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弋阳(今江西弋阳)人。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举进士,授抚州司户参军,随即辞职。吴潜宣抚江东、江西,任差干办公事。景定末(1264),以忤贾似道,谪居兴国军。度宗咸淳三年(1267),赦归。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大举南下,枋得出任江东提刑、江西招抚使,防守信州,终因孤军无援而失败。后隐姓埋名于建宁唐石山。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四月,福建参政魏天合将其解送至燕京,绝食死。《四库全书》收《叠山集》五卷,《全宋诗》录其诗四卷又二句。
“庆全庵”为诗人隐居于福建建宁唐石山时为所居取的室名。信州失守后,他的妻子儿女及兄弟叔侄均惨遭杀害,唯有他逃脱,故名。此诗借歌咏住所边的桃花来表明当时自己的生活态度。
首句写自己隐居于此的目的是为了躲避政治灾难。典故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说晋代有个渔夫,沿着一条小溪溯流而上,忽逢桃花林夹岸,落英缤纷。在桃林尽头,有个山洞。穿过山洞,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有良田、美池、桑竹、鸡犬,人们都怡然自乐,说他们的祖先避秦时战乱来到这儿,并热情地招待了他,叮嘱他离开后“不足与外人道”。
次句写自己与世隔绝,缺乏时间概念,对时世也不甚了解,见到桃花开放,才意识到又一个春天已经来临了。于平淡中透出一种无奈的心情。
后两句紧扣我们在上面所提到的典故,告诫自己隐居要注意保密,否则会惹出麻烦。三句比喻不要露出蛛丝马迹,末句是说如果走漏消息就会有人找上门来。
这首诗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非常贴切,从而既含蓄而又准确地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处境与志向。正因为采用典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所以也更加耐人寻味。不过他的保密工作没有做好,还是被人发现了,惹来许多麻烦,最终被解送燕京,不屈而死。不过这也实现了他的志向,保全了他的民族气节,得以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