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皮皮作文网 · 中小学古诗词鉴赏
目录
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学生国学经典 > 中小学古诗词鉴赏 >

《题西林壁》解析·苏轼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2-04-09 12:38:51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01

诗词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02

词语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面。

4、各不同:各不相同。

5、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6、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7、缘:因为;由于。

8、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03

专家解读

如果说宋朝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其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

《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诗人先很真实的写游山所见,展示庐山的丘壑纵横、峰峦起伏之多变的瑰丽险峻的姿态,接着顺势进行借景说理:如果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就会各不相同。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即大家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此这首诗的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堪称是奇思妙发,使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无穷、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的理性认识,也可以延伸到观察世上的万事万物,也是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人因为所处的地位、眼界、格局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也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所以,《题西林壁》不仅能让人欣赏到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用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诗使人百读不厌。这也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作哲理、警句的原因。

04

知识拓展

苏轼这个妇孺皆知的名字,号东坡居士,后人习惯称其为苏东坡。苏轼出身于北宋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中。苏轼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都是知名之士。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自幼聪颖过人,到成年后,博通经史百家之学,看待事物有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旷达态度,他的这种处世哲学,成为他身处逆境时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也深深地渗透到他的文学作品中。

苏轼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千古奇才,他不仅博学多识,才气横溢,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领域都有极高造诣,而且他把文学当成自己真正的生命。他的作品是那个时代的反映,是他生活和思想的体现,也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相关作文

《枫桥夜泊》解析·张继 《画眉鸟》解析·欧阳修 《赠刘景文》解析·苏轼 《回乡偶书》解析·贺知章 《古朗月行》解析·李白 《江上渔者》解析·范仲淹 《江南》解析·汉乐府 《春日偶成》解析·程颢 《小儿垂钓》解析·胡令能

推荐热门作文

《钱塘湖春行》解析·白居易 《虞美人·听雨》解析·蒋捷 《定风波·三月七日》解析·苏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解析·李白 《游子吟》解析·孟郊 《赠汪伦》解析·李白 《绝句》解析·杜甫 《望庐山瀑布》解析·李白 《绝句二首》解析·杜甫 《游山西村》解析·陆游
课外书|读后感|话题作文|作文素材|专题作文|单元作文|英语作文|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