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沈石溪动物传奇故事 >

猫头鹰的计划生育全文在线阅读

发布时间:2015-05-20 15:31:32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许多动物的生育能力是十分惊人的,稻叶蝉年生五到七代,理论上说,一对稻叶蝉一年后便可膨胀为成千上万的集团军。家鼠年产三到四代,每窝十几只幼鼠,三个月后幼鼠长大成熟又可产崽,如果不发生意外,一对家鼠一年后滚雪球般地变成两千多只。有这么一种规律,越是低等动物,繁殖率就越高;反之,高级动物,繁殖率往往偏低。例如大象,雌象平均五六年才生一胎,每胎只产一崽。

大自然奉行适者生存的原则,生命按高级与低级的顺序形成一条食物链,处在食物链下端的动物,遭受各种敌害的侵袭,还有疾病和自然灾害威胁它们的生存,如果生育滞后,这一物种很快就会被大自然淘汰掉。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老鼠也像大象那样五六年才生一胎,每胎只产一崽,在豺、狼、猫、獾等食肉兽的捕食下,早就被逮尽吃光了。

以高繁殖抗衡高损耗,是许多动物采用的一种生存策略。

圆通山动物园养着两对雕鸮,这是一种大型猫头鹰,体长约有半米,凶猛威武,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猫头鹰是一种食肉性猛禽,主食鼠类。在野外,一只普通猫头鹰年平均消灭500只老鼠,是自然界的捕鼠能手。雕鸦捕鼠的本领更是高强,一只雕鸮年平均消灭1000只老鼠。雕鸮的繁殖率在食肉猛禽中算是高的,年产两窝,每窝可达十二枚卵,也就是说,一对成年雕鸮,如果正常生育,一年后即可达到二十六只,幼鸟一年后成熟,也要产卵抱窝,这么一来,用不了三四年时间,整个笼子就要塞满雕鸮了!

然而,六七年过去了,两对雕鸮仅仅发展成四对雕鸮,加上老死的两只雕鸮,六七年时间也不过增加了六只雕鸦,一年平均增加一只还不到呢。

有一些动物,不适应动物园囚禁的生活,离乡背井,心情苦闷,恐惧忧伤,会停止繁殖。例如美洲狮,虽然我国许多大城市的动物园里都有展览,但却从未在我国动物园里成功繁殖过。我想,或许雕鸮也跟美洲狮一样,不习惯在笼养的环境里繁殖吧?

“不不,雕鸮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鸟类,在笼舍里能像在野外时一样产卵抱窝。”著名鸟类学家吴教授很肯定地说。

“那为什么这些雕鸮的繁殖率这么低呢?”我不解地问。

“雕鸮是依据老鼠的数量来调节自己的生育的,动物园每周只给这些雕鸮喂一次小白鼠,它们自然就把生育控制到最低限度了。”

是的,动物园没那么多活的小白鼠天天喂这些雕鸮,平常都投放碎猪肉,只在周末喂一次小白鼠,而且定量配置,每只雕鸮供应两只小白鼠。结果,每季产卵期,一只雌雕鸮只产一两枚卵。

没想到,小小的雕鸮,在生育问题上,竟表现得如此理智,让人类汗颜。

野外研究资料证明,雕鸮在鼠类猖獗的年份,产卵最多,每窝都在十枚以上,若自然界鼠类减少,雕鸮立刻会调整自己的产卵数量,有时甚至减少到每窝仅一枚卵--独生子女。

老鼠盲目生育,高速度繁殖,以保证种族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保持繁荣昌盛。雕鸮量入而出,依据食物的多寡调节自己的生育,也有利于种族的生存和发展。鼠类猖獗的年份,食物丰盈,无饥饿之虞,多生后代,对种族的繁荣当然有益。但若鼠类减少,食物拮据,此时还像过去那样生一大堆雏鸟,僧多粥少,必然带来饥饿恐慌,只能养活两三只雏鸟的食物要喂养十几只雏鸟,结局要么在不可避免的争食过程中大部分雏鸟死于自相残杀,要么只只雏鸟都成为饿殍。在这种时候,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减少后代的数量,与食物资源--鼠类的数量相匹配,看起来,后代的数量是减少了,但存活的比率却大大增加,生活的质量也相应提高。

其实,自然界许多高智商的动物都会根据环境、气候和食物资源的变化而调节自己的生育。

生活在西双版纳勐捧自然保护区的一群野象,二十年前为十七头,由于该保护区被当地村民烧山开荒,森林面积不断缩小,那群野象二十年没有生育,十七头锐减到十二头,而且都是清一色的中老年象。五年前当地政府加大保护森林资源的力度,退耕造林,改善了大象的生存环境,结果观察人员发现,这群野象里出现了两头乳象,结束了二十年不育的历史。

还有一些动物也能控制自己后代的数量,但手段却相当残忍。

非洲狮群在大旱之年,水源枯竭,食物匮乏,这时候母狮往往会把刚出生的幼狮咬死并吃掉,以减少竞争对手,度过荒年。

我在西双版纳当知青时,院子一棵大榕树上住着一对啄木鸟,每年都要繁殖出六只到八只雏鸟,但有一年,气候反常,三月份下起了霜,许多热带树种都冻死了,啄木鸟赖以生存的食物--寄生在树干上的各种蛀虫锐减,春末夏初之际,这对啄木鸟又孵出了八只雏鸟,食物难觅,八只雏鸟瘦得三根筋挑着一只头,一见到亲鸟的影子就拼命伸长脑袋嗷嗷待哺,两只亲鸟从早到晚飞进飞出也无法满足这些雏鸟。

这天中午,我在房顶补茅草,突然听见大榕树上传来雏鸟尖叫声,扭头一看,一只亲鸟站在鸟巢上方一根横枝上,嘴里叼着一条虫子,饿极了的雏鸟们都争着想吃到这条美味虫子,但亲鸟却并不像平常那样讲虫子塞进头伸得最高的那只雏鸟的嘴里,而是将虫子在雏鸟们头顶上不断晃动。强烈的诱惑,使雏鸟们忘了危险,拥到鸟巢边缘,互相推搡着挤对着倾轧着,大有一种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危险。

叽--终于,一只身体较瘦弱的雏鸟被其他雏鸟挤出鸟巢,摔下树去。那只亲鸟,对发生在自己眼皮下的祸殃视而不见,照旧摇晃虫子进行诱惑。叽--又一只倒霉的雏鸟失足跌在地上,呜呼哀哉。不过几分钟时间,八只雏鸟有六只从鸟巢摔下树了,死于非命。直到这时候,亲鸟才将虫子塞进一只雏鸟的嘴,结束了这场死亡游戏。

这对啄木鸟,其实是在依据食物调节自己的生育,但它们不是在事先有预见性地理智地控制自己的产卵数量,而是在事后用留良汰劣的办法来实施调节,减少后代数量。比起雕鸮防患于未然的做法来,手段残忍,场面血淋淋,实在是不足取的。

这两年,昆明郊区鼠口膨胀,许多农田一半以上的粮食都被老鼠糟蹋了,一个村庄里还发生成群结队的老鼠当着老母猪的面咬死了一头小猪崽子的事,闹得鸡犬不宁。省政府要求圆通山动物园多繁殖一些雕鸮,放到鼠害猖獗的地方。员工们天天给四对雕鸮喂活的小白鼠,管饱管够。正值雕鸮的产卵期,结果每只鸟巢都有十一二枚卵,三个月后孵出四十多只雏鸟,从未有过的丁口兴旺。半年以后,将这些长大的新一代雕鸮放归田野,对遏制鼠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动物都把繁殖作为一种生存策略,归纳起来,无非就是三种策略:一是用几何级数的高繁殖来对抗天灾人祸形成的高损耗;二是按照习惯盲目地生养后代,一旦发现食物不够维持自己与众多后代的生存,便用残酷的手段淘汰一部分后代;三是缜密观察、事先估量食物资源能养活多少后代,进行相应的繁殖,保持生态平衡。

毫无疑问,第三种策略最为明智。

生命的本能,就是不断复制自己的基因,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多多留下自己的后代。然而,任何物种的发展都受到地域、气候、食物资源等条件的制约。无限制的发展,只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一个物种的繁殖,一旦超过了一定的密度,就会打破生态平衡,先是破坏有限的资源,继而引起群内争斗,而这种争斗要持续到出现新的平衡后方能告一段落。

例如老虎,平均五十平方公里的山林能养活一只老虎,若五十平方公里的山林生活着十只老虎,这个范围内所有的食草动物很快就会被消耗干净,这时候,这十只老虎即使亲兄弟亲姐妹,也不可避免地会为了争夺生存权而大打出手,到最后,其中九只老虎不是逃到其他地方去开辟新的领地就是被杀害。在有限的食物资源面前,多一张嘴,就多了一份竞争,多了一份压力,多了一点危机。

雕鸮不愧是动物界计划生育的模范。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分享到:

推荐阅读

·名著知识·世界名著·世界名著英文版·少儿故事·经典童话·查理九世全集·古典小说·笑猫日记全集·淘气包马小跳书·伍美珍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