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防震玻璃
我们知道防弹玻璃摔不碎,但有一种“普通”的玻璃瓶也摔不碎,这是为什么呢?
1904年夏天的一个夜晚,法国化学家贝奈第特斯像往常一样,做完一个实验后,就整理一下药品架,谁知一不小心,“啪”的一声,一只药瓶掉到地上。他连忙俯下身子去捡,奇怪的是,药瓶一点也没有破,只是上面有一些裂纹。这引起了贝奈第特斯的关注:“那只瓶子难道是什么特殊的材料做成的?为什么没有摔碎?用它来做车窗玻璃该多好啊!”
于是,贝奈第特斯拿着那个小瓶子在灯光下,像看什么“古董”似的颠来倒去地观察,可还是没有看出什么名堂来。
他百思不解,又找来其他的小瓶子进行比较、观察和试验,终于找到了原因。
原来,这只小瓶子里,曾经盛过硝化纤维的乙醚溶液,时间长了,乙醚蒸发后,留下的硝化纤维形成一层胶膜,这层薄膜像一层皮一样,牢牢地黏合在小瓶子的内壁上,所以药瓶玻璃碎片被这层皮拉住了。
这个发现给贝奈第特斯带来启示:一块玻璃有这么坚固的力量,那么两块合在一起呢?于是,他将两块玻璃中间涂上一层硝化纤维薄膜,后来经过无数次的研究,终于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块高效能的防震玻璃。
【拓展知识】
乙醚是古老的合成有机化合物之一,分子式c2h5oc2h5。无色易燃液体,极易挥发,气味特殊。能与乙醇、丙酮、苯、氯仿等混溶。与10倍体积的氧混合成的混合气体,遇火或电火花即可发生剧烈爆炸,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长时间与氧接触和光照,可生成过氧化乙醚,后者为难挥发的黏稠液体,加热可爆炸,为避免生成过氧化物,常在乙醚中加入抗氧剂。性稳定,其蒸气在450℃以下不发生变化,550℃时开始分解。100℃以下,与酸、碱不起作用。与三氟化硼作用形成乙醚化的三氟化硼,在烃基化、酰化、聚合、失水、缩合等反应中用作催化剂。可直接氯化(冷却下)生成一氯、多氯和全氯醚。
工业上,乙醚可由乙醇在氧化铝催化下,于300℃失水制得。
【拓展知识】
1832年,法国人h·布拉孔诺在一次实验中,棉布围裙被硫硝混酸弄湿,于是清洗后用手提着在壁炉边烤干。就在即将干燥的时候,眼前一亮,围裙不见了。原来,棉布中的纤维素已经被硝酸酯化为纤维素硝酸酯。
1846年,化学家舍恩拜因使用硝-硫混酸制出了硝酸纤维素,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它是一种白色的纤维状物质,物理性质与棉花基本相同;它的爆炸威力比黑火药大2~3倍,可以用于军事,所以被称为“火棉”。不过,火棉的燃爆速度实在是太快了,甚至高于苦味酸。如果制成炮弹,那么在发射出炮筒之前就会爆炸,非常不安全。但是,用醇—醚混合溶剂处理并碾压成型后,其燃爆速度就能明显减慢,可以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射药或者固体火箭推进剂的成分。硝化纤维的爆炸反应方程式为:
2(c6h7o11n3)n=3nn2↑+7nh2o↑+3nco2↑+9nco↑
由于其爆炸不产生任何烟尘,所以也被称做“无烟火药”。学名纤维素硝酸酯,旧称硝化纤维、硝化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