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的《三字经》,我们主要讲了“三”开头的两句话,接下来的《三字经》,就是“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三字经》也在进行一种尝试十性十的教育。首先教给孩子,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不停地循环往复,无穷无尽。“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应乎中”这三个字,里边到底蕴含十着多少的深意?是不是像我们大家认为的,“应乎中”对照着中间,东西南北?这里面的确有值得解释的东西。这“应乎中”的“中”,大家真的都理解了吗?不一定,为什么不一定?我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是什么意思?很多人会讲,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十共十和国的简称,对吗?不全对。中国的一个主要的含义,或者说相当主要的含义,是说我们这个国家居于世界之中。这是中国古人对世界的一个观感,认为中国就在世界中间。
到了战国的时候,古代的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有了进步,就出现了另外一种说法,还是跟“四”有关的,叫“四极”,也就是说四个极端、四个极边。哪“四极”呢?东方大海、西方流沙,那个时候我们对西边的认知可能刚刚到了今天新疆那一带。北方千里冰雪、南方千里炎火,炎火就是熊熊大火,非常热的地方。这叫“四极”。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了解,对地球上其他部分的了解,是随着中外交流史的推进,一步步增加的。
远古时期的人们,对自己居住的地球刚刚开始探索认知。古人以为地球是方的,而我们中国人就居住在地球的中十央。但是古人判定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却是正确的,而且一直沿用到今天,那么古人是怎么判断出这四个方向的呢?
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没有问题。那么,我又要提出一个问题,古人最早确定的是哪个方向?古人最早确定的是东西向。为什么古人最早确定东西向,而非确定南北向呢?我们去看汉字,当然是看繁体的汉字,如果大家能写篆文更好。“东”,大家看到了吗?一个日,一个木,正是表示太十陽十从树上冉冉升起。古代的自然环境当然比今天要好,到处都是森林,郁郁葱葱。古人一看,太十陽十怎么从树上升起了,还每天都从那里升起,固定的。好,就先把它定为东。古代人跟着太十陽十的轨迹看,每天差不多的时候,它又从西边落下去了。在甲骨文当中,西是什么样子呢?西就是一倦鸟,很疲倦的一只鸟,在树上歇息。这就是西,西有点歪歪的,好像迷迷糊糊要睡着了。这就是“东西”。相对着,我们才定下“南北”。“应乎中”这三个字,对我们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个例子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拿北京城做例子,我们就能明白什么叫“应乎中”。北京城的中心在哪里啊?紫禁城。紫禁城的中心在哪里啊?在太和殿。太和殿的中心在哪里啊?在皇帝宝座。皇帝这个宝座是放在太和殿的正中间的,那都是“应乎中”,对应着中间。相应地,北京有四城,东西南北四城。东西南北有什么?天地日月四坛,即天坛、地坛、日坛、月坛。这样的一个结构,就表明中国古人的思想,受《三字经》所表达出来的这类思想的影响有多深。“应乎中”在古人心目当中重要十性十有多大!我给大家接着举个例子,还是举太和殿的例子,还是举皇帝宝座的例子。大家如果到太和殿去参观,稍微把头抬起向上看看,上面是个巨大的蟠龙藻井,里面有龙,龙嘴里衔着一颗大球,意思就是龙戏珠,非常吉祥。这个珠子的下十面就是皇帝宝座,非常准的,也就是正对着皇帝的御头。皇帝的御头就应该是正对着这个珠子,一点不能差。按照古人的观念,如果偏差了要出大事。是不是只是说说而已的呢?不知道,反正一直有这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