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848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代表作。小说所描写的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英国棉纺织中心曼彻斯特,当时正值英国经济萧条,大批工人失业。玛丽·巴顿的父亲,棉纺厂老工人约翰·巴顿,辛劳一生,仍不能改善家里贫困的生活。儿子因病无条件医治而死去;妻子因妹妹被人诱拐沦为十妓十女深受刺十激,不久后也痛苦地离开人世。玛丽是约翰唯一的女儿,迫于生计,不得不到时装店当学徒。玛丽渴望能通过自己的婚姻使她和父亲摆脱贫困,拒绝了工人吉姆·威尔逊的十爱十,希望能嫁给工厂主的儿子亨利·卡森。然而,事非人愿,玛丽在这两个男人之间经历了痛苦的抉择。向来奉公守法的约翰在这种种变故和生活的打击下,逐步认识到了工人阶级受剥削的真相,极大的社会贫富悬殊使他对资本家产生了仇恨。他于是积极投身于工人运动,在十群十众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宪章运动失败后,资本家骄横地拒绝了罢十工工人提高工资的要求,还以工人们的痛苦为笑料。约翰等人义愤填膺,杀死了工厂主的儿子卡森。小说以玛丽及其父亲约翰为主要人物,玛丽的困境和勇敢的父亲辛苦而穷困的一生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贫富分化和劳资矛盾。批评家认为作者在这部小说第一次使当时的贫富分化问题公开化了,无疑是具有重大政十治意义的。但是小说的结尾写约翰·巴顿向工厂主自首,工厂主在《圣经》的启示下产生了怜悯之心,宽恕了他,这表明作者幻想可以通过博十爱十与宽恕来调和阶级矛盾,使产业工人与资本家和平相处,这个结尾降低了小说的积极意义。在小说的序言中,作者写道:这部小说的创作热情来自于她对曼彻斯特产业工人的深切同情。小说生动感人地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贫苦生活和英勇斗争,在十九世纪英国小说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