听雨》解析·蒋捷 《定风波·三月七日》解析·苏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解析·李白 《游子吟》解析·孟郊 《赠汪伦》解析·李白 《绝句》解析·杜甫 《望庐山瀑布》解析·李白 《绝句二首》解析·杜甫 《游山西村》解析·陆游
课外书|读后感|话题作文|作文素材|专题作文|单元作文|英语作文|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