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皮皮阅读 · 哲理散文
目录
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散文 > 哲理散文 >

《大暑不热,五谷不结》原文·李建永

发布时间:2022-11-29 20:33:39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唐代诗人杜牧有句:“大暑云酷吏,清风来故人。”前半句将大暑比作酷吏——指古代施行严刑峻法的官吏,大暑天的酷热,就像下狠手的酷吏一样令人生畏,因而俗话也说“大暑如酷吏”;后半句则讲,立秋以后清风徐来,天气凉爽,迎候故人临门,更加欣喜若狂。现在还是“大暑云酷吏”时段,但很快就到了“清风来故人”时节,因为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大暑一般在每年阳历的7月23日或24日,今年是阳历7月23日(农历六月廿五)4时6分49秒交节。据《逸周书·时训解》讲:“大暑之日腐草化为萤,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大意是大暑之日腐烂的草变成萤火虫,再过五天土壤湿润空气暑蒸,再过五天大雨应时而来。除了“腐草化为萤”需要辨误,其他两句都很直白。据《本草纲目·虫部·萤火》讲:“﹝宗奭曰﹞萤常在大暑前后飞出,是得大火之气而化,故明照如此。﹝时珍曰﹞萤,从荧省。荧,小火也,会意。﹝弘景曰﹞此是腐草及烂竹根所化,初时如蛹,腹下已有光,数日变而能飞。﹝时珍曰﹞萤有三种:一种小而宵飞,腹下光明,乃茅根所化也,吕氏《月令》所谓‘腐草化为萤’者是也……”《诗经·豳风·东山》有“町畽鹿场,熠耀宵行”,其中“宵行”就是萤火虫。萤火虫是能够发光的昆虫,把它们捉来放在纱袋里,夜间可以照明。《三字经》讲到古人好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其中“囊萤”讲的是东晋大臣车胤家贫好学的故事。《晋书·车胤传》记载:“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古人之所以认为“腐草化为萤”,是因为萤火虫栖息的环境,多以潮湿腐烂的草丛为主,看到它们总是从中飞出,便会产生“腐草化萤”的错觉。虽然萤火虫并非腐草化出来的,但它却有“黑发”和“明目”之功能。《本草纲目·虫部·萤火》介绍了两个古代验方:“黑发:七月七日夜,取萤火虫二七枚(14个),捻发自黑也。明目:劳伤肝气目暗方:用萤火二七枚(14个),纳大鲤鱼胆中,阴干百日为末。每点少许,极妙。”杜牧《七夕》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只是不知他所歌咏的“扑流萤”,是用来“黑发”呢还是“明目”呢?从后两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之“卧看”判断,应该是用来“明目”的吧?

大暑是相对小暑而言的。《说文》云:“暑,热也。从日,者声。”《释名》亦云:“暑,煮也,如煮物也。”如果说,小暑已热,那么大暑将更热;小暑已“煮”,那么大暑将更“煮”。所以小暑和大暑常常是“捉对”而谈的。谨以四句谚语来概括一下大暑的特点和“作用”。

俗话说:“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尽管俗话常说“热不过大小暑”,然而大暑较之小暑要更加炎热,古人称大暑为溽暑、暍暑、毒暑、徂暑、酷暑,所以将大暑比作暑吏或酷吏,所以俗话才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今年是7月16日即农历六月十八起初伏,7月26日即农历六月廿八入中伏,8月15日即农历七月十八交末伏。大暑三天后入中伏,今年有两个中伏——二伏、三伏均在大暑期间。俗话说:“头伏日头二伏火,三伏烤得没处躲。”古代常有形容大暑酷热难熬的诗文传世。西晋夏侯湛《大暑赋》云:“三伏相仍,徂暑彤彤。上无纤云,下无微风。”《文选·苦热行》亦云:“砂砾销铄,草木焦卷。处凉台而有郁蒸之烦,浴寒水而有灼烂之苦。宇宙虽广,无阴以憇。昔闻草木焦,今见砂石烂。大火灼光,炎气酷烈。”宋代诗人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诗写得更加形象而精当:“玉砾金沙一径长,暑中无处可追凉。独行行到荷池上,荷不生风水不香。”

俗话说:“大暑小暑,有米懒煮。”每年数伏天里,特别是在大暑和二伏、三伏重叠的日子里,不管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都是名副其实地度“苦夏”,由于“夏日可畏”,人们多食欲不振。有两种食品有助于消暑。一是绿豆,好处多多。据《本草纲目·谷部·绿豆》讲:“【释名】﹝时珍曰﹞绿以色名也。【集解】﹝志曰﹞绿豆圆小者佳。﹝时珍曰﹞绿豆处处种之。三四月下种,苗高尺许,叶小而有毛,至秋开小花,荚如赤豆荚。粒粗而色鲜者为官绿;皮薄而粉多、粒小而色深者为油绿;皮浓而粉少早种者,呼为摘绿,可频摘也;迟种呼为拔绿,一拔而已。北人用之甚广,可作豆粥、豆饭、豆酒、炒食,磨而为面,澄滤取粉,可以作饵顿糕,荡皮搓索,为食中要物。以水浸湿生白芽,又为菜中佳品。【气味】甘,寒,无毒。﹝藏器曰﹞用之宜连皮,去皮则令人小壅气,盖皮寒而肉平也。合鲤鱼鲊食,久则令人肝黄成渴病。【主治】煮食,消肿下气,压热解毒。利小便胀满。厚肠胃。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补益元气,和调五脏,安精神,行十二经脉,去浮风,润皮肤,宜常食之。煮汁,止消渴。治痘毒,利肿胀。【发明】﹝时珍曰﹞绿豆肉平皮寒,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宜连皮生研水服。(绿豆粉)绿豆色绿,小豆之属木者也,通于厥阴、阳明。其性稍平,消肿治痘之功虽同赤豆,而压热解毒之力过之。且益气,厚肠胃,通经脉,无久服枯人之忌。”并介绍了一个珍贵的药方:“扁鹊三豆饮:治天行痘疮。预服此饮,疏解热毒,纵出亦少。用绿豆、赤小豆、黑大豆各一升,甘草节二两,以水八升,煮极熟。任意食豆饮汁,七日乃止。”二是西瓜,消暑极佳。人们常问,数伏天里吃啥好?俗话说:“头伏饺子末伏面。”又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不过,数伏天里吃得最多的大概要数西瓜。俗话说:“夏食西瓜,饿死医家。”西瓜的含水量高达94%,在所有水果中天然营养汁含量居首位。据《本草纲目·果部·西瓜》讲:“按胡峤《陷虏记》言,峤征回纥,得此种归,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则南北皆有,而南方者味稍不及,亦甜瓜之类也。二月下种,蔓生,花、叶皆如甜瓜。七八月实熟,有围及径尺者,长至二尺者。其棱或有或无,其色或青或绿,其瓤或白或红,红者味尤胜;其子或黄或红,或黑或白,白者味更劣;其味有甘,有淡,有酸,酸者为下。瓜瓤【气味】甘,淡,寒,无毒。多食作吐利,胃弱者不可食。同油饼食,损脾。按《延寿书》云:北人禀厚,食之犹惯;南人禀薄,多食易至霍乱,冷病终身也。又按《相感志》云,食西瓜后食其子,即不噫瓜气。以瓜划破,曝日中,少顷食,即冷如水也。【主治】消烦止渴,解暑热,疗喉痹,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含汁,治口疮。【发明】西瓜性寒解热,有天生白虎汤之号。然亦不宜多食。西瓜、甜瓜皆属生冷。世俗以为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取其一时之快,不知其伤脾助湿之害也。真西山卫生歌云‘瓜桃生冷宜少飧,免致秋来成疟痢’是也。又李鹏飞《延寿书》云:‘防州太守陈逢原,避暑食瓜过多,至秋忽腰腿痛,不能举动。遇商助教疗之,乃愈。’”关于西瓜不宜吃得过多,俗话也说:“西瓜祛暑,多食伤气。”又说:“西瓜黄香梨,多吃坏肚皮。”《本草纲目》还讲到西瓜皮的药用价值:“皮【气味】甘,凉,无毒。【主治】口、舌、唇内生疮,烧研噙之。食瓜过伤,瓜皮煎汤解之。诸瓜皆同。”

俗话说:“大暑小暑,灌死老鼠。”据《礼记·月令》讲:“季夏之月……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以利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彊。”《逸周书·时训解》讲到大暑第三候也说“大雨时行”。故雨大雨多是大暑天的一大特点,此时大田庄稼正处于生长旺盛期,也需要充足的雨水。俗话说:“大暑天连阴,遍地是黄金。”我们老家塞北的庄户人经常说:“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由于大暑时节气温普遍高烧,水分蒸发得极快。所以俗话又说:“伏里日头,石板熬油。”还说:“伏地如筛。”下的雨虽多,都会“漏”掉、蒸发掉,即使在“大雨时行”之后,也是“大暑天,立马等道干”。

俗话说:“大暑小暑,遍地开锄。”大暑的最主要特点就是酷热——而且不热不行。俗话说:“人在屋里热得跳,谷在田里热得笑。”又说:“大寒地不冻,虫不灭;大暑天不热,谷不结。”还说:“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环球同此凉热”正是大自然对人类的眷顾,也是大暑“伟大作用”之所在!宋代诗人戴复古《大热》诗云:“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是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汉代崔寔《四民月令·六月》亦云:“六月初伏……是月也,趣耘锄,无失时。”尽管大暑天里“欲动身先汗如雨”,但是庄稼汉却是冒着酷暑下大田,“大暑小暑,遍地开锄”,一颗汗珠摔八瓣儿!有一年三伏天回老家,看见姐夫的后背起满蚕豆大的水泡,我吃惊地问,怎么搞的?姐夫满不在乎地说,今年锄田晒得晚了。我更加迷惑了。姐夫说,每年夏至开锄,太阳还不算太毒,锄田就得脱了上衣晒着背,日复一日晒过来,到小暑大暑大烤的时候,脊背已经晒得黑黝黝的像块铁了,哪里还会起泡?哦!明白了,怪不得父亲、大哥、二哥的背上不起泡呢。姐夫是个念书人,不好意思光着脊背锄田,到了伏天实在热得不行脱掉上衣,就晒成这样子了。姐夫最近还对我说,“夏田出自犁墒来,秋田出自锄橿来”(锄橿是锄柄的俗称),开春不耕地,夏田没收成,夏天不锄田,秋田欠收成。好在现在打药就可以灭草,锄田的人少了。这几日黍子、谷子有尺把来高,玉米正在出穗长棒子,有一人多高了。有的老庄户人,还是要出地除草,松土,都习惯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写景散文 ·叙事散文 ·抒情散文 ·杂文随笔 ·小品文精选 ·名家散文随笔 ·哲理散文 ·林清玄散文集 ·朱自清散文集 ·冰心散文集
课外书|读后感|话题作文|作文素材|专题作文|单元作文|英语作文|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