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二首(其二)·赏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诗本描绘的是一幅女子采莲图,画面本应是少女们在水中采莲的景象。但诗人却始终没有正面描写她们,而是故意把她们和荷花合在一起来写,她们的身影在艳丽的荷花丛中,若隐若现,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引人遐想的美好意境。
“荷叶罗裙一色裁”写采莲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这个看似普通的比喻,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荷田环境融合在了一起,构成了融洽无间的整体。
我们可以想象,采莲女子置身在碧绿的莲池间,荷叶与罗裙一色,便产生了一种朴素而自然的美丽风致。
“芙蓉向脸两边开”,写少女红润娇艳的脸庞正掩映在荷花之间,看上去好像艳丽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在一起,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优美的画面:在那繁密的绿荷红莲之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中,几乎分不清哪些是荷叶,哪些是罗裙;此时,少女的脸庞则和美丽的荷花相互映照,人面和花容也难以分辨出来,仿佛采莲女子本就是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描写真切而充满田园风味,让人感觉清爽自然。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诗人开始写动景,乱入,即混入,暗含难辨之意。荷叶罗裙,人面花容,本就融为一体,难以分辨,刚刚定神分辨清楚,这“入”之间,稍不留神,采莲少女就又与绿荷红莲融在一起,不见踪影了。这句描写的情景正是观者在一瞬间产生的一种“看花了眼”的情形,流露了观者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和惆怅、迷惘之感。
然而,观者正当焦急地寻找的时候,荷塘中忽然传出了歌声,这才知道,原来“看不见”的采莲女子还 在这茂密的荷丛之中。观者通过“闻歌”“始觉有人来”,但不见她们的身影。这一描写,更增加了采莲画面的生动情趣和诗境的含蓄委婉。
我们仿佛已经看到田田荷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者久久伫立凝望的身影,以及采莲少女们美丽、活泼、充满青春活力的形象。她们欢乐的歌声不断地回荡在美丽荷塘中。
诗人没有正面描写采莲女,但通过莲的侧面烘托,把采莲少女写得有声有色,若隐若现中尽现她们的活泼美丽,非常巧妙独到。
【后人点评】
《唐诗笺注》:“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意所本。‘向脸’两字却妙,似花亦有情。乱入不见,闻歌使觉,极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