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收复台湾
17世纪,荷兰崛起,成为“海上马车夫”,称霸海洋。之后荷兰开始扬鞭于中国,把魔爪伸向台湾。1624年,荷兰以经商互市为借口,将我国的台湾岛置于其统治之下。为摆脱荷兰的殖民统治,台湾和福建沿海人民奋勇反抗,最终在郑成功的领导下,收复台湾。
郑成功,福建南安人,出生于明末清初的战乱时代。
1646年,郑成功起兵抗清,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抗清力量。眼看大清统一大一陆已成定局,郑成功从全局考虑,打算收复台湾,作为抗清根据地,并解救生活在水生火热的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各族人民。
于是,郑成功一方面派人到潮州沿海筹集粮草,另一方面传令修理战船、兵械,等待时机成熟后渡海伐虏,收复台湾。
一切准备就绪,郑成功在金门举行隆重的誓师仪式。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领将士浩浩荡荡地从金门料罗湾出发,横渡台湾海峡,第二天就抵达澎湖岛。休整几天后,郑成功率军继续扬帆东进,不料,行进到中途遇上了大风一浪一。海面突然刮起暴风,黑云遮天,狂风怒吼,卷积着乌云,风越来越大,一浪一也越来越高,无奈之下他们只能退回澎湖岛。
在攻打台湾之前,郑成功已经派人探明了敌情,由鹿耳门外海入港,共有南北两条航道可攻入荷军驻守的据点——台湾城和赤嵌城(今台南市西安平)。其中南航道口宽水深,船比较好进入,但有重兵和重炮防守,比较难突破;而北航道,即鹿耳门航道,道窄水浅,军舰只能在涨潮时才能通过,荷军根本就没有派兵把守。
郑成功因此找到了破敌大计——选择从鹿耳门航道突袭进入,出其不意,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而军舰要想从鹿耳门航道进入,就必须掌握潮汛的规律。当然,从小生活在海边的郑成功深谙此道。每月初一、十六两日大潮,鹿耳门港的水位要比平时高五六尺,这样军舰就可以悄无声息地驶入。
眼看初一就要到了,粮草已所剩无几,大风仍在肆虐,郑成功不顾众将的坚决反对,当机立断,下令强渡。
在与暴风雨搏斗了一一夜之后,郑成功终于率军在拂晓抵达鹿耳门港外。
郑成功一面亲自勘察地形,一面等待海水涨潮。不出他所料,中午,鹿耳门港海水大涨。郑成功一声令下,大小战舰鱼贯而入,顺利进入鹿耳门港。
当荷兰人正享受着腐朽的殖民生活时,郑成功的军队如天神般从天而降,敌人吓得几乎跌倒在城墙上,只得匆忙组织反击。但由于布防失误,只在南航道派重兵把守,从北航道进入的郑军在大炮的射程之外,荷兰军发现自己的坚船利炮根本派不上用场。
郑成功率军顺利登陆。台湾各族人民闻讯赶来,惊喜万分,激动不已,争先恐后地帮助郑成功的大军登陆。不多时,郑成功的主力成功登陆赤嵌城以北的禾寮港(在今台南境)。
登陆后,郑成功审时度势,立即包围了荷兰军的军事据点之一——赤嵌城,切断了其与另一军事据点——台湾城的联系。郑军与荷兰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荷兰军被打得抱头鼠窜,落荒而逃。赤嵌城内的荷兰军眼看援兵无望,孤军难守,经过郑成功的劝降,终于决定弃城投降。
赤嵌城的荷兰军投降之后,郑成功大为振奋,集中全军包围台湾城,希望一鼓作气,攻下荷兰人盘踞的最后堡垒。郑成功写信督促荷兰军总督揆一投降,他在信中义正词严地写道:“台湾是中国的土地,长久以来被你们荷兰人占据,现在我们要收回我们的领土,你们理所应当归还 给我们。”
但顽固的揆一却不是这样想的,一方面他寄希望于荷兰海军的强大作战力,派出王牌舰队应战;另一方面,他还 在幻想有援兵增援,负隅顽抗,拒绝投降。
鉴于台湾城堡垒坚固,于是郑成功转变策略,在所有通向城池的街道都筑起防护堡垒,采用挖壕沟的战术,围困荷兰军。
漫长的包围终于使荷兰人失去了斗志,1662年2月1日,荷兰人在弹尽粮绝、援军无望、无法扭转颓势的情况下,最终向郑成功投降。
至此,宝岛台湾三十八年的殖民统治结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虽然郑成功收复台湾五个月后,就因积劳成疾不幸逝世。但他披荆斩棘、收复失地的雄才伟略,反对外来者入侵,捍卫民族利益和领土完整的不朽功绩,永远载入史册,被百姓千古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