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过远门的人回来,总是不住地感慨说,哎呀呀,还是宕昌这里好,四季短暂又分明,不像那些大地方,热的地方把人热死了,冻的地方又把人冻死了。没出过远门的人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还是好好呆着,哪儿也不去的好。常言说的好:好出门不如薄家里坐!由这些话可以看出宕昌人因循守旧,封闭自守的一面,也能看出他们热爱家乡,朴素真挚的一面。
这就是宕昌,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分界线上的一个古国小城。一条长河由北到南,沿途有好几个名字,依次是:阿坞河、秋沫河、岷江、白龙江,他们的主流就是这样一条由细渐粗的银色玉带,河的上游连一条泥鳅也养不活,河的下游连国家级保护动物大鲵都有。据说这条生命之河最后流入了浩浩荡荡的嘉陵江,成为万里长江的一支劲流。宕昌古代历史上的一些光彩照人的人物马暨、张锦、朱衣等,他们的名字也汇聚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之河中,成为宕昌人永远的骄傲。
宕昌田野肥沃,盛产当归,千年药乡,名至实归;也盛产花儿,岷江两岸,歌声激荡;宕昌的大山里深藏着原始森林,官鹅风景,一枝独秀;黄土地上流传着古老的传说,每一个山腰的村落都蕴藏着脍炙人口的神话;宕昌的天空,总是游走着神仙坐骑似的云朵;宕昌的山岭,积雪里遍布珍禽异兽的踪迹。你看!冬雪覆盖着夏天的神女峰,雨过天晴时彩虹横跨两峦,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山鸡的叫声四处回荡。在宕昌生活惯了,没有山让男人难受,山的性格铸就了男人的性格如山一般坚韧,没有水的生活也让女人难受,每一个女人都终生守着一条清澈的河流浣纱洗菜。
热情好客,这是宕昌人最大的特点。只要你是客,我就要尽地主之谊,绝对不会把客人晾在一边不管。你到县城南部可以享受农村家酿的罐罐儿酒、扎杆儿酒、大碗酸菜面,到北部可以吃到煮土鸡,韭菜炒鸡蛋,油饼儿熏腊肉。除了这些,还有热炕、暖火、清茶、土灰烧洋芋,这些都是城里吃不到的。而且他们的劝饭是相当实诚的,要你吃,你就吃,你不吃,推来搡去的不嫌烦,直到你答应吃,吃不完的剩下都可以。睡大炕看电视,也是宕昌的一大特色,朋友们聊的时间长了,坐不住了,就可以趴在被窝里,仰头看大木柜上的电视,一边抽烟,一边东拉西扯,直到沉沉睡去。主人家永远会把炕头最热的一角地方留给你,早上起来洗脸水都给你倒好了。
宕昌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它的文化里有陕西浑厚的秦腔,吼了八辈子还嫌不过瘾的《韩琦杀庙》;四川的辣子辣得透红,辣子辣心也辣出了一腔炽热;青海的花儿,四拐八弯地飘到这儿就有了更加浓郁的抒情味儿。这些文化里既有汉族的温文尔雅,也有藏族的粗狂与爽朗。这种文化的交融,成为了宕昌自己的一大特色。这里是一座民族语言的宝库,每个乡镇的口音都有差异,真可谓十里不同天!在宕昌北部盖房子,想找一个石头也难,一车石头二百元,而在南部种田时,想找一块平整的土田也难,种的都是窝牛田!北部的土豆和小麦贩到南部,南部的烟叶和柿子贩到北部,这种以物易物的商业流通不知持续了多少年。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这块热土还是没能走出贫困的阴影,这是宕昌人心中至今无法言说的痛。尽管这样,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古老的宕昌也开始嬗变。农民出外打工增收,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加快,兰渝铁路动工,相信不远的将来,高峡也能出平湖,天堑也能变通途。宕昌的未来毕竟是美好的!
在人们的心目中,西北是一块贫瘠荒凉的地方,天不下雨,寸草不生,连兔子也不拉屎,其实藏在大山深处的宕昌并非如此。春夏秋冬,山坡的衣服不断变换着色彩,在太阳的照耀下分外美丽,寒来暑往,游人络绎不绝,野炊的浓烟在草原的上空摇摇摆摆。“夏天到宕昌避暑去”是人们的口头禅。白天你坐车到各个乡镇的集市上去,真想不到这么多的赶集人是从那里来的。他们就像蘑菇一样冒出来,逢集结束,又像西天的云彩渐渐隐去,大街上一下子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简直如梦似幻。晚上你可以到城里的小夜市,夜市上有烤牛蹄,烤羊蹄,烤羊头,有烧鸡,蕨麻猪肉,炖炖儿,麻辣粉,串串香等,管保你吃个肚儿圆。如果你喜欢喝酒的话可得悠着点,这里的喝酒拼的是公斤的量,猜拳一般用“叫拳”,喝到兴头时就用“抟拳”,一种有趣但不容易学会的行令方式,据说是从清朝的宫廷里流传出来的,现在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你要真正了解宕昌,就要融入宕昌人的生活。在现代化和城镇化加速的今天,走到哪里都好像一样,无非是钢筋水泥的楼房,千篇一律的主题公园和宽阔笔直的城市马路,唯一不一样的就是地域文化和人的精气神,这种文化需要体验才可以感知。这种文化,生活在宕昌本地的人倒有可能浑而不觉,但外地的客人一踏上这块热土,马上就能感觉一股清新自然的微风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