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皮皮阅读 · 知道点中国名人
目录
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知道点中国名人 >

“人屠”将军白起·五 名将风流

发布时间:2022-06-03 09:24:28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在中国历史上,有些将军是以杀人出名的,他们中首屈一指的,自然是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白起是战国四名将之一,擅长野战和攻城战。他征战四方,分别与楚国、魏国、韩国、赵国交战多次,攻取七十余城,是个常胜将军,被誉为中国“战神”。然而,在赫赫战功之后,他也是个杀人魔王。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白起的杀人记录如下:秦昭王十四年,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秦昭王三十四年,攻魏,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秦昭王四十三年,攻韩,斩首五万。这样算下来,在白起导演的最负盛名的长平战役前,他已杀了四十来万人。不过,真正大规模的屠杀是在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一战。

战国纷争数百年,强国之道百家争鸣,你方唱罢我登场,闹哄哄的局面太久,渐有大统一之势,各个国家既然不能靠签订契约、联盟来形成安定结的局面,就只能通过战争来解决,当时军事实力最强的无过于秦、赵,长平一役正是决定了秦赵两国未来命运的一战,也间接决定了结束乱世统一中国的主人。众所周知,战争乃是政治之延续,可算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赵国尽管良将兵不逊于秦国,可赵王大大不如秦王,赵国的政治手段大大不如秦国,这就是最大的区别了。长平之战的较量,看似刀兵相见,然决定胜负的关键在战场之外。

秦国采纳范睢“远交近攻”战略以来,于公元前262年,即秦昭王四十五年伐韩,此为长平战役的开始,此役历时三年,最后几个月才是赵括和白起决战。

韩国以“上归赵”换取赵国参战。上高地是邯郸战略屏障,秦之伐韩亦是把矛头指向赵,所以赵王经廷议之后决心接受上,抗击秦军。

公元前260年,秦军围攻上,赵使良将廉颇应之,初战赵军不利,廉颇遂以坚壁待秦。廉颇以弱示敌,旨在利用地势打持久战,而秦军补给线太长,只可速战。秦军几番出击,始终不能跨越丹河一步,士气低落,长此下去,形势对秦极为不利,所以秦国开始试图让赵军改变战略。

秦国略施小计,就使赵王换下了廉颇,启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括取代廉颇后按照赵王的意图采取主动进攻的战术,白起则避其锋芒,先退兵,再阻隔,大胆穿插,控制据点,形成合围,消耗到赵军粮绝而取胜,这一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大规模敌军的包围战,极为罕见,凭借和敌人差不多的士兵数量,要围困四十万的敌兵,这种战术实施相当困难,一不小心就会弄巧成拙的,不过白起成功了。

当时政治形势是:赵国遵行唯利是图的战略,时纵时横。当秦危及自身安全时,就合纵抗秦;当秦的威胁解除时,又与秦的关系暖昧,连横攻城掠地。山东诸国对赵国很不信任。长平战役初期,赵国举棋不定,试图同秦国讲和,从而失去了和纵的机会。而秦国却密切注视着合纵成败,秦国的意图是“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可惜赵国不知道。到后来赵军陷入困境,粮道断了,赵国再“急请粟于齐、魏、楚”,自然无任何一国响应。

就在此时,秦王听说赵国食道断了,于是动用了倾国之力来对付赵国,而赵国无动于衷,不闻有任何援军,也不见打通粮道,更没有政治外交上卓有成效的努力争取,轻轻松松便丢了国运。长平之惨败,首当其冲是赵王之失算。

长平之战的结果是:秦国方面,秦军惨胜,死伤过半;赵国方面,主将赵括战死,降者数十万,都饿得疲惫不堪。白起这时候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降秦的赵军四十多万全部坑杀,只留下了二百四十人归赵。尽管有人认为这个数字有些夸张,但它仍为历史上罕见的大屠杀。白起一生功过因长平大屠杀受到后人的长久批评。长平之战是白起的最后一战,战后白起和丞相范睢闹意见,不欢而散,后来得罪秦王,被杀。在他死前,说了这样的话:“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真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名著知识 ·世界名著 ·世界名著英文版 ·少儿故事 ·经典童话 ·查理九世全集 ·古典小说 ·笑猫日记全集 ·淘气包马小跳书 ·伍美珍小说
课外书|读后感|话题作文|作文素材|专题作文|单元作文|英语作文|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