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皮皮阅读 · 抒情散文
目录
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散文 > 抒情散文 >

《追忆父亲朱偰先生》原文·朱元春

发布时间:2022-11-28 17:40:02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父亲朱偰先生去世已经快四十年了,许多往事仍历历在目,难以忘却。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天母亲将我从江北紧急召回,脸色铁灰地告之父亲罹难的噩耗,我当时如五雷轰顶,不知所措。

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疯狂年代,在人前,我们不仅不敢哭泣,还得尽量装着若无其事。但失去亲人的悲痛,即使是刻意掩饰,有时也难免流露出来。

孩提时代的温馨时光

父亲是一位勤奋、严谨的学者。他有很好的生活习惯,从不开夜车,也从不睡懒觉。同时他也是一位非常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人。家中一座座盆景、一盆盆吊兰、一簇簇鲜花都是他亲手制作栽培。他特别喜欢孩子,下班回家,常常抱起小儿女,在空中高高举起,或者让孩子骑在他的脖子上,在屋里屋外转来转去,嘴里哼着他自己编的儿歌。父亲总有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典故,引得一群娃娃总爱追随他的身影。记得一次父亲给我们讲狐狸请仙鹤吃饭,他作了两张画,一张是狐狸伸出的大舌头正在席卷盘中的食物,而一旁的仙鹤却可怜巴巴地看着它;而另一张是仙鹤把长长的嘴伸进瓶子里啄食,狐狸在旁边一点也吃不着,干着急。父亲学过国画,在他的著作《匡庐纪游》中还有他自己画的一幅“石门瀑布”。等我们稍长大一点,他就给我们讲《水浒传》。父亲口才绝佳,嗓音圆润洪亮,学什么像什么。有一次父亲给我们讲武松打虎,他学的一声老虎吼叫,让孩子们浑身毛骨悚然,小弟弟顿时吓得大哭起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说岳全传》、《杨家将》、《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故事里的英雄人物,就这样印在我们的心上,时时地激励着我们。从小我们就觉得做人就应该像英雄人物一样,光明磊落、敢作敢当、顶天立地、威武不屈。有时父亲故事讲得太动情,自己也会难于入眠。

父亲教育孩子,是顺其自然、寓教于乐。父亲曾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子女各择其性之所近,诱导其文学天才,启发其山林思想。使登绝顶而窥云日,放扁舟而遨王侯,将来长成,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则余之心事毕矣。”他总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每一个进步。

父亲几乎每天晚上都写文章,写到得意处,常常对着窗外的星月,高吟一句“满天星斗焕文章”。他写完文章,又常常翻开《十八家诗抄》,或是宋词元曲,用浙江海盐特有的腔调吟唱。那音调时而高亢激越、时而低沉悲壮。一个夏日的午后,父亲在他的书房里吟咏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音调铿锵悲凉,我们姊妹不约而同地从楼上楼下的各个房间悄悄齐集父亲书房门外,听他吟唱。“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那“归去”二字音调上扬,空灵飘缈,似有无限寄托,“琼楼玉宇”乐调又急剧下沉,唱出一种无奈,却又通脱出俗。父亲的吟唱跌宕有力,哀而不伤,站在门外的我们屏住呼吸,但觉得句句词曲怦然入心。那时小宅院中屋里屋外,时常回荡着父亲的诗歌吟诵声。七言、五言、律诗、绝句,真是余音绕梁,不绝如缕。几十年过去了,至今我们依然清楚地记得当年父亲吟诵的各类唱腔和音调。

父亲常对我们讲起先祖父希祖先生的话:“学诗必探本求源,当直追汉魏;学汉魏不可得,犹不失其次;切不可与齐梁作后尘也。”1926年,父亲年仅十九岁,就写了论文《五言诗起源问题》,发表在《东方杂志》第二十三卷二十号(1926年11月)上。他一方面批驳日本铃木虎雄之说,一方面阐明五言诗之源远流长。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始多读唐诗,他在回忆札记中写道:“凡近体、律诗、词曲、传奇,无不悉心领会。深觉唐诗、宋词、元曲、明人传奇、清人弹词,各有千秋,代代皆有特色,世世不乏天才。我国文学源远流长,波澜壮阔,令人百读不厌。正不必厚古薄今,也不必菲薄古人。”可惜,对于诗,我只是浅尝辄止,至今仍是门外汉,真是愧对父亲。

父亲是一位寄情山水的人。他说过平生最佩服徐霞客的为人,孤筇双履,独往独来,这是人生最大的自由。父亲时常领我们出去郊游,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中山门外梅花山、明孝陵、中山陵、灵谷寺,是我们常去的地方。小时候我们乘坐着马车,悠闲地走在城墙外的石子路上,父亲那低低的吟诗声和嗒嗒的马蹄声、松林竹海的风涛声,一起在山间云际中飘荡。后来马车没有了,我们步行、骑自行车。每到一处古迹,他都会仔细地给我们讲解这儿的人文历史、有关的典故。甚至他还教我们如何欣赏和描写眼前的景色。他对祖国名胜古迹的挚爱之情,从小就影响着我们。

走到寺庙里,他也会一一讲解佛教的故事,柱子上楹联的含义,佛教的雕刻艺术、建筑艺术。来到如来佛面前,他说:“释迦牟尼是位了不起的哲学家,应该给他合掌敬礼,这不是迷信,这是对他的尊敬。”

就这样,父亲对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中外先哲、对自然山水、对名胜古迹的热爱景仰之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这是我们孩提时代最温馨惬意的时光。

逆境中的时光

在政治上遭贬受屈的那段时光,父亲的脾气常常十分暴躁,但他总是尽量克制着自己。父亲教我们读苏轼的《前赤壁赋》时,感到他并不悲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识”。他说大自然是公正的,他公平地赐予每个人欣赏山水的自由和权力。

当然他心中的郁闷和悲凉也时时在他吟唱的诗歌中流露:“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父亲哪里是那种能“与世推移,淈其泥而扬其波”的人啊。清朝诗人王仲瞿吊西楚霸王的诗,父亲虽从未教过我们,由于他那时常吟诵,至今我们兄妹个个都能背诵:

江东馀子老王郎,来抱琵琶哭大王。

如我文章遭鬼击,嗟渠身首竟天亡。

谁删本记翻迁史,误读兵书负项梁。

留部瓠芦《汉书》在,英雄成败太凄凉。

但是父亲心中的无奈、悲凉、愤懑和痛苦,少不更事的我们哪能真正理解啊,更谈不上如何去宽慰他的心。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有一个广播节目名叫“阅读和欣赏”,很是吸引人。每当电台播送这个节目时,我们大家都会静静地听。有一天讲的是《红楼梦》中人物的阶级分析,什么阶级的人说什么话。其中一个例子是“含羞辱情烈死金钏”,讲到金钏儿因受到王夫人的责打,跳井自杀身亡,王夫人对此心中深感不安,薛宝钗劝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依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她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玩玩逛逛……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听到此,父亲突然将手中的茶杯高高举起,狠狠地摔向地下,涨红了脸说:“当年我力保南京的明城墙,非说我如何如何……”孩子们都吓坏了,不敢出声,母亲赶紧劝道:“别说了,事情都过去好几年了,想开点,别再提它了。”劝完后,母亲自己也躲在一边偷偷落泪。

父亲留给我的“遗产”

记得1967年的6月,我还在北京上大学,接到父亲的来信,说他要去镇江出差,去“抢救”(这是父亲的原词)一批破“四旧”中抄家得来即将焚毁的图书,看看里面有没有古籍善本。母亲给他准备了出差的费用,他看看家里实在太困难,又与母亲推让了一番,硬要从他的出差费中再给家中留点钱。他在信中写道:“老来行路先愁远,贫里辞家更觉难……”那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的第二年,“革命造反派”忙于武斗、争权、打派仗,多少有些放松对已揪出的“牛鬼蛇神”的看管和“改造”。父亲在被批斗中,也被派去外地出差。我们这些出身不好的“黑五类”、“狗崽子”们,心情苦闷,无所事事,是十足的“逍遥派”。几个比较要好的同学,悄悄地传着各处弄来的仅有的几本书籍,贪婪地阅读着。我记得那一段时间传看了朱自清、谢冰心的书,游国恩的《屈原》,《斯巴达克斯》,我写信向父亲讨教,父亲均一一详细作答。过不几天,我收到了父亲从镇江分三次给我寄来的三本书。一本是《宋诗一百首》,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1959年版,父亲在书中挑出二十一首,在题目左边画上了一个圆圈,嘱咐我这些诗是必须阅读的。第二本是白话注释《唐诗三百首读本》,上海广益书店刊行,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三月刊本,纸已发黄,有点残破。第三本是胡云翼先生选注的《唐宋词一百首》,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版权页已经没有了,估计是1961年左右的版本。那时书荒,接到这三本书,真是如获至宝。我偷偷地躲在宿舍上铺上看,跑到玉渊潭去看。特别要好的同宿舍同学,也分享着我的快乐,排队轮流着看,我们相互讨论着各自的感受,如饥似渴,如痴如醉,真是“身外有个世界,心中有个恋人”,“不知今朝今夕是何年”。

我最喜欢那本《唐宋词一百首》,它较适合我这个初学者的水平。解释和串讲非常详尽,浅显易懂,还选印了古代版画七幅,作为插图。据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所绘之画,大江边上悬崖突兀嶙峋,江上扁舟点点,使我想起父亲的《金陵古迹名胜影集》上所拍摄的燕子矶。据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所绘的画豪情奔放,父亲当年教我这首词时的情景又浮现脑际。还有那李清照的《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辛弃疾的《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让人过目不忘,思绪万千。1968年春节我回家见到父亲,他只字没提此事。父亲去世后,很长时间,我一直不忍再翻看这三本书。只是偷偷地珍藏着。父亲平反后,我从抄家还回的一些父亲的认罪书中得知,父亲当年“偷书”寄书一事,被“造反派”发现了,惹下了大祸,别人问他给谁寄书,他一直不肯说。可以想象,为此,他吃了多少苦,挨了多少斗。当时我泪下如绠,不能自已。这就是父亲给我留下的“遗产”。高尔基说过:“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他,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直到那时,我才多少了解一点父亲,父亲远非完人,但在我心中,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父亲。

这几年,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总算有了较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我到处寻找收集父亲的文字或资料。在图书馆里、在北大档案馆里、在旧书店里、在互联网上,打字、复印、扫描、刻盘,艰难地收集着。我一点点读着他的文字,这才知道,父亲的一生真是笔耕不停。他在“文革”中被揪出批斗,天天在图书馆里打扫卫生、干杂活。他当时说,如今我天天劳动,不再过“寄生生活了”。看着他短短一生留下的各类文章,他何时曾“寄生”过啊!

我至今还保留着一张他在紫金山前面留影的半身照片,贴在一张照片簿的纸上,照片下方写着“伯商1950/12/26”。照片右侧,他录下了自己的一首诗:“平生书剑两蹉跎,回首前尘感慨多。唯有山川堪寄兴,汗漫诗卷对烟波。”这是我在父亲平反后抄家还回的一大堆纸片中找到的,纸片极其残破不堪,字迹依稀可辨。后来我每次从北方回南京探家,当浩瀚的扬子江和紫金山的轮廓出现在我的视野中时,我总觉得,那流动的江水,是父亲的眼波,那山脊的轮廓,是父亲的眉峰,他刻在我的脑海里,与我的生命同在。

我关注着故乡的每一个步履,每一处变迁,每一次进步。我希望悲剧不再重演。我希望故乡的儿女一代比一代优秀。

附朱偰先生给女儿朱元春信二封

亲爱的元春:

……

我很喜欢你这本日记。看了以后,心中颇有感触:一派天真烂漫的心情,乐观愉快的气氛,自强不息的努力,充满在字里行间。从日记里可以看出,日记的主人是一个聪明、热情、善良、爱好生活的女孩子,但是又是十分努力学习,个性相当坚强。她有时受到一些挫折,她忧愁、她悲哀,但她绝不自馁。她对国家,对同学,对家庭,对弟妹有强烈的爱;她对文艺,对音乐,对美术,有很深的爱好。她是可以有很好造诣的一个青年。希望她能保持这些优点,继续发扬这些优点。

在文艺方面,诗歌方面,你是有了一定的基础的。我希望你在这一方面,有更深的造诣。你喜欢读屈原的《离骚》和《九歌》,不妨多读一些楚辞。例如“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读起来为什么使人回肠荡气?原来洞庭湖边诸郡县,也已经被秦兵占领过,一度沦为异域;后来南方人起义,把秦兵赶走,才又复归楚国。屈原就是抱着恢复故国(楚原都郢,是在湖北江陵)的希望来到南国的。那时洞庭湖失而复得,而秦国的威胁还没有解除;屈原到了洞庭湖边,写了《九歌》,这里面有无限的故国之思,沧桑之感,所以读起来这样动人。《山鬼》一篇,就是描写他自己深入苍梧一带蛮荒之地,不避艰险,联络当地少数民族,想把南方作为根据地,来恢复故国。《国殇》一篇,颂扬战士视死如归的精神,鼓舞楚国的士气,更是十分清楚的了。后来楚襄王不听屈原的话,在兵度汉水以后,打了一个小小的败仗,不顾与屈原会师之约(屈原是从南方进兵的),便急急忙忙收兵(“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它。”),以至于功败垂成。楚襄王并把“州”(现在湖北监利)割让与秦,切断了屈原的东归的后路,屈原才愤懑投汨罗江自沉的。只要能够仔细研究屈原的身世,才可以对于《离骚》、《九歌》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希望你能在这一方面多下一些研究功夫。因为你上次信中谈到屈原,所以就以此为例。说明文艺方面的研究、欣赏是无穷尽的。当然《离骚》、《九歌》比喻很多,不是短短一信中所可以解释的。

父字1967年5~6月间

亲爱的元春:

……

你问的问题,我回答如下:①罗马帝国是欧洲史上古代的一个最大的王朝(欧洲的文化,是从埃及经过希腊、罗马传到西欧来的,上古时代的希腊,相当于我国史上的战国时代,文化艺术极为发达,诸子百家争鸣;罗马帝国相当于我国的两汉时期,武功极盛,建立统一的强大的奴隶制度的国家,统治着整个西方世界),她的前身是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10—前30年),公元前29年(西汉成帝建始四年)罗马凯撒大帝称帝独裁,建立罗马帝国,一直到公元395年(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才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东罗马都君士坦丁;西罗马仍都罗马,到公元476年(宋后废帝元徽四年),才最后被入侵的东古德民族所灭亡。②罗马帝国的疆域极盛时期统一整个古代西方世界,东至波斯,西至英国南部,南至非洲北部(埃及一带),北至多瑙河和莱茵河。③斯巴达克斯率领的古代奴隶起义,是在公元前73—前71年(西汉宣帝本始元年到三年),也称“第三次奴隶战争”,它最后虽然失败了,然已动摇了整个奴隶制度的基础。④罗马帝国是由拉丁民族(即现在意大利人的祖先)建立的,她实行武力征服和民族压迫政策,北方的日耳曼民族(德国人的祖先)、高卢民族(法国人的祖先)、盎格鲁萨克森民族(英国人的祖先),西方的西古德人(西班牙人的祖先),东方的色伦斯人(原住多瑙河和巴尔干半岛,是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人的祖先),南方的埃及人、摩尔人(非洲北部),都是被她的武力所征服。掳掠来的奴隶,就强迫服兵役或做苦工,他们不堪压迫,就起来反抗。⑤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奴隶制度的崩溃;而由于匈奴人被中国汉朝赶了出来,大举西侵引起的民族大迁移,把东古德人、西古德人、日耳曼人、色伦斯人、高卢人赶向罗马帝国,冲垮了这内部已经十分腐朽的古老帝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之一。罗马的贵族养尊处优,自己不劳动,专门残酷剥削奴隶和农奴,是罗马古国必然崩溃的内在的原因。

你要了解世界史,可找一本简明世界通史看一看(苏联编的《世界通史》有七、八册之多,好是好,但太繁了)。另外,你可找一本世界历史地图和中西历史大事年表看一看,就大致可以解决一些问题。我绘有中外历史大事年代对照挂图(现挂在元昌房间内),将来你可以参考。

附:现在意大利的首都罗马,是因古代罗马帝国得名的。

朱自清所说的绍华,就是我的笔名,他所提的我写的《莱茵纪游》,发表于一九三零年的《东方杂志》。

父字1967.11.17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写景散文 ·叙事散文 ·抒情散文 ·杂文随笔 ·小品文精选 ·名家散文随笔 ·哲理散文 ·林清玄散文集 ·朱自清散文集 ·冰心散文集
课外书|读后感|话题作文|作文素材|专题作文|单元作文|英语作文|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