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皮皮阅读 · 抒情散文
目录
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散文 > 抒情散文 >

拜月之宵

发布时间:2022-11-28 15:04:14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作者:元尚 

自古来团圆之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女儿节”,一个节日中国人可以联想出许多许多好听的话语来,想一想大家都团圆了有什么不好,我想这也许就是中秋节能流行至今的原因吧。

月份牌翻到旧历八月十五,照老规矩就是中秋节了。它正好在三秋的当间,这天的晚上天上有个大大的月亮,据说就这个中秋节,自打汉朝时就有了,老百姓们到了这节上要拜月,还据说中秋节到了唐朝就已经很流行了,就连这月饼的名字也和唐朝人有关,听说唐太宗和杨贵妃一起吃月饼,那时的月饼还不叫这个名,叫“胡饼”唐太宗说这名字多不好听呀,杨贵妃说那就叫“月饼”吧。听说从前人们一到中秋节就家家都摆赏月宴,家家都吃团圆月饼。不知道是为了赏月才摆宴,还是因为要摆宴才赏月。其实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咱们中国人都把团圆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说起中秋团圆,有时也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你想,一大家子人,上边有老的,下边有小的,小的可以不去管,可这老的就不是只有一个人有老家了,老爷们有爹妈,小媳妇也有父母,一年到头人家跟你过了365天,团圆节你也得让人家团圆团圆呀。到这日子口老北京的大老爷们都挺开通的。八月十五女的回家看看,和爸爸妈妈亲热亲热,然后再回自己的家。所以叫做:“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这就是咱老北京过去说的中秋团圆节。老北京文化有很通情达理的一面,于此可见一斑。

月饼的贵贱雅俗

北宋的苏东坡就在他的一首诗里说过月饼,“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看来月饼是早就有了。从前有一位在北京当官的人,上班的时候四处打听,下了班就把打听来的有关北京的大事小事全写成记事,那上面说每到中秋节咱们北京人就开始自己制作月饼,有大有小,没有统一的模式,人们都管这东西叫“月饼”,“且喜中秋团圆月,长街一路抱饼人。”这是咱老百姓家的。当时宫廷里边到了中秋节,月饼也是时髦的很,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月饼佳人美酒。那时专有一帮做月饼的人宫里去打工,制作各式各样的月饼,月饼的种类自然就比民间的多。到底有多少种,外间的人自然是不知道,不过好在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给透露了那么一小点。有广式月饼“凤凰赏月”,有苏式月饼“松子麻仁”。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还记录了当时的一种月饼的配方。

清人入关以后,其宫廷生活就随了明朝的风俗,每到中秋节,就造月饼,不过他们也有他们的习惯,就是月饼里掺奶油,而且还给月饼起了一些特殊的名字,什么“敖尔布哈月饼”什么“奶子月饼”之类。

清代末年,溥仪曾将一块清宫御膳房所做的一块大月饼赏赐给了当时的总管内务府大臣绍英,以供中秋节享用,这月饼有多大,直径二尺,二十斤重。

溥仪送的这个大月饼,有三层。第一层是作花叶蓓蕾状,第二层良田沃土状,第三层是八宝图案,正中简直就是一个广寒宫的样板间,这哪是月饼,这整个一沙盘模型。把一个吃的东西弄成这么个样子,可见宫廷生活之奢华。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以先就只有自来白,自来红和团圆饼这三种,到了后来才有了什么广东月饼。自来白是用猪油和面,白糖,枣泥做馅。自来红是用香油和面,糖还是白糖,桂花,桃仁做馅。团圆饼就是后来都说的提浆月饼。

八月里供的兔儿爷

过去到了中秋节,据记载中秋月饼以前门外的致美斋做的最好,当时就有说的,说是除了致美斋的月饼其他地方的月饼几乎是上不了档次。这其他处的月饼,当时差不多全用来供月用,就是全当给月亮吃的东西。致美斋的月饼大的有一尺的,上面绘有月宫蟾兔。那时北京人还有个习惯,把祭月用的月饼留到除夕去吃,据说这是叫吃团圆饼。我想那时候是天凉快吧,要搁现在还不变味了。

中秋晚上,要摆上瓜果月饼之类的东西供月,到了拜月的时候,男女可就不一样了,男的全不叩拜,京城从前流行一个说法,叫做:“男不拜月,女不拜灶”。这与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之说有关,认为月为阴日为阳,故有此说,而拜月也成为妇女祈求爱情、婚姻、家庭幸福的独有方式。祭月时桌上还要供上一个兔爷。这自然与中国民间“嫦娥奔月”的传说有关。几经演变,它成了月神的化身。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跟我说,当时的兔爷就是一种用模子脱出来的跟后来的泥娃娃似的一种玩意,兔爷的脸上有红的有白的,花插着,眉毛跟人的一样,嘴却是豁的三半子嘴,通常被涂上红颜色,有两个大耳朵。那时北京有句话叫做:“紫不紫大海茄,八月里供的兔儿爷”。还有句话也挺好玩的叫做:“隔年的兔儿爷———老陈人”。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写景散文 ·叙事散文 ·抒情散文 ·杂文随笔 ·小品文精选 ·名家散文随笔 ·哲理散文 ·林清玄散文集 ·朱自清散文集 ·冰心散文集
课外书|读后感|话题作文|作文素材|专题作文|单元作文|英语作文|首页