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偶尔大人们带去家乡镇上一家饮食馆吃一顿,自然是那时的我最为兴奋的事。因为,能够进馆子,无论吃点什么,对于农家的小孩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记得当年那馆子经营的品种相当简单,只有面条、包子馒头之类的几个品种。
也就在那个时候,听人说远在千里之外的天津,有一种包子,名字叫做“狗不理”。问起村子里读书多一点的人,这包子怎么叫这种名字。回答是:无非是那店主使的坏主意,想办法招揽生意,要那过路的人去买,倘若你不买,不去理睬,顾名思义,自然你就是狗……
于是,我想起了家乡一句流传千古的歇后语,“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心里掂量着,你这天津 “狗不理” 的主人真是正道不走走歪道,你的“狗不理”比起咱这里的包子,可以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质量简直悬殊太大。这不,来一个实验吧,同样把包子扔给狗,一个“有去无回”,扔多少吃多少,一个“不理”,当然更不会去吃。
在以后的十几年里,地道农民一个的我,基本上足不出户,也就自然忘记了“狗不理”,也没想过这包子主人的用心是歹毒还是无赖。
时间一晃就是几十年,没有料及神州沧桑巨变,我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就在10年前,与一帮同行挚友赴北京学习。学习之余,大家都想长长见识,到京城附近有名的地方去转一转。于是趁着一个周末,来到了天津。
在行动前,大家仔细揣摩去天津后的行程安排,居然找不到合适的去处。朋友们一番寻搜之后,都觉得天津不像其他一些城市,没有什么首屈一指的著名景点,作为城市的名片而呈现于到这里的游人面前,比如北京的长城,承德的避暑山庄,北戴河的海滨。于是,去品尝“狗不理”包子便跃然成为我们去天津的头等大事。
天津的都市之大是我们没有想象到的,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地处老城区的“狗不理”总店。大家兴致勃勃地围坐在一起,点了一桌子菜,主食自然是那“狗不理”汤包。坐定之后,我这时心里隐隐感觉到一丝快意。嘿嘿!咱们一行今天总算没被挨骂,因为那不吃“狗不理”的人便是狗,咱们不是。
头一次品尝“狗不理”,自然觉得新奇,味道鲜美可口,真不愧为是相同品种里的精品,吃了还想吃。于是,也渐渐忘却了对“狗不理”的那些肤浅的认知。 一晃十年光景过去了。前不久,又和深圳的一伙朋友来到天津,参加一个全国性的会议。会议有的是时间,不象是第一次来天津,匆匆来去。
朋友们大都是第一次来天津,似乎见我有几分老道,猜定我在这之前一定来过天津,便要我带他们到好玩的地方去逛一逛。为了不使众人失意,我选择的第一件事是去十年前的那个“狗不理”总店吃“狗不理”。不过,我心底还有一个自私的秘密,就是借这次机会,去探究一下这“狗不理”的来龙去脉。
和前些年一样,这伙朋友吃得非常开心,个个赞不绝口。而我这次好像品致不高,显得大大不如从前的那一次。
凑巧的是,就在我们的邻桌,与我背靠背而坐的是几个湖北老乡。陪同老乡的,是几个天津本地男女,一个个胖乎乎的,都是人到中年。 老乡见老乡,尤其是身在异乡,自然而然就有那么一种亲热感,免不了要搭讪几句。进而,又和那几位天津人成了相识,我庆幸找到了了解天津的天赐良机。从天津人那里,听到了这让人一听就垂涎三尺的“狗不理”一段段闻所未闻的故事。
一位胖哥向我们介绍“狗不理”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他说,谈到它的来历,还得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同治年间。当时,在天津郊县有一户农家,四十岁喜得贵子。为求平安,父母把这小子取名叫“狗子”。
狗子长到十四岁时,来到天津学手艺,在一家蒸食铺做小伙计。由于狗子心灵手巧,勤奋好学,练就了一手好活儿。 其后,狗子不甘心寄人篱下,便自己摆起了包子摊儿。他发明了水馅、半发面的工艺,做出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包子外表如同一朵绽放的白菊花,色、香、味、形独具特色,非常好吃,卖得很快,受到人们的称赞。因为生意特别好,以至于狗子在卖包子的时候连说话的时间都没有。狗子急中生智,干脆在每个餐桌上放上一把筷子,一个小陶罐,示意客人要吃多少就在陶罐里放上多少只筷子,省得问来问去,然后见筷子只数卖发包子就是了。尽管这样,有人还是要问这问那,而狗子依然是忙得顾不上和人说话。于是人们就善意地取笑他说:“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 。渐渐地这个名号被喊顺了嘴,就成了“狗不理”。 据说当年慈禧太后吃了袁世凯送的“狗不理”包子,也派专人到天津去买。从此“狗不理”包子的名声就更大了。
坐在胖哥旁边的胖姐听着胖哥的介绍,嘴在不停地蠕动,似乎嫌他说的太多,一下子抢过了胖哥的话题,如数家珍地继续向我们介绍开来。 “狗不理”包子铺到现在已越开越大,生意也越来越兴隆,前些年成立了天津狗不理集团有限公司,为中国十大餐饮品牌企业行业。他们还接待过一批又一批国外旅游者。西哈努克亲王到天津时还特地约请“狗不理”包子铺的厨师到他的住地,为他制作“狗不理”包子,并且按照这家包子铺的传统吃法,吃了稀饭和酱菜。美国总统布什在他任驻华联络处主任时,也曾慕名到天津去品尝“狗不理”包子。所以,天津人俗谚说:“到天津不尝一尝‘狗不理’包子,等于没有来过天津。”
看到胖哥胖姐争先恐后地介绍,我深深感觉到天津人的热情、淳朴、可爱,心里得到一种满足。这种满足比起“狗不理”的味道来,显得更加丰实,更加鲜美。我对自己说,该是为“狗不理”正名的时候了。
我终于明白了,今天的“狗不理”,它虽然无法与那巍巍的长城、古朴典雅的避暑山庄、以及那浩瀚的大海相比拟,然而它和我们这个民族许许多多的传统食品一样,从它们的身上折射出一段厚重的历史,一段璀璨的中华文明史,在这个星球上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它们不仅仅是一种食品,而是一种智慧。它们不仅仅存在于一段段动听的传说里,更是当地人创造的一种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